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使教研活动更有成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2024/10/23 17:36:47  阅读:286 发布者:

一般来说,学校都设置有教研室、教研组等组织机构。组织和实施一所学校的教研活动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旨在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及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不过,一些学校的教研活动缺乏特色,内容空洞,流于形式,效果也不太好。那么如何使得教研活动更有实效性呢?

一、明确教研目标与内容

确立明确的目标:教研活动的目标应具体、可衡量,并与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教育教学实际紧密结合。例如,提升某一学科的教学质量、解决特定教学难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等。目标不宜设置的太多太滥,急于求成。每个学期关注1-2个重点,稳扎稳打,实实在在地形成1-2个重点目标的有效突破。

精选教研内容:教研内容不是无的放矢的拍脑门瞎琢磨出来的,应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要围绕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选择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突出问题导向:课题即问题。在实际教学研究中,课题往往被具体化为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研究的主要内容。同时,问题的解决过程不仅能够克服教师的困惑和课堂教学疑虑,也可能引发新的课题或研究方向,实现问题和课题的双向奔赴。

二、创新教研形式与方法

多样化教研形式:采用集体备课、公开课观摩、教学研讨、专题讲座、课题研究、经验介绍、教学理论研读与分享等多种形式,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例如,可以组织同课异构、一课多研等活动,让教师在比较和反思中提升教学能力。还可以在教研组内部,相关学科和专业的老师,搭建学习和研究小组或者以老带新的进步小组,组内有组,划分更加细致明确,形成多个研究团组,结成学习研究和实践的共同体,避免单打独斗的各自为战。

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平台、教育资源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宽教研渠道,提高教研效率。例如,可以通过在线研讨、远程观摩等方式,实现组际间、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注重以老带新:学校应根据新教师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经验丰富、师德高尚的老教师作为导师,与新教师结成帮扶对子。导师与新教师应共同商讨,结合新教师的专业背景、教学特点和个人发展需求,制定详细的帮扶计划,计划应该明确帮扶目标、具体措施和时间安排。

三、强化教师专业成长

加强教师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学习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教育理论、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可以引进来(请专家讲课),也可以走出去(出去学习参观考察或者参加各类培训),开阔老师们的视野,拓宽大家的研究思维。

鼓励教师反思与总结:反思是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很好方式。可以多采取一些反思的形式与方法,如教学后记的分享、某一个教学内容方法和环节的深度思考,引导教师在教研活动中进行深刻反思和总结,提炼教学经验和方法,形成教学成果。另外,可以鼓励教师撰写教学案例、教学论文等,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

四、注重实效与评估

确保活动实效:教研活动应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注重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避免形式主义,确保活动取得实效。例如,可以通过学生反馈、教学质量监测等方式,评估教研活动的实际效果。

建立评估机制:建立完善的教研活动评估机制,对活动的组织、实施和效果进行全面评估。评估结果可以作为改进教研工作的依据,促进教研活动的持续优化。

五、加强沟通与协调

加强内部沟通:教研组织内部要加强沟通与协调,明确分工与合作,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促进校际交流:加强与其他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通过校际间的教研活动,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不断提升本校的教研水平和教学质量。

教研活动应该具有校本的风格与特色。要体现自己学校教学的“亮点”和“创新点”,要利用教研活动这个形式,集中攻坚,破解教学过程的痛点堵点难点,通过教研活动,分享好经验、好方法、好点子,实现老帮新的协作一体发展,将好的教学经验和方法通过教研活动的管道有效分享融合和贯通,实现1+1>2的集合效应。

转自木子音教学随笔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