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听课、评课与日常的课堂观察中,发现不少教师喜欢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接话”,以此代替与学生的“对话”。
什么是接话呢?即教师说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一句话,教师与学生各说一半。或是教师把话说得差不多了,仅差一两个字、一个词,留给学生顺溜地就把这呼之欲出的一两个字、一个词紧接着说完。这就是接话。
显然,接话的过程中,热闹有余,思考不在。学生只是迎合、应和,仿佛《西游记》中的金角大王问悟空“我叫你的名字,你敢答应么?”孙悟空想都不用想,就回答说“爷爷叫孙悟空”。接话如同别人喊你的名字,你就回答,一呼一应,产生愉悦的体验。
接话的特点有三个:第一,短促,短到一个词、一个字;第二,快速,快到有话就接,无缝对接,不需思考;第三,单一,接的话是简单且唯一的,因为要接的内容,早就确定了,所以也能做到众口一词“无差别”,接得一样。
为什么接话如此流行呢?
原因之一,接话让课堂具有明快的节奏,呼应之间,亲切且热烈;
原因之二,接话让课堂有了良好的氛围,学生看起来在主动回应,学习看起来正在发生;
原因之三,接话让教师的设计得以顺利推进,教学按照设定的方向前进,不至于产生意外而造成失控。
目前看,接话很流行,但由此产生的问题也变得普遍——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越来越短,越来越没有思考含量,几乎听不到学生独立的思考,侃侃而谈的大段表述。
接话,充其量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组织方式。而课堂学习,需要发生在真实有效的对话中,要让学生和教师、同伴、教科书、学习内容之间展开多元对话,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技巧与方法,让话题得到扩展,让交流真正发生。
如何做到呢,在日本教师三好真史所著的《教师的沟通力》一书中,提供给教师如何扩展话题,将对话进行下去的几个方法。梳理归并后,本文提供一线教师扩展对话的三种常用的方法:
方法1:用“感叹”拓展对话
所谓感叹,即根据学生所讲的内容,教师真诚地抒发自己的感受,表达赞美之情,拉近彼此的距离,触发学生继续表达,展开更为具体详尽的阐述。
例如执教统编五年级上册的《落花生》一课,当学生关注到文中父亲的话“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认为话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时,教师可以表示认可,并予以赞美、鼓励,接着让学生具体表述。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在你看来,父亲提倡要像花生一样“很有用”,究竟蕴含着什么意思?阐述着什么样的道理?在认可学生的基本观点后,推动思考,抛出话题,学生愿意继续表达。
教师在学生叙述过程中还可以不断根据发言情况,进行点拨、启发、追问,让学生的表述不断得以丰富、扩展。
方法2:用“共鸣”拓展对话
所谓共鸣,即教师表达和学生相同的观点,或者使用和学生表达方式接近的语,输出相似的理解、相近的观点。
例如,“我理解你说的”“我感受到你此时的感受”“我也有相同的经历”“是的,这的确让人为难”“真棒,我也很喜欢”“一定很痛苦吧”“我知道,你已经尽力了”等。共鸣,能让教师和学生彼此心意相通,学生能对教师,对当下的学习环境产生安全感,并由此有继续发表自己观点意见的意愿。
如执教统编五年级上册的《父爱之舟》一课时,当学生关注到文中所写“父亲从家里带了粽子,找个偏僻的地方,父子俩坐下吃凉粽子。吃完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时,直接表述自己感受到父亲对子女无私的爱。此时,教师可以与学生共鸣,同样表示对这份爱的认可。之后,教师可以与学生共情,说出自己对这份父爱的理解;谈论生活中父爱的事件;邀请学生继续回忆与父爱相关的事例;让学生阐述对父爱的理解……
共鸣,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同一个情感基础上不断酝酿、扩张、生发。
方法3:用“提问”拓展对话
提问是常用的扩展方法。显而易见,提问能激发学生继续思考,可以借助问题为话题,激活思维,展开与学生的对话。
在提问时,教师可以真诚地向学生发问,如,“然后呢?请继续说下去”“嗯,你说的有意思,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呢?”“请继续和我们分享,再往下讲讲。”“难道仅就这样?”“已经没问题了吗?”等。在学生表达的关键处追问,抓住恰当的时机引发学生继续展开思考。提问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扩展对话。
例如执教统编五年级下册的《田忌赛马》一课时,教师提出的问题是:谁是这场比赛中真正的大赢家?有学生表达是“当时赵国的百姓”。教师可以追问:明明是齐国人在赛马,为什么你会认为赵国人是大赢家呢?这样的追问给了学生展示的机会,学生借助日常阅读的积累,做了关联的思考:当时孙膑与田忌联合,率部下演绎了围魏救赵之壮举。因此,赵国的百姓做梦都没有想到,这一场赛马奠定了那一场神奇的战斗的胜利,造就了一段历史传奇。追问,让学生在表述中,有高品质的发言。也有学生回答“真正的大赢家就是那些马”。追问之下才知道,学生认为一匹普通的马都被写进史记,多么幸运,这的确可以算是大赢家。
倘若教师不追问,或是习惯与让学生接话,或是直接予以否定,那怎么会有这样精彩的思考结果喷涌而出呢?
在《教师的沟通力》一书中,提示教师的追问,可以从5个角度进行。其实就是大家最为熟悉的“5W”提问法,即从原因( Why)、对象( What)、地点( Where)、时间( When)、人员( Who)5个方面提出问题。同时,建议教师可以叠加“方法”( How)的维度,实现更为全面的提问。问题发出之后,要跟踪、梳理、辨析,让学生沿着着思考的方向,继续表达,相信在课堂对话中,师生能够共享思维的精彩。
无论是感叹、共鸣或者是提问,要让学生真正的对话,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让自己退到幕后”。对话要进行,教师就不要强势表露自己的观点。对话要给对方留下更多的空间。就像空杯一样,才能够继续注入水。
即便是“我问你答”,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也是平等,相互尊重的。教师作为提问者,带着真诚的好奇;学生作为回答者,带着满心的欢喜。对话之中传递出来的,就是民主的课堂气息。即便在对话中有观点的差异,甚至展开激烈的争论,那也是对话双方思维火花碰撞后的绚丽。相比而言,所有的接话中,教师都带着几分急躁。心里太想要“让学生说出教师想好的话”,那份着急,即便用温和的态度也是隐藏不了的。
其实,无论是哪一种方法,都需要具备一个前提,即耐心、真诚的倾听。
可以肯定,课堂对话环节最根本、最基础、最重要的,就是教师的认真倾听。
倾听,才能理解学生,倾听更有助于教师在对话中向学生传递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感受。如此才能建立双方平等、信赖的关系,让对话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展开。教师需要真听、真思考,才能和学生真正展开对话。
在倾听中,教师会有惊喜,有意外的发现;在倾听中,教师也才能去思考,去有效引导学生继续拓展发言;倾听也是尊重学生的应有姿态。真正的倾听,展示的是“我需要了解你”“我想知道你说的是什么”,对话中,教师的那份稳重是由内而外透露出来的。
转自语文榕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