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跟着课本去旅行”,大单元统整学习这样做

2024/10/8 10:53:17  阅读:1240 发布者:

统编1-6年级的教科书中,一共出现49个国内的景点,按照不同省份归纳,出现的景点与对应的课文具体如下:

北京:天安门《我多想去看看》(一年级)、天坛公园《邓小平爷爷植树》(二年级)、颐和园《颐和园》(四年级)、圆明园《圆明园的毁灭》(五年级)、故宫《故宫博物院》(六年级)、天安门《灯光》(六年级)、北京《北京的春节》(六年级)、天安门《开国大典》(六年级);

安徽:宣城桃花潭《赠汪伦》(一年级)、黄山《黄山奇石》(二年级)、芜湖天门山《望天门山》(三年级)、黄山《爬天都峰》(四年级);

江西:沙洲坝《吃水不忘挖井人》(一年级)、井冈山《八角楼上》《朱德的扁担》(二年级)、庐山《望庐山瀑布》(二年级)、庐山《题西林壁》(四年级)、上饶《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六年级);

河北,赵县赵州桥《赵州桥》(三年级)、保定易县《狼牙山五壮士》(六年级);

浙江:杭州西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年级)、杭州西湖《饮湖上初晴后雨》(三年级)、钱塘江《观潮》(四年级)、金华市双龙洞《记金华双龙洞》(四年级)、浙江新安江《宿建德江》(六年级)、杭州西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六年级)、浙江绍兴《少年闰土》(六年级);

江苏:镇江《芙蓉楼送辛渐》(四年级)、苏州《枫桥夜泊》(五年级)、南京《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六年级);

云南:云南洱海《走月亮》(四年级);广东:广东江门《鸟的天堂》(五年级);

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五年级);

黑龙江:呼兰县——《祖父的园子》(五年级);

新疆:天山《我多想去看看》(一年级)、吐鲁番《葡萄沟》(二年级)、天山《七月的天山》(四年级);

内蒙古:呼和浩特《敕勒川》(二年级)。

这些课文与其描绘的景点,散落在统编1-6年级的教科书中。学生从一年级入学开始 ,倘若仅按照单篇推进的模式进行学习,建构的学习模型就是点状且线性的。即遇到一个风景,学习一篇课文。每一次学习各自独立,各次学习之间不可能相互关联,学生也不会考虑如何将其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合理规划。

其实,同主题的课文,是最佳的单元统整式学习的素材,倘若加以设计,可以让其发挥出更大、更多的价值与优势。在单元统整的学习过程中,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安排不同的组合序列,采用不同的方式,总结归纳出不同的学习模型。

梳理统编1-6册所有关于景点描写的课文后,可以将这49处介绍祖国风光的课文,看作一个“超大学习单元”予以整体规划学习。具体而言,这一主题的课文区分统筹后,可以归结为三个类型的学习模型。

01

学习模型1:图文互转

针对描写的景物形象丰富的,可以采用这一模型。学生阅读的是文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读到文字中的风景,想到心中的风景。教师还可以准备真实的风光

,对想象画面进行印证。这样一来,就实现从“文字”到“画面”,再到真实的“图像”的学习模型建设路径,让学生能更深入地感受到文字描写的效果,更为深切地关注到作者如何用文字呈现画面,获得作者的表达之秘。

从图到文,再从文到图,在图文中走来回,提升的是学生图文合奏的想象力与文字鉴赏能力。例如学习《黄山奇石》,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阅读文字,之后尝试绘制“黄山奇石”的大致样子。课前还可以让学生收集

,在课堂上展示各种各样“黄山奇石”的

。结合文中写到的“奇石”,对照这些实景

和自己绘制的图画,体会作者游览时的情趣,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准与想象的神奇。

02

学习模型2:视文共赏

针对描写的景物有历史背景、有传说古故事、有多姿多彩的表象样态的,可以采用这一模型。这一模型中的“视”就是 视频。教师组织学生读文后,播放与风景有关的视频,邀请学生欣赏动态的风光,从视频中了解景物特点,积累相关知识。之后,再赏读文字,关注作者如何运用词句描述风光,讲述故事。学生对景点有了真实感受后,再回到文中,能更深刻感受文字表达的精准度与生动,更深入地鉴赏文字,理解风光中的意蕴。

例如,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时,在学生借助注释,初步读懂诗歌之后,教师可以播放“庐山瀑布”的视频。视频从多个角度展示庐山瀑布的壮丽美景,视频中还采集了历代名人对庐山瀑布的不同作品,这些足以让学生对 庐山瀑布产生更深入的理解,更能感受诗句中所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神奇魅力。

03

学习模型3:例文共享

这是通用的学习模型,适合每一课。课本中描写风光的文字,原本就是最佳的写作范例。也就是说,统编16年级中的近50篇风景描写的作品,就是为学生写作提供的50篇绝佳示范。这些范例各有特色,为学生展示了不同文体、不同文风、不同文化背景的优质表达效果,教给学生不同的写作手法,感受不同的文艺气息,感染不同的文化氛围。

例如,这近50篇课文中,有儿歌童谣、游记、非连续性文本、小说、散文、古诗、说明性文章……将其作为不同文体的学习示范,可以让学生丰富写作的样态,领略文章的姿彩。学生模仿、学习、撰写不同式样的文章,能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学习不同文体的写作。

例如学习《颐和园》,就可以收获如何写好游记的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中圈画出相关景点,理清作者的行走路线。在各个景点切换时,关注作者使用的转接词,感受游记中特有的表达次序。之后再选定景点,模仿写作。之前的阅读学习,为学生自由写游记奠定了基础。

除此三学习模型之外,还可以借助百字作文,将这些写景的课文转化为素材,让学生完成近50篇的百字作文——美景推荐。在集中的一个时间段里,连续推介不同的景点,号召同伴“跟着课程课本去旅行”,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如浙江风光可以作为一组进行集中推荐:先游览“金华的双龙洞”,之后沿途欣赏杭州西湖风光,最后到浙江绍兴参观鲁迅故居。期间,还可以在适当的时间观看钱塘江大潮。显而易见,这是典型的主题写作,即让学生学习课文,又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升写作水平。

整个过程还可以看作一个项目式学习。以“欣赏美景”为大情境,以“推荐”为核心任务,依托课文划分子任务,鼓励学生连续写作。在整个学习中,涵盖阅读、写作、口语表达、资料查询、

绘制等学习活动,能形成丰富的学习成果,并在整个过程中改变认知,提升素养。“跟着课本去旅行”,将描写风光的同主题课文,以内容为依据进行统筹,这是可行的项目化学习方案。

这样的学习还具备大单元统整式的学习的特征。所谓“大单元”,指的是学习中选择的课文容量突破了教材中设定的基本单元局限,将1-12册教材进行重新组合。内容的丰富,是“大”的最佳体现。所谓的“统整”,指的是不同篇目可以再次组合,以不同的学习模型进行统筹规划、合并加工,整合后的学习资源,让学习更聚焦,更便利,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有利于发现规律,找到同一类型的学习中的内隐规律。

这样的学习设计,首先适合小学六年级学生进行。毕竟梳理全学段近50篇的教材,将其分类、组合,本身就是一个较为巨大的工程。同时,要统筹六个学年的同主题课文,学生已经具备的能力、储备的知识,需要充分地激活和调用。

当然,教师如果能提前规划,这样的学习也可以在小学中年级进行。可以选择上文所述的三个学习模型中的一个,集中优先进行。大单元统整式学习,是对教科书有更为创意的使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充满好奇,能体验乐趣,收获与众不同的学习体验。

转自语文榕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