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谈谈高考选择题的解题问题

2024/9/24 10:04:01  阅读:5 发布者:

blob.png

2023题高考历史甲卷25题为例,笔者查阅网上的各种解释包括教育考试院发布的权威解释,发现在目前的历史选择题解读中存在以下两点突出问题:

一是缺乏学生视角,脱离考试的实际情况,违背试题命制的初衷。网上流传的各种解读都是站在解读者各自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模式的基础上的主观解读,并没有站在一个参加高考的高三考生的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呈现出来的就是超越学生知识水平的过度解读,主打一个就是因为学生没解读者知道的多,因而不会做这道题。这种解读显然是违背高考试题以能力立意初衷的。以能力立意就是告诉你即使你不知道,只要方法到位,同样可以做出正确选择。

二是对材料提供的信息提取不全面,不准确,因而导致解读中的大而化之与简单套用。以25题为例,根据左图提供的公元2年的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的户数和人口数不仅可以看出两者的巨大差距,而且可以得出江浙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湘江流域。为什么?因为在农耕经济时代人口数就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接着用右图公元140年提供的数据与左图做比对发现,相对落后的湘江流域竟然比发达的江浙一带户数和人口数呈现不正常激增。这种不正常激增就不能用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等常规原因解读了,只能寻找非常规因素即外来移民来解释。如果能在左图与右图进行对比的过程中,既能注意到同一时期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的横向差异,又能注意到不同时期同一地区的纵向差异,那么就不会简单套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少老师看到影响人口数量的主要因素这一设问不加思索的主观臆断的选择经济发展水平,而且言之凿凿的坚信这是唯物史观的正确应用。反问自己是吗?马克思在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观点的同时强调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且指出历史发展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回到此题,材料中已经给出两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信息,但是解读者并未关注此点,而且此题一再提醒人口增长是多种因素促成的。

通过此题给我们在历史选择题的解读中提出几点警示:

1.站在学生立场来解题,作为参加高考的一名普通学生,他/她一般不会有解读者的知识储备,更不会有解读者宽裕的时间。在有限的知识储备、有限的时间内命题者要考查学生的能力,怎么考?只有一种路径就是在陌生的情境中提供尽可能多的背景信息,让考生现学现用,从而检测出学生未来的学习潜力和素养潜力,而不仅是检测其现有的知识储备。所以作为老师,一定要告诉学生,你不会做题,通常情况下不是你知道的不够,而是你的方法不对。

2.穷尽材料提供的信息。解答高考试题的秘诀在于基本的常识性的知识储备,更为重要的是试题提供的隐藏在文字和图片背后的解题信息。历史解释需要依托史料,需要讲证据,证据从何而来?从材料而来,而非你掌握的空洞理论和放之四海皆准的几句套话。

3.历史解题尊重常识,尊重证据,尊重科学,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活学活用,绝对不能生搬硬套,死搬教条。

4.历史解题中出现的问题都曾出现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因此提高历史教学的科学性任重道远!

转自结构化教学研究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