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2024/10/8 9:36:51  阅读:57 发布者:

前言

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历程中,诗歌鉴赏能力是他们需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学生具备诗歌鉴赏能力后,便能从简短的诗句中品悟深厚、凝重的情感,逐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的精神境界,这样便可为学生带来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为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将鉴赏能力作为主要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做好诗歌鉴赏教学设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篇七言绝句,此诗是李白为贬官后的好友王昌龄所作,借助杨花、明月、子规等典型意象,将自身对好友的慰藉、惋惜和同情,融入诗歌之中,体现了真挚动人的友情。在此首七言绝句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诗歌中涵盖的基础知识,也要引领学生从审美鉴赏的角度,深度解读诗情和诗意,于自然之景入手,品真挚感情,从而在诗歌阅读和品鉴的过程中,发掘诗歌蕴含的美学要素,以此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一、反复诵读,涵泳诗情

叶嘉莹先生在《说诗讲稿》一书中指出:“诗歌的兴发感动可以由作者传达给读者,而读者要想得到这种感动,还应该学习诗歌的读诵和吟诵。”自古至今,诵读都是品鉴和分析诗歌的主要途径之一,当学生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过渡到“读出韵味和感情”后,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也能逐步加强。因此,以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为主要目标,教师可以将诗歌诵读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之一,引领学生反复诵读诗句,使学生从最初的读准字音,在专项练习后,能够读出节奏、韵律和情感,体会古代诗歌本身的韵律感。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的教学中,教师可将首要教学任务落在诵读上,结合诗歌的主要内容展开诵读指导,让学生于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涵泳诗情。而在诵读之前,学生应了解诗歌的重音和节奏,把握好诗句的断句点,为有效诵读做好准备。

首先,把握重音。《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的重音在“尽”“明月”“直到”上,在指导学生诵读时,教师可借助简单的符号标记重音,如“尽”“明月”“直到”,达到“读准字音”的效果。而后,从具体的字词和语句出发分析诵读方法,如“愁心”“随君”二词的音调要尽量拉长,整体上呈现一种舒缓、婉转之感,读出诗人李白对好友的记挂和担忧之情,将诗歌中蕴含的真切情感体现出来,达到“读出韵味和感情”的效果。

其次,厘清节奏。在诵读指导中,要想让学生读出节奏和韵律,教师应引导学生厘清诗歌的节奏,让他们利用简单的符号进行断句。如: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首七言绝句的节奏相对稳定,读起来有一种朗朗上口的和谐之美。从上文的内容可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这一符号,可以正确地划分诗歌的节奏。在厘清节奏的前提下,学生便能读出节奏和韵律。

最后,确定韵脚。在诵读指导中,除了把握重音、厘清节奏之外,教师还要聚焦于诗歌的押韵特征,引导学生寻找和确定诗歌的韵脚。经过多次琢磨和品味后,教师可以确定“啼”“溪”“西” 为诗歌的韵脚,这三个字的共同特征是开口度小,在学生诵读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保持齐齿呼状态,将这三个字读得短促有力,读出一种压抑、低沉之感。当学生体会到整首诗的婉转低回、柔和舒缓后,即可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过渡到“读出韵味和感情”,体会诗歌中的惋惜、遗恨之情。

在古代诗歌的阅读教学中,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教师将诵读作为首要教学任务,带领学生寻找诗歌的重音、节奏和韵脚。当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这三项要素后,他们诵读诗歌便能游刃有余,从而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也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与情感,自然也能通过诵读的方式完成诗歌鉴赏的初级任务。

二、品读意象,解析诗意

意象是古代诗歌中的核心内容。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将自身的情感、思想、人生态度等折射在客观景物、事物之上,赋予它们人的形态、品格或思维等,此时的客观物象便转变为主观意象,其内蕴深厚、审美价值突出。所以,在鉴赏诗歌时,意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品读诗歌中的意象,由意象入手,深层次地解析诗意。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例,从诗歌的内容中看,“杨花”“月亮”和“子规”是全诗的典型意象,也是学生展开诗歌鉴赏的主要载体,在品读意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诗歌的审美要素、美学意味,还能围绕意象,解析诗歌的美学境界,从而达到增强诗歌鉴赏能力的目的。

在品读意象之前,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并深入解读意象的内涵,教师可以制作李白和王昌龄二人的简介卡片,从知人论世的角度,为学生提供阅读灵感和思路,让他们带着主观情感对意象进行品析和赏读,以此增强解析诗意的效果。具体而言,教师可按照如下方式制作诗人简介卡片。

借助这两位诗人的简介卡片,学生可以了解和梳理他们的主要人生历程,明确他们的思想观念。在此基础上品读意象,学生会将主观情感融入其中,从而真正挖掘出意象中的深厚意蕴。

