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做“原生态”的课题研究!

2024/10/23 11:02:58  阅读:115 发布者:

“原生态,本意是指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通俗地理解,原生态就是本来的一种状态。教育行业中的原生态,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的一种发展状态,是自然的、真实的。”[1]将原生态用于课题研究,是想要体现课题研究在教学中的一种状态,即与教学融为一体的,是教师教学生活中的一种本真与自然。当从原生态去认识与理解课题研究的时候,教学生活中就处处充满着研究,教学生活中的一个个问题都是课题,教学的过程就是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怎样想到做“原生态”的课题研究

目前,很多学校都倡导或要求教师要有课题研究,加之教师职称评定中课题还是加分项,自然也吸引了教师去做课题。课题研究在不同的层面、不同的渠道可以立项申请,从规划课题到教学研究课题、各种专项课题,大到国家级,小到校级。也因此,在学校里,各种不同规格、不同层面的课题可谓是满天飞,几乎欲评职称的教师人人都有了课题,甚至一人同时是几个课题组的成员。教师们从开始面对课题的无所适从进而变得从容应对:做课题无非就是申报时填写申请书,立项之后再将申请书修改修改作为开题报告算是开题了,再等着两三年之后需要结题时再撰写结题报告整理结题材料而已。课题研究就变成了只是申报与结题时拼凑材料,实际教学没有什么改变的行为,这使得课题研究与教学成为两张皮,课题研究游离于教学之外变成只是为了获得一个证书而需要专门应对去做的事情。这样,教师们也就热衷于做课题了,虽然申请和结题时需忙活一些,但只是忙活一阵,毕竟做个课题对评职称是有加分的。

显然,这样的课题只是诸如做了一件临时性的工作一样,并没有研究,也就称不上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怎样的?回想起曾经进行的物理“大课堂教学”实验,仍然感觉是那样的充实而有意义。那是2000年,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还没有认识到课题,也不知道还要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只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物理很费劲,也不喜欢物理。面对这种情况,就觉得需要想办法改一改学生学习的这种状况,琢磨着要想办法让学生能喜欢上物理,想要让学生物理学习变得轻松一些。利用集体备课的时间,物理组内的几位教师就一起商量着解决问题的办法。大家一起分析着问题的原因,因为物理是来源于生活的,可是现在的孩子现实的生活经验太少,不仅如此,基本的一些生活常识也相当缺乏,有的平时连电池都没有安装过。现实的生活经验缺乏,严重地阻碍着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要想解决学习困难的问题,首先需要让学生多去接触生活,从教学的改变来讲,在物理教学中就需要多联系生活,能让学生将生活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于是,琢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想到了生活与课堂双轨教学,想到大课堂教学。最后,采用“大课堂”[2]教学,提出要在生活的大课堂学习物理,提高学生学物理的兴趣,也提高他们在生活中应用物理的能力。基于问题解决的策略方向,教研组就一直在教学中探讨,如何使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物理,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策略。实践了三年,研究出来“课前孕伏—课中探究—课后延伸”的课堂教学思路,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物理成绩普遍提升,最主要的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与动力足了。“大课堂”的教学思路直到现在仍然很有生命力,虽然该课题在当时并没有立项,却让每一位参与的教师研究的成就感满满,意犹未尽。这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实践—成果应用”的过程,不正是课题研究的过程吗?

20多年过去,现在的教师虽然普遍有了课题的意识,却找不到研究的成就感。反思现在做课题的过程,有急功近利的心态,有浮躁的情绪。教学工作是充满智慧的事情,一线的课堂实践都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每个问题的解决不就是做课题吗?哪怕是很小的课题。作为教研的管理者,如何引领教师真正地做课题,也就对如何做课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当初自主做的物理大课堂的课题研究中受到启发:回归教学本位,做“原生态”的课题研究。

二、怎样做原生态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一个课题组的教师一起做,课题需要主持人领着一批教师去做,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人人都必须做的事情。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学,教师的课题研究不能孤立于教学之外。即要将课题研究融合于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使之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课题的研究,在教学中多一些思考,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多一些成果意识与实践总结。基于此,教师的课题研究就有原生态的特点与表现。

