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课上学生是否举手折射的问题

2024/10/23 17:32:53  阅读:115 发布者:

课堂上,当学生面对老师提问时,选择举手还是不举手,其背后反映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我们今天就分析一句话,课堂询问“懂还是不懂”有没有意义。

有的老师每当讲到关键之处,总会习惯性地问上一句:“听懂了吗?”“听明白了吗?听懂的举手。不会的举手。”这种询问,简短有力,老师的初衷是对学生理解程度进行检验,作为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然而,对于学生来说,这轻轻一问,却如同一块试金石,考验着他们的勇气与自信。

勇敢者的选择——老师问:不懂的请举手。

敢于举手的学生,或许真的没听懂,需要老师进一步解释;或是已经掌握,但希望通过提问加深理解。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他们的举手无疑是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我提升的追求。于是,勇敢地举起了手,继续拓展发问的,也是对自己能力的肯定,代表着自信、勇气和决心。这样的学生往往敢于挑战自己,不畏困难和失败,举手表达,也是对学习的尊重和热爱。

比较理想的状态就应该是敢于举手展示自己的学生占大多数,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作出更加精准的教学调整。但问题在于现实中我们听到比较多的是群问群答,随声附和:听明白了,这其中不懂装懂的不乏其人。

怯懦者的隐忍——老师仍然询问:不懂的请举手。

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如此坦然地面对自己的疑惑。有些学生,即便心中充满了不解,也会因为种种原因而选择沉默。他们或许担心自己的问题太过简单,丢了面子;或许害怕自己的提问会打断老师的思路,影响教学进度;更有可能的是,他们内心深处的自卑与不安,不敢在众人面前暴露自己的不足。于是,选择了隐忍,将疑惑压在心底,明明不求甚解却放过了自己。

他们选择不举手,实际上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保护脆弱的自尊,这是以牺牲学习机会为代价的。错过了向老师请教、与同学交流的机会,也让自己的疑惑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可能影响到对整个学科乃至学习态度的认知。同时,对于老师而言,未能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也可能导致教学效果的打折。

所以,面对这一教学环节,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我不提倡课上不断问:听明白了吗?每当听到这句,我就想问:这句话有意义吗?如果有一个比较认真诚实的学生说不明白,那是不是要停下来重讲一遍?那些已经明白的也要跟着再听一遍?如果不能停下来重新讲,那这句询问的价值有多少?

当然,老师询问学生的理解情况,是为了更加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但是,如果跟风随波逐流的多了,这种学情反馈就失真了。

每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速度、理解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都会存在差异。与其问是否明白,不如以有梯度的变式训练问诊课堂掌握情况。比如直接放给学生限时准备,即时提问,让学生展示老师讲解的要点或者问题的答案,用任务驱动学生参与,不管是个别展示还是小组展示还是同伴互助帮扶展示,当学生暴露问题,才是把握学情的最有效的策略,更有利于老师关注到那些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下迈上新的台阶。

没有任何思维含量的“对不对?会不会?懂不懂”,我认为是课堂禁忌之一。

当然,也有个例。老师询问懂还是不懂,有的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自己的关注与期待,为了回应老师的关心与期望,可能投入更多的精力沉浸课堂,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如何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看似微不足道的一次举手,既是勇敢与怯懦的较量,也是自尊与真诚的抉择。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鼓励学生勇敢地举手展示自己,但不是频繁地举手制造学习的假象。

因为真正的学习是深入思考、独立分析和持续进步的过程,每一个小小的举动都是成长的足迹,都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转自桃都花开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