    (一)品读“杨花”

    《辞源》将“杨花”解释为“柳絮”,一直以来,这一意象广受历代文人的厚爱,无论是“二月杨花满路飞”,还是“杨花漫漫搅天飞”,都体现文人热衷于将“杨花”运用到诗歌之中。通常情况下,“杨花”与相思离别、在戍边征战、天涯游子息息相关,其带有感伤之意。在品读诗歌意象时,教师可以将“杨花”作为重点,带领学生溯源“杨花”的内涵,真正理解意象中隐含的深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一诗歌的开头,李白直接引出“杨花”,奠定了整首诗的感伤基调。首先,暮春时节中的感伤。诗中所述季节,为江南地区的暮春,此时杨花漫漫,于天空中飞舞,抬头望去,漫天的杨花意味着春天已经悄然离去,此时又正值离别之际,诗人满心、满眼自然皆充斥着哀伤之意,他将内心的感受寄托在暮春景象之中。其次,离别之际的感伤。在中国古代,素有折柳寄相思的习俗,“柳” 是“留”的谐音,因此人们在远行之前,家人、友人、爱人等,会折下柳枝送给即将远行的人,以此表达不舍之情。因而,当柳絮漫天飞舞时,诗人自然想起即将分别的友人,其感伤之情充斥于心,久久不能释怀。最后,郁郁不得志的感伤。区别于自然界中的其他花朵,暮春时节,当春风吹过后,杨花会随风而起、漫天飞舞,从杨花随风飘零的状态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好友王昌龄命运的慨叹,讽刺和批判了陷害好友的小人,同时也寄寓了自身漂泊无依、壮志难酬的情怀。

联系王昌龄和李白的个人命运,学生围绕整首诗的内容品读“杨花”这一意象,不仅能体会诗歌的感伤之情,还能自觉地勾勒出“杨花漫天飞舞、随风而动,诗人抬目远望”的凄清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好友和自身命运的慨叹和愤恨,同时也能加强学生的视觉感知力,使其通过联想与想象,还原诗歌中描绘的意境,从情感解读和审美鉴赏的角度分析和品鉴诗歌,以此提升其诗歌鉴赏能力。

(二)品读“月亮”

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中,“月亮”是众多文人墨客心中的理想,他们通过描写月、吟咏月,表达自身的深厚情感,而“月亮”也成为诗人在创作诗歌中常使用的意象之一,李白亦是如此。在李白的一生中,如果说“酒”是他的灵魂,那么“月”便是其知己。他善于写“月”,也乐于写“月”。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李白再次引入了“月亮”这一意象,借“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为客观世界中的月亮赋予了主观的情感和生命,将自身对挚友的不舍、担忧和牵挂表达得淋漓尽致。所以,教师也可以将品读意象的重点聚焦在“月亮”上,领会“月亮”背后映射的主观情感和深刻内涵。

在品读“月亮”这一意象时,学生要着眼于全句、联系诗歌的上下文语境,由此描摹出“夜空中挂着一轮皎洁的明月,李白望着月亮遥想友人,脸上流露出哀伤之情”的意境,在此意境中,李白通过月亮寄托哀愁与思念,围绕“有月亮的地方就有诗人的思念”这一内容,表达出李白对友人的惦念、牵挂,而月亮自然成为诗人与友人真挚情感的见证者。

(三)品读“子规”

“子规”,又称杜鹃,大多出现在暮春时节,也是古人在创作诗歌时经常使用的意象。在不同的情境中,“子规”的指代意义也会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因子规在啼叫时发出的声音,恰似“不如归去”的发音,所以“子规”这一意象往往指代离别之愁、羁旅之思以及哀伤之意,如杜甫的“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沈佺期的“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等,皆在不同程度上表达感伤之意。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李白以“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既凸显了“杨花漫漫”之感,又以“子规”为主要意象之一,传达出浓厚的情感。

从意象运用的角度来说,诗人在同一句诗歌中描绘了两个主要意象,其中,“杨花”是一种指代感伤之意的植物,而“子规”则是表达意象融入同一句诗中,自然而然地绘成了一幅虚无、落寞、伤感的暮春之景,构造了一种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

从艺术手法的角度来说,诗人采用比兴的手法,将随风飘舞的杨花、孤苦悲鸣的子规融合起来,渲染一种充满愁绪和哀伤的氛围,不仅表达了诗人的真实情感,也触发了读者的情感共鸣。在解读诗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聚焦于“子规”这一意象之上,体会诗歌所采用的比兴手法,明确其产生的语言表达和艺术塑造的效果。

