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历史教学的五种必备逻辑

2024/9/24 10:02:53  阅读:85 发布者: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方式。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的教学逻辑与学生认知逻辑、学科逻辑、核心素养培养逻辑、教材编写逻辑的契合程度。具体到中学历史教学必须熟悉、洞悉五种逻辑即历史研究逻辑、统编教材编写逻辑、历史核心素养培养逻辑、学生的认知逻辑、历史教学的基本逻辑。

一、历史研究逻辑

历史学是以现实问题出发,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基于自身的知识、方法、立场,通过对史料的搜集、识别、筛选、辩伪的基础上,进行符合逻辑的推论和构建,并主要以文字、音像、电子多媒体等方式表述出来的一门介于科学和艺术之间的学科。

历史教学本质是历史教育,而历史教育是以历史学为基础的,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遵循历史研究的基本逻辑组织活动。具体到当下的中学历史教学,就是遵循课程标准,提炼核心观念,聚焦核心问题,按照唯物史观的具体规范,收集和整理史料,在分析、归纳、比较、概括史料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和推理,解读并揭示教材文本内涵和意图的一种创造。

历史教学中应当特别关注历史研究中的史料或者文本解读次序。

第一层次是事实判断即解决“是什么”的问题,通过研读文本和史料开展与历史人物的对话了解他们遭遇了什么,他们做了什么;

第二层次是洞悉创作者的意图和动机即解决“为什么”的问题,结合创作者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个人经历、身份地位与创作者开展对话,推测创作者的目的和意图,旨在尽可能的剥离出文本的主观性,进而凸显出文本反映史实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第三层次是价值判断即解决“怎么样”的问题,回到历史学习者生活的当下,思考文本反映史实的价值和意义,理解创作者的立场和观点,考量评析史实以及创作者的现实价值和不足。

二、教材编写逻辑

教材是编者(官方授权)遵循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组织及释读的一种创造。以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为例,统编教材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本,特殊性表现在其承担了民族认同的重要职责。统编教材体现国家意志,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后继有人,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非常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

教材是教学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但是我们现在以用教材为耻,怕被人诟病照本宣科。我们力争在教学中采取新视角,选用新材料,以此来证明我们的博学和高知。殊不知却是舍近求远,缘木求鱼。教材编写是国家事权的定位就已经明确了我们使用的统编教材在教学资源中的至尊地位。

历史教学应当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首先阅读编者有关教材编写的论文,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

其次认真研读教材。教师必须基于对教材各部分文本的解读,然后才可以逐步形成对教材整体的认识。统编教材是一个有机整体,同时也可以分解为多个部分、多个层次。教材文本由单元、课、目等部分组成,每个单元有单元导读,每一课中除了正文,还有“本课导入”、“学习聚焦”、“思考点”、“学思之窗”、“历史纵横”、“史料阅读”、“探究与拓展”、“学习拓展”等辅助栏目。正文是一课的主体,是教师进行文本解读中最应该关注的部分。教师们需要逐句研读正文,区分哪些是历史叙述,哪些是历史观点,明确哪些需要识记,哪些需要理解;需要分析正文的遣词造句以及逻辑结构,理解其中的专业术语和史学方法;需要通过对比变化教材表述的变化之处。统编教材设有多个辅助栏目,这些栏目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对正文历史结论的解释系统。正文是对历史史实的叙述和历史结论的呈现,而教材的辅助栏目不仅是对历史史实的延伸和扩展,更是引用史料对历史结论的解释。从核心素养培养角度来讲,辅助栏目的意义比正文更为重要。

三、核心素养培养规律

大概念、大单元、大主题为何?深度学习、启发学习、探究学习、项目化学习为何?情境化教学、任务驱动、问题导向为何?结构化知识、初高中贯通、跨学科学习为何?教学评一体化为何?所有的缘起都在于核心素养的提出,都是核心素养“惹得祸”。中学历史老师必须深谙核心素养的培养之道。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可以被理解为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下所孕育出来的学科或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不同学科领域所蕴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价值观念的整合与超越。核心素养=价值观念+关键能力+必备品格

(二)核心素养的特征

1.核心素养具有学科性和跨学科性的双重性质。

2.核心素养不可直接测量,只能通过操作化表现出来,一般表现为问题解决的水平。问题解决水平表现在认识问题的深度、知识技能的整合程度、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模式的差异上。

3.核心素养必须以情境为依托。核心素养是学生经历一系列具有不同主题或需求的现实情境或任务后,通过不断综合相关的领域知识、方法或观念,不断探索实践而建立起来的心智灵活性。只有经历各种不确定性的现实情境,才会建立核心素养所指向的情境、观念和结果之间关联的灵活性,消除各种非黑即白的机械关联。(注:情境即个体和世界产生互动的当下环境)

(三)核心素养的培养原则

1.核心素养培养必须以情境为依托。核心素养是学生经历一系列现实情境或任务后,通过不断综合相关的领域知识、方法或观念,不断探索实践而建立起来的心智灵活性。只有经历各种真实的、陌生的、复杂的现实情境,才会建立核心素养所指向的情境、观念和结果之间关联的灵活性。

2.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需要具备认识、理解自然和社会的学科观念及思维模式,需要原则性地了解学科学习和研究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孕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以问题为引领。核心素养不可直接测量,只能通过操作化表现出来,一般表现为问题解决的水平。问题解决水平表现在认识问题的深度、知识技能的整合程度、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模式的差异上。让学生参与在学科思维模式的指导下,运用学科知识和技能,采用学科典型的学习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维品质,逐渐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4.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以学生为中心。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需要学习者主体的反思,是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因此,素养是靠学生自己悟出来的,不是靠教师教的。教师教的知识、技能或能力是学习的阶段性目标,是通向素养的手段,其本身不是目的。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去体验、感悟、感受、实践。

四、教学基本逻辑

教学逻辑就是基于学生认识规律、学科逻辑、素养的培养规律、教材的编写逻辑的综合考量而采取的适切的教学策略。教学的基本逻辑就是为何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得如何。以历史教学为例,首先要拟定教学目标即解决为何教的问题。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是在教授基础性历史知识上,培养学生有限的指定性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其次是选定教学内容即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师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对教材资源进行整合和取舍,将教材资源变成教学内容。再次是预设教学策略即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再次是进行教学评价设计即解决教的如何的问题。

五、学生认知规律

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树立学生立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习在课堂真实发生。学生的认知呈现循序发展规律,即感知--理解--识理--会通--灵慧。在教学环节的设置、素材的选取、素材的呈现方式、课堂设问等方面体现思维的进阶过程和高阶思维的渗透,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实现深度学习目标。

转自结构化教学研究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