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基于整本书阅读的跨学科学习

2024/9/20 9:09:06  阅读:1 发布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这既是信息时代召唤核心素养立意的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又是革除传统“分科主义”教学弊端的客观需要。要使“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在语文课程中落地,还有许多待解的难题。比如,如何基于教材的使用开展跨学科学习,如何用好10%的课时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如何处理好10%跨学科实践和90%学科实践之间的关系,如何防止出现“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学与其他任务群教学“两张皮”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界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探索基于整本书阅读开展跨学科学习的初衷。

一、基于整本书阅读开展跨学科学习的缘起

跨学科学习是否可以融入整本书阅读?这需要明确学习任务群“跨学科学习”与“整本书阅读”之间的联系。只有正确认识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关联,才能更好地融合不同任务群,探索出多种实施样态。

“整本书阅读”看,无论是整本书的解读,还是整本书阅读的学习和教学,都需要跨学科学习的参与。整本书解读方面,“整本书”是内含社会、文化、政治、作者、语言等信息的全息文本,它源于作家的语文生活及语文实践活动。作品是全息作品,全息作品阅读如果有不同学科思维方式参与,全息文本的理解就会呈现出丰富和多样的面貌。整本书阅读的学习方面,学生的学习不应仅仅是信息获取的浅层阅读学习,而应是能力建构的深度阅读学习。深度阅读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文本、世界、作者、读者问题的深度理解、深度思考、深度探究。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最后到探究问题的表征,整本书阅读深度理解、探究的过程,不仅需要学科视角,还需要跨学科视角。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方面,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不应是游离于学生心灵之外、专注于知识点获得的浅层教学,而应是激发学生兴趣、情感、思维并且能够解决核心问题的深度教学。深度的教学就需要整合整本书阅读与整体性、综合性的语文生活与语文实践活动。根植于语文生活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整本书阅读”,必然需要语文学科实践活动的参与,也需要跨学科实践活动的参与。

“跨学科学习”看,跨学科学习是发展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立足语文实践,面向真实情境,解决复杂问题,不断获得能力和品格,大多数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都需要跨学科实践才能解决。整本书阅读以素养为立意,体现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特点,“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综合效应”[1]。跨学科学习是面向情境的学习,情境学习不仅需要基于学校、家庭、社会等日常生活情境,还需要基于文学阅读、文化体验等活动情境[2],这不仅为“整本书阅读”提供了演练的实践场域和运用契机,还激发了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更能帮助学生走向深度阅读,产生深刻理解,增强整本书阅读的创造性。同时,跨学科学习也是面向生活的学习,联结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与生活实际,改变了学科知识相互独立的面貌,这为整本书阅读提供了广阔的实践领域。因为“跨学科学习”是面向情境和生活的学习,它能够引发学习者的实践参与,能够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科实践,还能实现语文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实践的整合。不难看出,“整本书阅读”与“跨学科学习”两个学习任务群并非简单并列,而是彼此交叉、相互渗透的,体现了语文课程综合性的特点。

为了更形象地理解“整本书阅读”与“跨学科学习”两个学习任务群的关系,我们可以将其与吉他、小提琴等弦乐器演奏进行类比。“整本书阅读”与“跨学科学习”的关系,好似吉他与小提琴的关系。吉他与小提琴,当然可以各自独奏,那么,表现在学习任务群的实施中,就是“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各自施行,独奏的“跨学科学习”,我们可以称为“大型跨学科学习”(大跨)。当然,吉他与小提琴也可以合奏,吉他既是伴奏,又是旋律声部,形成了吉他与小提琴的二重奏,表现在学习任务群的实施中,我们可以基于整本书阅读进行跨学科学习,力图让“整本书阅读”与“跨学科学习”合奏出更加美妙的旋律,这种融合的“跨学科学习”,我们可以称为“小型跨学科学习”(小跨)。

二、基于整本书阅读的跨学科学习实践探索

明确整本书阅读与跨学科学习之间的联系,不仅可以有效地解答基于整本书阅读开展跨学科学习的可能性,还知道了“基于整本书阅读的跨学科学习”属于“小跨”的范畴。如何在整本书阅读中开展跨学科学习呢?在具体的探索中,我们提出了“三步走”的实践步骤。基于该实践步骤,我们设计了“编写人工智能时代校园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案例。该案例基于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展开,指向“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具体的“三步走”实施步骤如图1所示:

观察图1,我们不难发现,“基于整本书阅读的跨学科学习”实践可分为三个步骤:立足整本书提炼核心内容,探寻跨学科学习的切入点;关联核心内容与真实生活,形成跨学科学习的学习主题;设计“问题—任务”,在问题解决中开展跨学科学习。

1.立足整本书提炼核心内容,探寻跨学科学习的切入点

苏联作家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是一部科普译作。作者没有按照传统的一问一答的方式生硬地讲述科学知识,也没有天马行空地说一些自然奇景,而是采用屋内旅行记的方式,选取了六个旅行站点:我们生活中的用水、火炉、餐桌和炉灶、厨房锅架、碗柜、衣柜,针对每一个站点中常见的事物,提出许多看似简单却不容易回答的问题。作品的每个章节都以问题为标题,围绕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知识进行了多角度的表达,语言生动、简洁,句子短小,生活实例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对《十万个为什么》的解读,教师普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碎”,教师看到的是大量庞杂而零散的知识和信息;二是“低”,教师较少从更高层次理解科普译作,往往看到的是低位的知识;三是“浅”,在表层化的理解下,难以探寻到知识背后的学科思想与学科方法。教师解读得不深,因此难以带领学生走向深度阅读,没有深度阅读,自然也无法开展深度的阅读教学,基于整本书阅读也无须开展跨学科学习。

如何提炼《十万个为什么》的核心内容呢?如果把“科普译作《十万个为什么》”理解为文本,这是言语实践的结果,那么自然有许多知识点和信息点,学习科普译作就离不开记忆要点、以练代读等学习方式,这类知识和技能一经掌握,科普译作的学习即告结束。当然,这样的整本书阅读难以实现阅读策略的灵活应用和阅读经验的广泛迁移,遑论获得整本书阅读中的言语智慧并迁移运用到新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如果将关注点聚焦在“译作科普《十万个为什么》”本身蕴含着“科普”,那么,“科普”的实践就可以将零散的“作者介绍”“作品背景”“作品内容”“科普译作的概念”“科普译作的特色”等整本书的事实联系起来,从“科普译作”到“译作科普”,便体现了整本书阅读的探究性、实践性。倘若引导学生像伊林那样去理解科普、开展科普,就应该让学生具备科普的观念和科普的能力,去评价科普、创作科普。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下,“科普”便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核心教学内容,它包括科学探寻和科学普及两个层面。科学探寻是指学习伊林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科学普及是指学习伊林运用文字或媒体以浅显、通俗的方式让学生接受自然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思维,弘扬科学精神。

2.关联核心内容与真实生活,形成跨学科学习的学习主题

明确了整本书阅读的核心内容,还需要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如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维度,挖掘学生正在经历和可能经历的情境素材,形成基于整本书阅读开展跨学科学习的学习主题,实现语文的学科学习与真实生活的融合。这样的学习主题实现了学科逻辑、生活逻辑、认知逻辑的统一。学习主题“编写人工智能时代校园版的《十万个为什么》”的确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学习主题的确定应该遵循“少而精”“少而重要”的原则,选择整本书阅读中的关键内容,在此基础上凝练学习主题。学习主题中,《十万个为什么》的关键内容并非书名号的名词文本,而是其中“十万个为什么”的科学提问。其次,学习主题的确定应该将整本书阅读的关键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情境结合起来,形成对学生具有意义的、开放的、生成的学习主题。在案例中,教师关注到了译作科普内容的变迁,伊林时代的房屋设施与今天学生的居住环境有很大的不同;教师也关注到了译作科普形式的变化和今天科普方式的变化,今天的科普方式已经从静态的印刷品发展为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子产品。人工智能时代,苏州校园有着良好的信息应用基础,校园内的可触式展示视频、带有二维码的展示方式随处可见。正是基于对学生学习生活情境的体认,师生准备尝试编写人工智能时代校园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最后,学习主题融合了关键内容与生活情境,就是要引发“做事”。学习主题“编写人工智能时代校园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呈现出项目化的特点,试图将整本书阅读与编写项目的应用实践建立起联系,通过真实情境的迁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说,“编写人工智能时代校园版的《十万个为什么》”的学习主题,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变与不变,不变的是与伊林一样的好奇心、科学的探索、科学的普及,学生们需要通过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来学习“译作科普”,这便是立足语文学科理解生活实践的“概念视角”;变的是新内容、新场景、新手段,学生需要学会用不同的学科来认识挑战性的科普问题,开展编写项目的学习。

