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校本课程开发再思考:由丰富而精深

2024/10/8 9:42:43  阅读:94 发布者:

对于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而言,校本课程可以比较灵活,及时将社会、科技等方面的前沿主题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也更能适应学校和区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是更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从学校的育人宗旨看自然是应有之义。对于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而言,校本课程可以比较灵活、及时地将社会、科技等方面的前沿主题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也更能适应学校和区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从学校发展看,校本课程是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路径,也是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如何更好发挥校本课程的这些功能,是学校和教师要持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是我国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面临的重要而迫切任务。

重新思考校本课程开发方式

中小学以不同方式开发的校本课程,很大程度上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经验,使得学校课程具有较高的丰富性、选择性和适应性。但是,也必须看到,在深化课程改革进程中需要进一步考虑如何有效地开发校本课程,提升课程品质。特别要注意的是,一些学校主要从教师自身兴趣和特长出发考虑开设哪些课程,课程设置是基于学校的课程供给能力而不是学生的真实需求;一些学校主要追求校本课程的数量和学校的建设特色,而对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参与度和学习结果重视不够;还有一些学校对于校本课程建设关注不够,甚至把加深、加难、加速的学科课程作为校本课程(比如面向学科竞赛的课程)。面对这些问题,重新思考校本课程的定位、取向和开发策略甚为重要。

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视角看,当学习者在一个领域持续进行连贯而深入的学习时,学习更为有效,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校本课程需要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一起,为学生提供更具整体性的学习方案,同时校本课程还需要考虑自身的纵向贯通,为学生提供连贯而逐步深入的学习机会。目前基础教育的课程已经有非常多的学科门类,包含的内容主题也较为丰富和完整,从学科和主题生发出校本课程内容,易于形成相互联结、相互促进的学习经验。自然,这种联结不是提前学课程体系的内容或者简单进行知识加深,更不是加难题、搞竞赛,而是从丰富并深化学习内容的角度推动学生的学习。以语文学习为例,可以从教材内容和主题出发进行延伸,延伸到整本书阅读、主题阅读、专题研究、文学与艺术创作、互文性创作与研究等。

在这一方向上的课程主题选择,可以以国家课程中学科课程的内容为依托,从多个方向上进行推动学习深化的设计:一是由点到面的扩充与丰富,比如从一个作家的一篇文章的阅读到这个作家的若干著作;历史主题的探究中丰富对于某一个历史时间段或者某一个历史事件的学习和探索。二是将学科相关的前沿知识引入课程,比如在科学类课程中及时将相应学科的前沿发展与应用作为校本课程的主题,在信息科技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及时将人工智能的新进展作为校本课程主题。三是将学科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一起置于真实世界的场景中,以项目式学习、真实性学习的方式开发校本课程,比如将学习的多个学科的科学知识用于解决一个具体的环境问题。四是将学科课程的内容主题和问题置于本地的情境中,作为校本课程的主题,比如道德与法治、历史课中涉及传统文化问题,在校本课程中具体研究本地的某一传统文化。在项目式学习、真实性学习主导的校本课程中,从本地化实践和问题出发进行课程设计,不仅有利于培养的问题解决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得学习更有意义和价值感。比如研究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地的一个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五是由学生基于其对学科内容和主题的兴趣提出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主题,并将这些主题序列化,作为校本课程的主题,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掌控感。六是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和主题进行融合,学生在此基础上展开学习或者问题解决活动,进行跨学科的校本课程开发,比如主题阅读中可能会涉及历史知识、科技知识,学生可以展开专题研究;开发跨学科的科技科创课程,特别是依托工程和技术项目或挑战支持学生进行科技主题的探究与实践。

从可行性来看,这些开发策略和路径更易于为教师所接受,一方面是由于执教一门学科的教师对于学科内容的相关知识较为熟悉,因此更有可能胜任与学科内容关联度高的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另一方面,这种学科丰富与拓展向度的校本课程,可以让学生通过学科关联内容的进一步学习而强化学科核心知识掌握,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这种校本课程直接有助于学生的学科学习,而学校教师普遍比较注重学生的学科学习和学科课程评价。学生在这些校本课程中的学习结果并不限于学科领域的知识掌握,这类课程还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视野和深入进行实践和探究的经验,因而也利于学生通识能力的增长。

从学校范围内看,学校课程的丰富度和深度都可以因此而得到增加,丰富度的增加是源于学科课程内容在不同维度上的扩充,深度的增加源于对于一个具体的课程内容和主题,学生都有机会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和探究,甚至可以基于自己的兴趣主动提出课程的主题和内容。从学生角度看,学校课程的丰富性并不必然增加其学业负担,他们对于校本课程有较大的选择权,是在丰富的课程体系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或者主题进行学习,而且课程内容是学科知识的自然延伸和应用。在建设良好的课程体系中,学生可以在一个学习领域进行长时间甚至跨学段的学习和研究,从而获得持续发展和提升。理想地看,如果一名学生对于一门学科或者一个学习领域有持久的兴趣,学科课程和关联的校本课程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一个支持学生由兴趣到特长发展的学习环境。

校本课程是教学变革的天然试验田

另一方面,在校本课程中,需要探索和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特别是多采用促进学生参与和探究 / 研究的方式,支持学生深度学习,由此,校本课程中的学习也由丰富而至精深。校本课程不仅是拓展课程内容让学生多学知识的途径,也是践行学习方式创新推进教育范式转型的重要场域。在这方面,校本课程比国家课程有更好的条件,主要是外在约束较少,又没有高利害评价之忧,有巨大的内生性和自主性,对于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模式创新来说,自然比有着种种外部强约束的国家课程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学校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和学校、教师状况进行高度自主的探索,教育的新理念、教育理论所示的和政策要求的实践创新方式,都可以将校本课程作为天然的试验田。对于教师来说,在校本课程中应重点关注的,是如何创造学生开放探究的机会,支持和指导学生进行拓展性、探索性、创新性的学习,这既有助于转变学习方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对于教师而言,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最重要的任务转变为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学生一起进行探究和开展各种类型的创新活动,而不是准备更多的新知识内容讲授给学生,这样也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和压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校本课程因为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兴趣和特长发展密切关联,也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要实现这一点,归根结底,学生要有机会进行实践和创新,而学科课程的课堂实践中能够做到的较为有限。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将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重要课程目标,突出学科实践及跨学科主题学习,这些都需要学生有更多的实践和创新机会。从这个角度看,指向学科关联内容及主题并且注重参与和自主探究的校本课程,在目标指向上和整个课程改革是一致的,甚至更有条件与可能有效支持这些目标的实现。因此,对于学校而言,校本课程绝不是次要的、补充性的,而是必不可少的、极其重要的。

转自第一教育专业圈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