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兴教”是现代中小学校办学的重要指导理念, 也是提升学校办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实践途径。在 “科研兴教” 办学理念的指引下, 我们倡导做研究型校长、做研究型教师, 培养校长和教师发现问题和用科学研究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课题研究应成为推进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走科研之路的主要途径, 更应是校长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但在实践中发现, 仅少数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通过课题研究获得成长, 而更多的校长和教师却在科研之路上遭遇重重困难, 在课题研究的平台上无法做到像教学一样潇洒自如、酣畅淋漓, 最终望而却步。
一、课题研究 “不堪重负”
在教育科研管理与指导工作实践中发现, 不少中小学校教师认为课题研究 “高深莫测”, “谈课题色变”。从实践中了解到, 教师产生上述对课题研究畏怯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是在课题研究目标设置中, 无意识地把学校发展的工作目标和任务纳入到课题研究目标范围, 把学校 “工作目标” 当作课题 “研究目标”, 扩大了课题研究范围, 增加了课题研究内容, 更提高了课题研究难度, 让课题研究变得 “责任重大” 而无法完成。鉴于此, 通过科学研究设计, 精准课题研究目标, 为课题研究“减负”, 让课题研究回到它 “原本的目标”, 也就变得十分必要。课题研究 “不堪重复” 的原因有多方面, 突出问题有如下几个。一是课题拟题过于笼统、空泛, 导致目标无法集中, 缺乏针对性, 影响研究目标设定; 二是课题研究问题不明确, 研究者没有把具体问题呈现出来, 导致研究目标确定缺乏依据;三是研究目标与研究问题不一致, 目标偏离原预设要解决的问题达到的效果, 随意拔高目标, 或者扩大目标。以区 ( 县) 级或省级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为例, 更能说明问题。
1.拟题过大
如国内学者所描述, “有些课题过于宏观、脱离实际, 有些课题概念模糊、指向不明, 有些课题范围过大, 不利于实施等”。在中小学校课题研究设计中, 拟题过大、过于宏观、缺乏针对性成为普遍性问题, 也成为课题研究目标不清的主要原因。如课题 “学科教与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的研究”, 从拟题分析来看, 只能确定研究的对象, 且对象不具体, 更看不出研究问题, 也看不出研究方法。“学科” 范围太泛, 课题组既没有做学段限定, 也没有做学科限定, 课题研究可以是大学、高中、初中或者小学, 可以做全学科, 也可以做具体某个或者某几个学科的研究。再者, “教与学”是在课堂上的, 还是在课外的?“教” 仅仅指教师教, 还是学生的 “小先生制”? “学”是不是仅仅指学生学? “有效性”“科学性”如何测评和评判?这些范围选择都影响着研究目标的确定。因此, 拟题过于宏观, 研究变量过多, 研究目标也就难以确定, 易于混淆设计者思路。再如 “构建小学 ‘童心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研究范围也很宏大, 甚至是一个教育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课题研究提出要构建 “童心教育” 完整体系, 问题在于作为普通中小学校凭借一项课题研究在几年时限内能否构建得起? 事实上, 作为课题研究, 研究者们都会侧重选择教育某个方面, 如构建教育体系、构建教育评价机制、构建教育投入机制、构建灵活多样教育办学途径, 等等。
2.研究问题不明确
在课题研究管理与指导中发现, 研究设计者通常能把课题研究背景、意义和价值清晰地表述出来, 但是却不能很好地把研究问题清晰而具体地呈现。一方面是忽略研究问题, 在整个研究设计中找不出研究问题在哪里。如 “基于云空间下学校德育创新模式的研究”, 研究设计者把研究意义与价值梳理得很清晰, 但是没有把研究问题谈清楚。课题要研究的对象是 “学校德育创新模式”, “基于云空间” 是这种模式的特色、特点或者说是它存在创新的依据。研究设计者在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明确了研究意义与价值, 即 “使学校德育工作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能 “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行为规范、道德品质、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教育与自我教育”, 但是, 课题研究的问题在哪里, 课题设计中没有明确提出。而问题是研究的出发点, 没有问题的研究也就失去了意义。反思为什么做德育新模式研究, 说明旧模式存在不足, 新模式可以填补这种不足。在云空间支持下, 德育资源是无限丰富的, 这是旧模式没有的, 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主体参与性更强, 互动性更强。因此, 新模式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传统德育资源有限、德育主体参与互动不强等问题。