3.设计“问题—任务”,在问题解决中开展跨学科学习

围绕着具有项目特点的学习主题,聚焦如何“编写人工智能时代校园版的《十万个为什么》”的核心问题,需要设计相互关联的学习任务和实践活动。在问题的解决、任务的实施和活动的开展中实现基于整本书阅读的跨学科学习。案例设计了“策划准备”“文案制订”“展示推广”三大学习任务。三大学习任务与学习主题“编写人工智能时代校园版的《十万个为什么》”紧密关联,旨在解决如何编写的相关问题。任务一“策划准备”部分,是在阅读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的基础上,规划“人工智能时代校园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是一本怎样的书”。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明确校园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是对伊林的致敬,保留着伊林的好奇、科学的探究及科普的创意,同时也是创新性的实践,科普内容与校园有关,科普形式要借助人工智能时代的多媒介。任务二“文案制订”部分,学生需要探究、学习伊林科普的内容与形式,跟着伊林学探究、学表达,在此基础上,开展科普的实践。从科普内容看,他们需要在校园内选择站点,确定每个站点的负责人,针对各个站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科普形式看,学生们感受文艺的笔调、生动的比喻、典型的事例、诗化的语言、层层的设问、娓娓的讲述、知识的有趣、语言的幽默,在此基础上,融入音视频的录制、二维码电子书的制作等。任务三“展示推广”,就是要真正来展示二维码电子书。它聚焦“展示”部分,“展示”是为了科普,为了展示对校园环境的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有了二维码电子书的“展示”,就为完善和推广二维码电子书做了充分的准备。

三、基于整本书阅读的跨学科学习实践反思

基于整本书阅读的跨学科学习,源于本学科的关键内容;起于将学科学习与学生生活关联的学习主题,这样的主题为基于整本书阅读开展跨学科学习提供了契机;落实于问题的解决与任务的实施,在问题的解决与任务的实施中,实现学科的深度实践和跨学科实践。在具体的探索中,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其一,如何解决基于整本书阅读开展跨学科学习的学科基础问题。围绕《十万个为什么》的核心内容开展语文学科教学实践,教师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教学积累。但是,跨学科学习比学科学习的要求高,师生不仅需要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还需要掌握相应的学科知识,并且能够对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在基于整本书阅读的跨学科学习中,语文教师在实施跨学科学习时对其他学科内容不熟悉,这导致他们产生畏难情绪。这就需要开展多学科教师的共同教研,从其他学科汲取养分。备课的时候,可以以语文学科教师为主,其他学科教师协助指导。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任务实施中的难点问题分成不同的专题小组,不同学科的教师可以指导不同学科取向的专题小组。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在不同的课时环节由不同的学科教师来进行教学和指导。

其二,如何处理好学科实践和跨学科实践的关系。跨学科实践得到了教师的充分重视,无论是“人工智能时代校园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是一本怎样的书”“如何设计人工智能时代校园版的《十万个为什么》”,还是“如何展示人工智能时代校园版的《十万个为什么》”,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跨学科学习的参与,也正是在问题的持续解决中,学生不断调动不同学科的学习经验,来实现跨学科的深度理解。但是,也应该注意到,跨学科实践伴随着学科实践的持续进行而不断发展。学科实践的持续进行方面,任务一“策划准备”部分,学生需要回到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感受科普译作的特点,任务二“文案制订”部分,学生深度探究其中的科普密码,任务三“展示推广”是在应用中创造性地进行科普实践,从感受到探究,从探究到实践,对于科普的实践持续深入。跨学科学习就是要处理好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实践之间的关系。

伴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和普及,跨学科综合课程改革、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3]“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哲学角度看,学生可以学习整体的知识,因为自然界、生活、实践中的知识是一脉相承的。从教学角度看,它打破了学科的界限,把知识与个人生活联系起来,使教学更有意义。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看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减少了不同领域之间的“心理隔阂”。从实用角度看,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跨学科学习的实用价值。虽然目前“跨学科学习”的开展还面临很多挑战,但只要广大语文教师积极面对时代发展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努力拓宽跨学科视野,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实践,相信可以不断地挖掘“跨学科学习”的潜力。

转自语文建设杂志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