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元认知”推进小学整本书阅读
2024/10/8 10:26:33 阅读:99 发布者:
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与反思。基于“元认知”的整本书阅读,可将思维过程外显化,监控、反思与调节阅读过程,预测、计划、修正和评价阅读活动,进而持续调整阅读行为,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整本书阅读”的培养目标,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基于“元认知”的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注重计划、监控、选择性注意和评价四个策略的应用。
计划策略。学生在阅读之前,预测阅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合理计划时间。教师可通过“阅读进度表”规划学生阅读进程,帮助其梳理重要情节或线索脉络,以此为时间节点规划阅读目标、时间分配等。以《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寓言发展的五个历史时期制订阅读计划,进行比较阅读,梳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特点。
监控策略。监控策略是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在阅读时应理性看待阅读的困难和障碍,调整阅读态度、阅读状态、阅读情绪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自我提问”方式实施监控策略。阅读前预测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障碍,阅读中交流难点与兴趣点,阅读后反馈效果及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选择性注意策略。学生在阅读时需要筛选信息、把握重点,聚焦整本书主线;该策略能帮助学生排除干扰,专注阅读任务,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层次理解。以《西游记》整本书阅读为例,教师可通过“关键问题——孙悟空的‘哭’”帮助学生关注重点内容:孙悟空哭了18次,他为何哭这么多次?并将其中3次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进而引发深度思考。
评价策略。学生需要分析自己的阅读任务完成情况,从而针对性改善和调整自己的阅读计划等。整本书阅读过程具有多元性、内隐性、个体性、情境性、实践性等特点,因此教学过程中,基于元认知的整本书阅读评价需要全视角观察、多样态展示、差异化评价、家校社协同参与,最终实现以评促读。
转自中国教育学刊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