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基于课程四要素的角度谈一谈教师说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2)

2024/10/23 17:38:12  阅读:147 发布者:

(接续上文)四是关于教学实施。实施主要体现出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教学学法大同小异,无外乎一些小组合作、案例教学、情境教学、角色扮演、项目教学等等吧。不是说不可以用,而是用多了就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所以这里面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比如我跟一位参赛老师研课的时候,建议她采取“画廊漫步”的教学策略,极大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小组活动,变固定的座位为流动的小组,不仅实现了组内的合作,而促进组与组之间的碰撞交流。这个策略是这样的:

1. 将学生分为45人一组。

2. 各组公开讨论/集思广益并在活动挂图中写出陈述要点,并/或安装设备(如有需要)

3. 各组指定一名成员专门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

4. 任务完成之后,各组可在课堂自由走动,以查看并评估其他小组的作答,并提交回馈。向各组指定的答疑人员提问,以解决对其他小组工作的疑问。

5. 仔细查看整堂课工作评价与回馈并总结学习要点。

此策略能够促进合作学习并仔细查看对各自工作的评价。在此策略下,各组的学习成果将进行公示,通过完成各自的作品,增强信心与自豪感。此策略可在分组讨论、设备组装或安装、集思广益或同侪教学策略之后应用。例如 “你如何讲授勾股定理?”各组讨论后将本组形成的一致意见及授课方案、步骤写在白板纸上,上墙,各组巡回查看别组的授课方案,提出疑问或给出评价。

当然了,这里只是举了一个例子,有关学生参与的策略方法还是不少的,老师们可以留心找一些。最好是一些平时用的不多、让人眼前一亮,又适合学生、老师应用,并且有利于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策略。

五是关于教学评价。评价肯定是要有的,这方面老师们也设计了。存在的问题是:还是有些粗线条。评价的维度和标准是什么?怎么考虑的?具体怎么操作的?评价怎么贯彻到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评价不仅仅是评价优劣,打出一个分数,还要评测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哪些掌握了,哪些没有掌握,哪些掌握的好,哪些掌握的差?对于这些评测出的问题,教师应该及时地进行补救和改进,查漏补缺,扬长补短。另外,还要评价,课堂的结果与设定目标的达成度如何?我们几位参赛老师在说到评价环节时候,没有谈到这一点,没有与前边设定的学习目标贯通链接起来,不能不说是评价方面的缺憾吧。

六是关于信息化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是说课比赛的必要手段,这一点毋庸置疑也无需解读。而且,信息化手段的应用能力和水平直接能够左右和影响到比赛的成绩。所谓,成也信息化,败也信息化,没有一个强大的信息化平台作为支撑的话,想要拿奖属实不易啊。信息化教学,大家很重视,但是多数是停留在口头笔头,而没有落脚到行动和实践中(这个咱们敞开窗户说亮话,事实如此,也没法掩饰)。而且,有没有信息化手段,是不是应用了所表达的这种手段,评委是欺骗不了的。用和没用,用的好用的不好,大家一目了然。即便造了假,也禁不起评委的三句问。所以,这方面只能实事求是,有一说一吧。不过,我在某思政参赛老师的说课建议中,倒是也提了个人的一点想法:咱们也明白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所欠缺,不过我们可以扬长避短,平台不行,我们可以考虑做微课和短视频。既然是“视频为王”的时代,同学们也对于短视频感兴趣而且熟悉,那么在设计课后研学和实践内容时候,就可以增加一个活动设计,教师按照本节课内容,确定一个拍摄主题,各小组为单位,编写脚本,开展短视频的拍摄,并上传到学校的网站上。既是课后作业,也是信息化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事在人为嘛,因势利导,就地取材,将学生主体的意识和理念与信息化教学融合起来,就会产生一些点子和办法的。

多余的话:

说课比赛其实挺鸡肋的,是一种不真实的表演,谁的演技高,谁的奖励就高,和实际的授课和真实的课堂是有着明显的差距。说的天花乱坠,真正有多少能够在课堂中实现和兑现呢?呵呵,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其实,换一种形式和程序,也许会有所改进和变化呢。比如,有一次,那还是前几年的事情了,我带着几位英语老师到西安参加外语教学研究社组织的比赛。这次比赛方就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他们指定了一本教材,现场抽签,确定每位选手的讲课内容,只给一个晚上的备课时间。第二天,大家抽签,到有学生的课堂实际去讲课,评委们现场打分亮出成绩。这种形式可真是挺绝,但是绝对能够考验和选拔出出色的教师。我现场观摩了老师们的表现,好的是正好,差的确实差距不小,高下立判。说实在的,名师的课,像真正的武林高手一样,拿一根树枝就可以撂倒一众猛将,功力老道,功底扎实,不管是平时课还是比赛课,都同样精彩令人印象深刻。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不仅在于认真,关键还是用心,他们用心对待每一节课。无论在哪个班级授课,他们的课堂质量都会呈现出较高的稳定性,这其实就是任何一个好产品的重要底色。所以,真正优秀强大的教师,他的公开课和平时课都同样扎实而精彩。

我常常给老师们讲:过去评课,主要是评教,更大地关注教师教的能力和水平,评价指标也主要是教师本身,如”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怎么突破难点等。“而现在,理念应该发生变化,转“教”为“学”,从更多地“评教”迁移到“评学″,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关注学生的参与与活动,关注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关注学生“有没有学、怎么学、学会了什么、怎么检测”等。个人认为:“学”为体,“教”为用,“学”才是课堂的本质,只有让学习真正发生的课堂才是好课堂。

转自木子音教学随笔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