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元整合作业设计的研究背景
1. 为实现“双减”政策的深层推进
作业,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双减”组合拳中指向学校教学行为的重拳,它将反推课堂教学变革,倒逼基础教育走“轻负高效”之路。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具有重要功能的基础性学科,其作业设计与实施的研究意义重大。本研究探索小学语文单元整合作业设计与实施,并以此为杠杆支点,推进基础教育系统性变化,在当前形势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为达成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
核心素养的生成逻辑告诉我们,要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必须要有强整合性的学习活动,而课堂教学与作业就是其关键环节。作业作为学生实践参与的基本形态,作业的整合,成了学生由课程知识积累向核心素养转化的中介机制与重要支架。
3. 为遵循统编教材的独特编排
随着对统编教材的深入研究与使用,老师们对单元的结构、解构与重构等整体性课堂教学有了一定尝试,但与课程、教学高度呼应的作业研究方面还缺乏整合思考与有效实践,语文单元作业还常常是课时作业的简单累加。本研究,是为遵循统编教材编排特点,重新定位语文作业、定义“单元整合作业”,将单元作业目标、内容、形式、实施系统设计,形成板块整体式、内容结构化、运用综合性的作业,有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关联思维、自我认知,更好实现作业育人的功能。
4. 为推动小语教研的全面增值
单元整合作业设计与实施,又涉及到整个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所有单元,只靠常规的教研活动,只能针对某些年级的某个单元开展设计与实施研究,无法囊括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全部单元。因此,我们还可以用课题的方式进行任务驱动、项目推进,让各区县、实验学校在全市研究的大任务群里挑战短板,认领子任务,从而将绝大多数学校教师卷入研究,弥补语文教师整合作业设计的能力短板,实现课题研究的全面增值。
5. 为探寻作业问题的系统破解
经过前测,我们梳理出了区域内教师们现行作业存在的明显问题(如图 1),老师们作业设计常是非生活化与操练式表征,学生在作业中缺乏深度探究、综合运用、实践创新,习得的往往是低位知识、无意义的惰性知识,其关键能力没有形成,核心素养得不到有效培育。希望通过单元整合作业,能较为系统地破解区域教师作业设计与实施的相关问题。
图 1:区域内教师们现行作业问题与归因
二、单元整合作业设计的研究现状
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扫描
当今世界教育研究的理论中,皮亚杰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林恩·埃里克森,洛伊斯·兰宁的《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绝佳实践》呈现的埃里克森的知识结构,强调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帮助学生“看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规律和联系”。奥苏伯尔的研究表明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与其原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进而扩建新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些理论都为单元教学与作业的结构化奠定根基。
2. 国内相应实践研究观察
(1)单元整合性的教学样态
单元是最小的整体,当下对这块的关注、研究逐步推进。比如:李怀源推进的单元整体教学,结合学科、年段特点,开展多样化,多学科、多阶段的整体教学实践,推动整体课程的发展,实现整体立人;薛法根的小学语文组块教学,将相对零散的教学内容重整,转化为综合性、板块式的言语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联结,最终获得语文学科素养的整体提升;李松林教授的“以大概念为核心的整合性教学”在核心素养与全面发展的双重视野中,关注大概念在学生学习与发展中的整合作用。
(2)单元整合性的作业样态
作业是与教学同样重要的关键领域,单元整合性作业对于实现课程整体育人目标极具价值。国内,基于单元作业的专项研究扑面而来:上海王月芬博士的《重构作业——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将单元作业设计作为作业设计研究的切入口,提出课程视域下作业观的内涵、单元作业设计策略和方法及其“可视化”;李学书、胡军的《大概念单元作业及其方案的设计与反思》将大概念介入到单元作业中,诠释如何一体化地建构单元作业目标,开发大概念学习要求达成的评价活动,设计目标达成的学习任务,启迪教师用整合的思维方式设计作业……
3. 团队的思考
为此,我们思考,研究、设计、实施基于单元作业基础上的“小学语文单元整合作业”,试图通过对单元较为系统地梳理,整体设计、综合运用作业。这样的作业有自己的特质,首先是立足一个核心点:聚焦学生的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其次是站稳两个维度:横向关注单元和本册内作业目标的整合,纵向关注全套教材甚至是与初中教材的潜在勾连。新课标的主要变化之一就是:加强了学段衔接;纵横交织,着眼现实的起点,关注后续学习的关联点,明晰作业的源与流,求同、比异,发现联系,厘清逻辑,层级序列。再者采用三手段:整组开发,真实情境,对接教学——以单元目标为导向,选择、改编、完善,单元整组开发;以语文要素为落点,连接生活(个人、学校、社会),关注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解决真问题的能力;有效呼应与对接教学,反哺“高阶思维的课堂”,让强调“联想与结构,本质与变式,迁移与运用”的深度学习真实发生。