1.从日常教学中发现问题,形成课题

课题从某个角度讲,就是日常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尤其是当问题具有普遍性的时候,不妨就把这样的问题确立为一个课题进行集中研究与攻关,使问题不仅得到解决同时又作用于实践。校级教研所进行的课题研究,是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发现,“尽管周周都有教研活动,但纵观每次教研活动,一方面,教师教研的意识薄弱,更多的教师是当作一种要求或任务去完成,没有内在的教研需要与动力;另一方面,教师的教研能力缺乏,仿佛每次教研活动都一样。人人都有话说,但回到自己的课堂又依然如故。”[3]针对这样的情况,到底怎样让教师能自己去研究自己的教学,别把教研和教学分为两层皮?如此就开始了教研策略的研究。从问题入手,教研时,不知道做什么,就与教研组长一起讨论出教研的工作和程序,再在实践中一点点儿地改进与完善;教研时,教师往往说得很宽泛缺乏针对性,就讨论出一套教研时的话语体系;听课如何切入到具体,研究出不同内容的观察量表,借助工作引导教师学会观课、学会运用科学例子与数据进行分析……从这个课题研究的确立及过程来看,课题研究就是工作的过程,瞄准问题,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在过程中多一份执著与坚持。

问题的发现是课题研究的起点,原生态的课题确立,就从实际教学中来,一般具有以下的特点。

(1)微小。

一线教师一般没有高深的教育教学理论,就是实践性的研究,问题越小,越容易做。课堂教学质量不高,这个问题很大,教师做起来就很困难。很多的切入口,反而不知道从哪儿入手。教师就是研究课堂教学的,不妨就来找找课堂教学中的那些小问题。比如,曾参加学校的一轮听评课活动,一轮课听下来32节,竟发现有30节课在课堂总结环节都有教师同样的语言组织“你有什么收获?”。从何时起,“你有什么收获?”演变成了一种课堂教学必备的程序,而如果这种程序真是必不可少的话倒也无可厚非,可事实真的如此吗?反观这30节课,发现有两种情况,重复课题、全盘罗列知识,均体现出对教师回答问题的一种应付、迎合,而本意的自我归纳、回顾总结的目的荡然无存,因为学生没有经过短暂的哪怕仅是几秒钟的回顾、整理,有的也仅仅是星星点点的感觉。这是个问题,课堂中到底怎样来进行课堂总结?这个问题很小,是个很小的课题。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整理出了两大类六种课堂总结的策略,推广应用到教师的课堂,受到教师们的喜爱,特别实用。再如,“学科学习方法指导”“集体备课的方式”“课堂反馈方式”“课堂巡视指导的策略”等,都是一些很小的问题,平时上课或听课中发现,就组织教师一起进行探讨、尝试、整理,这些微小的问题很容易出成果。一方面,教师都有着实际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教师都是需要的,也特别受欢迎,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特别高。这些微小的课题研究,很原生态。

(2)普遍。

这里的普遍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层面是问题真实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可以归为一类的问题,进而上升到普遍层面的课题进行研究;另一个层面是课题具有实用性,可以得到普遍地应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有的是个例,有的具有普遍性的特点,这种具有普遍性特点的问题就可以上升为课题进行研究。如学科的复习课,发现大多都是印制大量的试题,让学生做卷,再讲卷。这种现象就具有普遍性,这种真实情况就值得去研究,“复习课的有效设计与组织”就成为一个课题。这种课题一定要具有真实、实用的特点,即研究出的成果能普遍地用于学科教师的教学实践。当然,作为课题还具有超前的特点,有些问题已经被研究过,可以整理吸收直接使用,而不必进行重复性研究。

2.课题研究过程融入教学工作

原生态的课题研究从教学工作中来,研究过程一定是与教学工作融为一体的。如:2018年,新接高一学生,换了新的教材,对于新教材的使用,我们也没有正式确立为立项课题,只是在实际教学中多一份留意,进行了原生态的课题研究过程。

(1)关于用教材上课的对比实验——缘于如何认识新教材的问题。

这个实验主要缘于使用新教材后发现的问题。新教材使用之后,在教师当中出现了两种态度:一种是很欣赏新教材,照着新教材所倡导的理念,努力地去试,去改变自己以往的教学;一种认为反正还是那些知识,明确了教材中的知识点之后,以往怎样教还是怎样教。特别是在使用了新教材半年之后,这种情况更加明显。也有的教师尝试用新理念去教学,却把新教材放到一边,只是针对学习内容去琢磨花样的题目、别样的设计等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在琢磨,怎么样让教师能够意识到新教材的“新”,到底怎样去教新教材?为此,我们就搞了一个对比教学实验。

这个对比教学实验,就是选定了一个教学内容,选定两位年龄、教龄、学历、执教能力很相近的教师分别用以往教材和新教材来教,强调照教材思路去教。借鉴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水平检测、提问行为类别频次、教学语言流动、教学过程时间分配、师生问卷调查等参数,引导教师们进行分析,使教师在真真切切地可以看得见的不同的侧面体会到教材在教学方式方面的引领。如果说进行这样一次对比的课例分析是为了让教师体验教材的不同,意识到教材的变化,那么另外的意图就是我们想要给教师传递“用事实说话”的意识,特别是进行教材的研究,要用具体的事实来说话。你说新教材好,哪里好,说教材不好,哪里不好,怎样证明,等等。

