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评价方式方法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任务。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提出“过程性评价应有助于教与学的及时改进”。郭茨口小学教师通过精准定标、构建学习任务群、关注过程考察、多元反馈和融入信息技术等策略,建立了“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源远课堂”新模式,有效优化了语文教学过程中目标定位不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不足,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
一、溯源发现,科学、精准定标
“源远课堂”新模式首先要明确“教”的目标,把握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溯源发现”即依据课程标准,参照学业质量,明确教学要点;结合教材单元要素,聚焦关键能力,确定学科大概念;立足学情实际,以生为本,把握现实创新点。
例如在制定统编五年级上册《民间故事》单元教学目标时,年级教研组一方面认真研读课标中的学段课程目标、教学提示及学业质量标准,梳理、分析与本单元相关的教学要点。另一方面,教师站在新课标的高度阅读教材,聚焦本单元要素“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将“复述故事的多样方法”作为大概念开展单元结构化设计。与此同时,教师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五年级的学生对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非常感兴趣,尤其关注曲折的故事情节,但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单一的层面,对于故事的讲述和创作没有创新性。基于溯源发现,我们确定了如下学习目标:
1.聚焦文本内容,夯实基础
解决字词难题,了解《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情节及创作背景;回顾听过的民间故事,初步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
2.走进文学视野,体会传统文化
阅读民间故事,归纳总结民间故事的特点,感受民间故事里的爱,感受中国文化对民间故事的影响。
3.步入文化领域,学习创造性表达
在任务情境中学习生动形象讲故事的方法,体验自主创编的乐趣,感受民间故事艺术特色,深刻体会民间故事代代相传的价值和意义。
二、探索实现,构建学习任务群
新课标在“课程实施”部分也提出教学要“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情境性;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探索实现”即教师充分发挥学习任务群的优势,对单元内容进行结构化处理,以单元“大情境”“大任务”引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比如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民间故事》单元,教材内容有《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两篇民间故事,还有《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习作:缩写故事》《快乐读书吧:阅读民间故事》,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和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根据新课标中有关学习任务群的建议,需要侧重评价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关注研讨、交流以及创意表达的能力。因此,我们将单元内容有机整合,两个任务群整体设计,联结课堂与课外,让学生经历真实、完整的学习过程,以“讲不厌的民间故事”为核心任务,设置了“读读讲讲民间故事”“创编我的民间故事”“做好民间故事传承人”三个子任务。围绕核心任务设置的三个子任务呈现阶梯推进,螺旋上升。任务一以研读课文,习得策略为主,了解民间故事的主要内容,学习讲述民间故事时转换人称、丰富情节、发挥想象等方法。任务二则是运用方法,创编属于自己的民间故事。在这一任务中,教师给予的支架更加多元,不局限于课内,有整本书《中国民间故事精选》、电影等,学生在阅读书籍、观赏电影的过程中自主探究民间故事的“三段式”,情节一波三折等特点。活动三是主题与思想的升华,开展的跨学科学习既有文学比较,也有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的探究。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任务群的设计中,教师除了要创设好情境,优化活动设计,还要规划好学习活动的过程性评价载体,为教学改进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三、拓展呈现,智慧多元评价
小学语文“源远课堂”评价新模式强调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根据年段特点、学习目标选择恰当的评价方式。“拓展呈现”即教师通过课堂观察,设计评价工具、量表,开发单元整组作业、整本书阅读作业、跨学科作业等方式展开课堂教学评价、作业评价、阶段性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
(一)课堂教学评价:设计与“非设计”
新课标指出:“课堂互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知识基础、认知过程、思维方式、态度情感等方面的表现,深入分析这些表现及影响因素,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协调使用“设计”与“非设计”的评价方式。
“非设计”评价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观察,实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语言评价,具有随机性和互动性。这里的观察是指观察学生的学习困难、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观察学生的学习创意、观察学生的情感态度。例如:在完成举办海力布故事会这个任务时,有学生提出海力布实在太矛盾了,说与不说都会有较严重的后果。当面对两难的局面时,海力布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呢?面对学生的真实问题,老师牢牢抓住这一重要的课堂生成,积极引导:“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每一个社会阶段都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的自我牺牲唤醒了人类的良知,他们是时代的英雄。民间故事的口耳相传,表达的就是民愿。”通过补充和追问串联师生对话,在平等的对话中,激活学生已知经验,提升学生思辨能力。
“设计”即教师在预定的教学环节,借助问题、评价量表、活动、评价标准等评估学生对预定目标的达成情况。比如在策划《牛郎织女》课本剧这个活动中,学生需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任务。但是以往的小组合作学习经常会存在分工不明确,个别优秀同学的表现代替了绝大部分普通同学的表现,让小组合作的作用大打折扣。每个孩子都有呈现的需求,而呈现的能力决定他们呈现的方式和呈现的完整度。教师设计好小组合作量表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兴趣。
(二)作业评价:长期与短期
“作业评价建议”指出:随着学段升高,作业设计要在识记、理解和应用的基础上加强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为学生发挥创造力提供空间。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既要有与课堂教学目标紧密关联的短期作业,也要有与课程育人目标紧密关联的长期作业。短期作业设计重点是学练一致,注重认知进阶,应注意学习目标与作业练习一一对应,题目之间认知水平一一递进。长期作业则应侧重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实现自我认知与自主学习。
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中的整本书阅读是《鲁滨逊漂流记》。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需要考察阅读整本书的全过程,以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方法和读书笔记等为依据进行评价。这本书是外国名著,内容比较难懂,字数较多,教师如何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呢?最重要的就是教师需要亲身陪伴学生阅读完整本书。在整本书的导读课上教师传授跳读、猜读、精读等阅读策略,教师以学生批注及折页的整本书作为评价载体;在整本书阅读推进的过程中,学生多以制定阅读计划,班级群内阅读打卡,每日阅读成果等作为阅读评估证据开展自评,教师则是适时提供阅读支架——学习单,促进学生的深度阅读;书籍阅读结束后,班级则以分享会、交流会、辩论赛等形式对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三)阶段性评价:主观与客观
阶段性评价是在教学关键节点开展的过程性评价,一般分为纸笔测试和综合性学习任务,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让阶段性评价的情境更加真实、有趣,学校搭建了一间学科知识游戏体验中心——Y·次元密室。学生需要在密室中运用学科知识、信息素养、逻辑分析、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进行闯关体验。例如:在高年级“古琴台”这间密室中,竹简上用文言文出示了陆羽的《茶经》,旁边还有九块制茶的工序竹牌,学生需要读完文言文后对九道工序进行排序。这一题目首先考察了高年级学生文言文的水平,能否通过阅读理解其中的关键字词;其次还考察了学生对竹牌的读图能力,对象形文字构字原理的了解程度;最后还需要运用逻辑分析对九道工序进行综合排序。
在整个游戏闯关活动中,教师通过观察,对学生在“情感态度、遵守规则、观察思考、关联运用、团结协作”等不同维度进行即时性评价。游戏结束后,学生还可以开展自评、同伴评等多元评价,并通过教育云平台推送相关谜题,重建试题属性,让谜题的内容指向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考察,强化素养导向,最后,数据中心会综合各方评价对学生进行“画像”。
基于信息技术的多元评价,让我们既能主观地看到学生真实的进步,也能客观地发现不足,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检查、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
“溯源发现”为课堂教学精准定标;“探索实现”是教师为帮助实现学习目标而搭建的真实学习活动;“拓展呈现”通过课堂教学评价、作业评价、阶段性评价为师生的教与学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三者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源远课堂”。
转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