三、单元整合作业设计的研究价值
1. 能进一步厘清单元整合作业内涵
单元整合作业的概念,即根据单元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及儿童认知规律,围绕核心目标进行重新组合、编排,纳入一个结构整体,形成单元结构化知识群组。单元整合作业,指教师依据教材单元目标以及儿童特点,将单元核心知识,关键能力,采用选择重组、改变完善、自主研发等多种形式,进行学生学习任务编制,形成结构化作业。此作业是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执行和评价的作业集合,这种作业具有“高结构”“强关联”“共融合”的特质。
2. 能进一步优化“单元整体学习”设置
单元整合作业指向作业设计与实施,核心在于“整合”,在作业设计与实施层面与单元教学形成互证,丰富并完善大单元教学理论。
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的单元整合性很强,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人文主题组文,同时围绕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助学系统设计,把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分解到每篇课文的课后思考题和单元语文园地中。单元整合作业的设计有利于把单元内容和活动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层层递进,真正凸显教材单元学习的特点,充分落实教材的单元学习价值。
3. 能进一步创新单元整合作业机制
作业与课堂教学互通互融,基于单元整合的教学现状,当下课堂对这块的关注、研究逐步推进,将相对零散的教学内容重整,转化为综合性、板块式的言语实践活动,用作业来反推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联结,最终获得语文学科素养的整体提升。
四、单元整合作业设计的研究思路
关于整合作业设计的思路,我们尝试用以下思维导图做说明。
图 2: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单元整合作业设计与实施框架图
循着以上思路,关于单元整合作业设计在实践中的原则,我们确定为这样三条:1. 针对性:体现“双减”背景下作业的针对性和优化性,优选精练,渗透分层作业设计,减轻师生负担;2. 板块化:作业设计要板块化,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通过有内在逻辑关联的板块进行语言实践落实;3. 整体性:作业设计时注意紧扣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同时注重单元整体性,将本单元助学系统和作业设计结合起来。
经过不断改进和课堂实践,我们把每一个单元的作业用“备、赏、联、攒、移”的结构进行建模。
“备”属于前置性作业。在进入单元学习之前提前布置,主要从搜集资料,明确任务,预学新知等方面去设计,旨在让学生提前进入本单元学习情境,提前在一些关键点位的学习上做好铺垫,针对学生识记、浏览、资料收集与整理、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利于后面单元重难点的突破。
“赏”属于课中基础性作业。关注本单元精读课文的典型片段,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和课后思考练习题设计作业,尤其对关键语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进行赏析,针对学生信息提取、理解、评价能力的培养,旨在让学生强化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
“联”属于课中提升型作业。通过本单元文本的比对阅读,整合文本异同,多是通过思维导图、表格等支架完成作业,辅助学习,针对信息提取,比较整合,评价反思等能力的培养,旨在结构化知识,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攒”属于积累性作业。对单元需要背诵抄写部分,交流平台,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部分进行梳理,针对筛选、梳理、总结能力的培养,旨在落实“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这一学习任务群,让学生既积累知识,也积累方法。
“移”属于拓展性作业。用课外阅读篇目来设计作业,在同质文本的阅读中检验能力、落实素养,针对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促进方法与能力的迁移,旨在促进活学活用,促进读写结合。
同时,为方便老师们使用,每一个板块后面我们都附有“使用指南”,从使用时机和如何使用两方面帮助老师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一部分作业。值得一提的是,每一个单元整合作业之前,都有一段文字的设计意图介绍,从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尤其是语文要素的前后勾连做说明,旨在让使用者清晰地认知本次作业指向的教学目标。
综上,我们所理解的单元整合作业,就是在把握统编教材编写体例的基础上,把一个单元看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学习整体,在明确的学习目标统领下对一个单元的作业进行系统规划,整合设计,关注联系,关注发展,充分发挥和落实单元学习价值,以清晰的路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转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