在诗歌解读中,师生以“杨花”“月亮”和“子规”三个意象为主,深入到诗歌的意境之中,将不同的意象串联起来,再现诗歌中哀伤、凄清的氛围,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整首诗歌的凄切之美,还能与诗人李白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

综上,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基于意象的重要性,教师带领学生提取、分析和研读诗歌中的重点意象,让他们关联已知经验和语文知识,解析每一个意象的字面意义和象征意义,进而理解诗人在意象中寄托的情感与理想。另外,意象中往往包含丰富的审美要素,当学生能够准确解读意象中的形、色、味等美感后,其诗歌鉴赏能力自然可以提升到新的高度。

三、锤炼字句,走进诗境

在一首简短的诗歌中,每一个词、每一句话, 甚至是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有其作用和价值,都展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在创作古代诗歌时,古人往往会十分注重字词的锤炼与运用,追求一种奇妙的表达效果。所以说,要想真正感受到诗歌的美,教师可以聚焦于诗歌的语言要素之上,引导学生锤炼字句,让他们走进诗歌的意境之中,从不同的维度鉴赏和解析诗歌内容。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的首句写到“杨花落尽子规啼”,其中的“尽”字,渲染了杨花落地、满目飘零的悲伤意境。在鉴赏和分析此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尽”这个字,让他们联系“若使人间少离别,杨花应合过春飞”等诗句,还原杨花落尽时的真实状态,感受诗歌的悲凉意境。另外,“啼”一字,也可以作为锤炼的要点。从意义上说,“啼”有鸣叫和哭泣等释意,在锤炼这一字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释意支架(见图1),并依据支架中的内容展开联想和分析,学生可以还原“杜鹃啼血”的画面、体会叫声的哀切与悲凉,从而走进诗人和好友的内心,理解王昌龄被贬时的心境。

按照此种形式,学生可以提炼出诗歌中每一句的关键字词,结合诗歌上下文的意境,解读其深刻含义。而正是因为这种严谨的态度,学生才能逐步走进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真实情感倾向。此外,通过对字句的锤炼和解读,学生也可以感受到古人在语言运用方面的独特造诣。

四、知人论世,体会诗格

一个优秀的创作者,其艺术手法、语言锻造能力等固然重要,但是他们所经历的人生、面对的磨难、收获的幸福,方是影响他们作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在诗歌鉴赏中,要想真正领会诗歌的魅力、体会诗歌的格调以及诗人的优秀品格,教师务必要采用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挖掘诗歌中的隐藏要素,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在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时,教师可利用“在诗歌中诗人写到‘我寄愁心与明月’,那么他为何要将自己的‘愁心’托付给明月呢?”这一问题,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诗歌的背景资料,让学生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展开诗歌鉴赏活动。基于以上问题,学生既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诗人简介卡片,还可以搜集和查阅历史资料,如《旧唐书》中提及王昌龄时说到“不护细行,屡见贬斥”,针对“不护细行”一词,学生应展开深度解读,从而了解王昌龄的性格特点,即:狂放自傲、不拘小节。而诗人以明月相伴,其实是对好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格和品质的一种赞赏,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真心。通过链接背景资料,学生可以初步明确诗歌中寄托和表达的情感。

除了王昌龄的遭遇之外,在解读此诗时,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关注李白的命运轨迹和个人经历,从而真正体会诗歌的格调和诗人自身的品格。从历史资料中可知,李白在创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时,正值被赐金放还之际,此时的李白还满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远大抱负,可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还是挫伤了李白的傲骨。所以,当得知好友被贬黜的消息后,李白借诗歌表达了内心的深切同情,而这种真情也透过诗句传递到读者的眼前。基于上述分析,教师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鉴赏和品析诗歌,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诗歌鉴赏和品悟能力。

    《孟子·万章下》有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此言切中肯綮,强调了溯源作者人生经历、探寻作品创作背景的重要性,由此衍生出“知人论世”这一文学评论方法。基于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除了为学生提供诗人简介卡片之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查阅相关史料资料,了解李白和王昌龄的共同经历以及命运轨迹。以此为基础,学生不仅可以感知二人深厚的情谊,还能理解李白的创作意图和真实情感,如此一来,学生的诗词阅读深度即可大大增强。

结语

教师以李白的七言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例,立足于反复诵读、品读意象两个视角,涵泳诗歌中的情感、解析诗歌中的意境,从诗人的视角出发,分析诗歌中客观景物所蕴含的主观情感,让学生联系背景材料,感悟诗人的真实心境和情感变化。至此,学生不单单可以从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出发,感知诗歌意象中凸显的美学意蕴,还能触摸李白的精神世界,提升诗歌鉴赏能力和解读能力。

转自语文学研究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