(2)关于是否真做实验的研究——为了提高学生理解能力而形成的对比研究。

教学中,谈论起做实验的事儿来,教师们大多认为太耽误时间,有那个时间还不如多做一道题、多讲一道题,把原理跟学生讲明白了,学生也能够理解知识。到底在课堂上用不用真的去做实验,做实验是否真的耽误时间?我们也进行了两个平行班的对比研究。讲“静电”这部分知识时,实验班的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演示了一个“静电喷泉”的小实验,这个小实验非常有趣,马上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眼睛都不眨地盯着实验,自然也是极为专注地思考着美丽喷泉形成的原因。对比班的教师则没有进行演示实验,直接就讲静电的知识。实验班与对比班相比较,课堂上少做了两道练习题,在特意设计的学习效果的知识达标题检测中,实验班的优秀率是85%,而对比班的优秀率是72%。像类似的实验其实出发点是为了解决教师身边遇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多一番用心,就可以另有收获。

(3)关于最喜欢科目的对比——在常规的工作中多想一点。

此外,我们对学生最喜欢的科目情况也借着日常所开展的活动进行了比较。学校每年都要对学生进行一个问卷,其中一项就是“你最喜欢的科目是____,每年都要将每一项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而我们将几年来的数据进行对比,就能看出一些问题。

这三个例子的对比实验是从教学工作中来的,是针对工作中的问题、现象而萌发出来的。只不过多了一些留意,多想了一点。

3.在工作中较真,有意识地进行教学反思

在物理1(必修)模块教学中,几近1/4的课时用于习题教学,每次考试的时候,看到那些习题都是很欣慰的,因为这些题在平时是讲过的。而一看到成绩的时候就不淡定了,学生的分并不高,就很是不解,这到底是为什么?针对期末考试当中的一个习题进行了答题情况的数据统计并分析。题目如下:

一质量m=40 kg的小孩站在电梯内的体重计上,电梯从t=0时刻由静止开始上升,在06 s内体重计示数F的变化如图1所示。求:

(1)通过计算,画出v-t图像;

(2)在这段时间内电梯上升的高度是多少?(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

这是一道“超重与失重”的综合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处理图像等方面的能力。从学生的答卷情况来看,二班有13名同学得了满分;有7名学生答对了第一问;有12名同学答对了第二问;其余同学尽管做了这一道题,但是没有得分。五班只有5名同学得了满分,有15名同学或多或少答对了一点,得了不到一半的分值,其余同学没有得分。从整张试卷成绩来看,五班的平均分要高一些,就唯独这一个题得分低。

反思原因,自己在二班教学时讲解过一道相似的习题,而五班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讲解类似的习题。而分析二班讲过的类似习题,成绩依然不是很理想,反思不足:一是对图像所揭示的物理过程分析太粗略;二是对匀速阶段的速度等于加速阶段的末速度、减速阶段的初速度未加解释;三是没有进行适当的变式训练。

在这样一个较真的对于一个习题的数据分析与教学反思中,就有了两点启示:一是教师在课堂中讲解类型习题是有益的,需要尽可能多一些类型的讲解;二是要讲就得讲透,要举一反三。

4.在平日教学中多一些用心,多一些积累

对于一些诸如学习情绪等的课题研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设计调查问卷等进行统计与分析。而对于教学策略等的课题研究,往往又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用,只是在平日的教学中多一些探索。在这样的情况下,平日在教学工作中就不必刻意地做什么,可以暂时无目的,但要用心地去搜集积累真实的数据,多一些用心。教学“楞次定律”时,精心地准备了实验,耐心地等待着学生的自主探究找答案,课后记录下当时真实的学生反应、教师的感受及做题正确的数据等。

类似这样的一些情况,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真实记录,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因为不及时记录就淡忘了。及时记录,可以不必得出什么结论。等到期末或一个阶段之后,用这些真实的记录去分析,或者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只是实际上往往是心境比较浮躁,常常是有任务压力的时候才去翻一翻这些记录,没有养成一个学期一整理的习惯。另外,感觉自己所留下的一些东西是有价值的,却缺乏利用,研究的理论水平及科学方法不足,觉得利用不充分。但无论如何,我觉得这种“原生态的心” [4]对课题是有益的,也是需要我们多思考的,毕竟只要我们能在过程中去用心思考了,去分析了,这本身就是做课题的过程价值体现。

转自普陀高中科研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