正是基于这个问题的存在, 通过研究解决问题并构建一种 “家校社会一体化德育新模式”。如此, 课题研究从问题、到拟题、到目标确定就都很清晰了。另一方面是设置复杂问题。在课题研究设计中, 课题研究者设计某个问题的时候, 对问题提炼不够具体, 所形成的问题复杂, 内含了多个小问题。如课题 “基于培教文化的 ‘培德教养’ 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提出四个研究问题, 都是基于校园文化建设问题下的多个小问题, 小问题之间有相关性, 但从提出研究问题角度看, 都是独立问题, 都可以做专题研究。如问题一是 “培德教养” 融入学校办学理念, 问题二是丰富 “培德教养” 内涵, 问题三是 “培德教养”如何落地, 问题四是师生如何共建 “培德教养”校园文化格局。上述提出的每个研究问题, 相对应的要形成多个研究目标, 问题越多, 目标越多, 研究内容与任务越重, 课题研究的难度越大。
3.目标与问题不一致
课题研究目标设定与研究问题不一致是中小学校课题研究设计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在课题研究设计最初, 研究者提出的问题是A, 期望通过解决问题A后能在教育教学或班级管理等方面取得成效, 到了研究目标设定时候, 发现要解决的问题可能变为B, 或者是A + B, 甚至更多新目标不断出现。陷入这种困境的原因在于研究者思路还没有完全清晰, 或者对研究目标的认识与定位是错误的, 没有把研究问题作为研究目标设定的唯一依据和条件。所提出研究目标远离了原本课题研究设计初衷, 希望解决的不仅仅是最初提出的那个研究问题, 而是要囊括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多个问题, 甚至是学校发展、区域教育发展的问题。如课题“在 《指南》 指导下开展幼儿篮球活动的实践研究”所提出的研究问题是 “……更多地停留在篮球技能、篮球游戏上的开发……; 在篮球活动中所形成的坚强意志、团队精神、行为习惯的培养等方面研究缺乏深入的探讨, 鲜有形成系统的幼儿篮球园本课程。”看到课题组提出的问题后, 通常会认为课题组想研究的是 “基于篮球活动培养幼儿良好品质和习惯的行动研究”, 或要在 “篮球园本课程开发研究” 方面做探索。但到了研究目标却变得甚是复杂。目标前部分还是扣紧了问题, 但是目标后部分是否还在本研究范围内, 就不明确了。
二、做 “精准”课题研究的措施
在课题研究设计中, 要让中小学教师做到准确提炼课题研究目标, 实现做 “精准”的课题研究, 一方面要把教师工作 “放大思维” 转变为研究“聚焦思维”, 以聚焦思维作为课题研究指导理念, 另一方面在课题研究中要以问题作为研究目标设定依据, 要以概念界定达到限定研究范围, 让研究目标清晰化、具体化。
1.以聚焦思维作为课题研究指导理念
当课题研究 “走入寻常教师家”, 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见惯了课题研究设计, 对课题研究目标也就不再陌生。目标是做事情所期待的一种效果或成果, 那么课题研究目标就是研究者期望解决问题后达到的效果, 期望取得的成果。在中小学校课题研究中, 要在思想认识上把学校工作目标和课题研究目标区分开。课题研究目标通常只是学校工作目标的某一方面, 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提出的“小”问题, 而学校工作目标通常要解决的是学校发展的 “大”问题, 要通过解决多个 “小” 问题才能解决学校 “大” 问题。不要期望通过一个课题研究能够把学校诸多问题都解决了, 实践中很难做到。因此, 尽管课题研究要与学校工作相结合, 但是在具体设计和操作上要加以区分, 不要把学校工作全盘纳入课题研究工作, 这样课题研究就缺乏针对性, 也不一定能做出成效。如果课题研究和学校工作不加区分, 最后结题报告可能做成了学校工作总结, 而不是针对一个问题通过研究达到预期解决的效果。研究需要聚焦思维。做研究设计的时候, 要不断缩小问题、凝练问题、聚焦问题, 依据问题不断缩小研究目标。只有这样, 课题研究设计才会具有针对性, 才会做具体, 才会具有可研究、可操作的点。否则, 课题设计会出现多问题、多目标, 或者某个问题或目标中, 内含多个子问题或子目标, 如此课题研究设计要有相对应的一个子课题体系来支撑, 才能实现解决多问题、多目标。因此, 研究者一定要定好位, 清晰明白自己要做什么, 能做什么, 做到什么程度。在研究设计的过程中, 始终持有聚焦思维, 不断反问自己, 目标是否围绕问题, 内容是否围绕目标, 步骤是否围绕内容, 成果是否是目标预期要求, 等等。
2.让研究题目变得具体明晰
题目是课题研究设计的高度浓缩, 好的拟题具有一针见血的效果, 呈现出课题研究清晰的思路, 让评审专家和读者瞬时掌握课题研究者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效果。课题题目拟定需要在用词、结构和限定三方面深入思考。其一, 用词的思考。客观、不带情感。其二, 结构的思考。简明、短小精悍。其三, 限定的思考。在题目中通过清晰呈现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手段、研究问题等, 限定研究范围与内容, 明确研究目标。如课题“巧用课堂导入, 激发学习兴趣的研究”, 看不出研究者设计思路, 且标题结构和用词都有不妥。标题中词语 “巧用”, 什么时候、什么人、什么情况下是巧用, 标准是什么? 同一方法不同人用是不同的, 可能是巧用, 有可能是常用。这个词语带有了情感色彩, 涉及人的心理、价值观等, 难做界定, 建议不用。“课堂导入”是作为本研究的工具和手段, 还是研究对象? 不明确。“激发学习兴趣”是抽象的内容, 教育研究难以评判, 需要心理学科专业标准。研究对象也不明确, 课堂导入是全学科, 部分学校, 还是单学科? 激发学习兴趣是学生, 还是教师、医生? 从该课题题目中看不出研究目标和定位是什么。实际上, 依据课题研究设计课题组是要探索课堂导入有效策略, 而对象限定在小学语文课堂, 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那么题目可改为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策略研究” 或 “利用课堂导入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 客观、明了。
3.以问题作为研究目标设定依据
研究始于问题, 问题是研究的核心和基础, 科学的问题是研究得以成功的关键, 也是教科研所努力达成的目标。在课题研究设计中, 研究目标是通过研究问题后达到的成效和成果, 因此研究问题是课题研究目标设计的起点, 研究目标的设定要紧扣问题而成。如在课题 “基于云空间下学校德育创新模式的研究” 中, 研究目标包括: 培养师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教师专业水平的成长和发展、促使学生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形成办学特色、建立校本特色的网络德育新模式。以上研究目标中, 与研究问题最为紧密相扣的是 “建立校本特色的网络德育新模式”, 其次是 “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再次是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而 “培养师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实现教师专业水平的成长和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形成办学特色”与最初提出的研究问题不是最直接相关的。因此, 这类目标显得牵强, 不合适作为研究目标。在确定研究目标时, 要始终坚持围绕研究选题和研究的问题, 离开了这两个依据, 研究目标往往会出现含糊不清、相关性不大、随意拔高等问题。如课题“基于培教文化的 ‘培德教养’ 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研究目标中内含子目标太多, 如文化重定位、凝练办学理念、一训三风、构建 “培德教养”文化、形成培教小学特色文化。其多目标最为主要的原因在于确定了多个研究问题, 研究者希望通过课题研究解决学校多方面的问题, 而课题研究目标需要依据具体而单一问题, 清晰为研究目标: 通过实践研究探索基于校园环境创设、制度文化和德育文化构建起的 “培德教养”校园文化。
4.通过概念界定清晰研究边界
概念边界模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题研究目标的确定。而概念界定在中小学课题研究设计中常被忽略, 研究者缺乏通过概念界定去确定研究范围和内容边界的意识。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概念, 需要加以界定, 清晰研究范围与边界。如缺乏研究对象的限定, 研究范围太大, 易于导致研究目标过大, 缺乏具体性, 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如课题 “基于培教文化的 “培德教养”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从不同视角看, 校园文化区分为: 显性与隐性文化、物质与精神文化、校园环境、制度文化、德育文化、课程文化等。课题研究设计定位在哪个层面进行研究, 要加以界定并明确, 概念边界清晰了, 研究范围才清晰, 研究内容才有针对性。再如课题“提高小学作业有效性实现减负增效策略研究”, “小学作业有效性” “小学有效作业”概念都不明确, 内含双主体, 是教师批改、布置和设计作业有效, 还是学生完成作业有效?“作业” 是课堂作业, 还是课外作业? 减负增效是针对学生还是教师? 是教学过程中实现减负增效, 还是整个学习过程中? 需要课题组界定清晰。实践中发现, 有部分课题研究者只注意到了概念界定的形式, 也做了核心概念界定, 但是界定没有清晰研究边界, 缩小研究范围, 让研究形成清晰而具体的思路。通常做法是, 研究者把课题研究中提出的几个核心概念, 通过查找工具书, 把词语解释的含义摘录下来, 或者搜罗他人提出的概念, 直接作为自己的概念界定。这种做法在中小学课题研究中十分普遍, 但这种界定方式难以准确确定课题研究目标。中小学校每一项课题研究, 都基于不同学校情况, 由不同研究者来做, 研究所面对的现实条件和依据不同, 词典上的概念解释, 或者他人对概念所阐述的观点和见解, 如果不做加工直接当作自己的概念, 可能与研究者期待的研究范围和目标不一致。
课题研究需要精准目标。目标设计定位是否准确、具体、清晰, 决定着研究内容和方法的选择, 影响研究的预期成果, 更是决定着课题研究能否按照预期计划实施开展的关键。精准的课题研究目标能有效区分哪些是研究需要的任务与内容, 从而减少或者去掉课题研究中相关性不大的部分, 缩小研究范围, 这也需要课题研究设计者充分遵循 “聚焦思维”的原则, 明晰研究问题, 依据提炼科学、合理、具体而有针对性的研究目标。
转自南粤教科研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