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语文学习活动的三种基本课型(二)

2024/9/19 17:58:26  阅读:20 发布者:

第三部分:

三种基本课型之活动体悟式(1

第二个是活动体悟式。它的基本的流程是这样,首先要明确一个任务,然后是学生的活动体验,最后一定还有一个展示呈现的过程,这是我们说的交流的过程。

最后还有反思总结,这是我们说的活动体悟式的一个。我们对着情境来说,我上过这样的一节课,模拟了一些大学招生的面试环节。现在的强基计划在第一次筛选之后,[]下来也有面试的环节,我们在面试环节里边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一些个程序性的要求。

我是觉得这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和他的这种情境性的活动,在活动中间来、真实情境中间的这种语文学习实际上是很有好处的。我们完全可以不必要地(就去一定)就想着这个活动就得要搞成我们就带领学生离开我们的教室,等等等等。这非常简单。我觉得我这也是一个情境式的任务情境的一个大问题,首先明确你的身份,你的身份就是在大学面试环节里边站在招生官面前的一位考生,你的任务就是要回答招生官所给你提出的问题,之所以要提出这么多的规则,就是强化我们的情境性。先要选题,如果不满意这个题,可以再选新题,但是不能再倒回去回答你原来这个题。准备一分钟之后就开始来回答。大家可以看一下,回答三分钟,准备一分钟。这个片段可以在5分钟之内完成。我们设置了8道题,也就是说连老师的点评在内,一节课45分钟是可以完成8个学生的现场训练;而如果再加上其他同学对评分环节的参与,我们就可以用这样的一种形式来组织一个班级的学生在一节课内迅速地完成这样一种高强度的思维训练的(一种)表达训练课。表达训练,还真是有思维强度的一个表达训练。你把它说成是微型作文,说成是口语表达都可以。其实我们现在好多作文,尤其到了高中到了高三之后是思路,思路训练就可以进入我所倡导的这样的一种形式。如果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始终是给一个题目让学生在那写,写完了以后拿上来老师再批,批完了之后最后再去改,这种方法是必要的,是要保持的,是不错的。但是你想一想看,学生要[]两节课或者一节课写,你再一个也要评两节课,评的时候也并不是所有的都评到,而老师在批这么个很多份卷子的时候,他得要多长的时间?而且还没有那种任务驱动的现场情境,而我现在这个都是任务驱动式。大家来看,你可以选题,我这里就出现了1号题。

2049年会是怎么样的呢?给大家说说这年10月某个早晨你的生活场景”。对这个题目看起来非常平实、非常平易的,但是我是觉得它完全可以放到高考题,事实上高考题也是这样出,这是我在2019年上半年的时候,2018年下半年的时候出的这种,其实2019年高考题也有过类似的题目。首先,“2049年会是什么样的?”是想象。告诉你去想2049年是怎么样的。但是千万千万不要忘了,这只是关于背景的一种想象。大家再想想就说,“说说这年10月某个早晨你的生活场景。”这个问题就来了。如果作为一个任务驱动式的题目要大家来完成,如果放在高考的评价里边来评价的话,就有三个点是大家必须关注的:第一,它一定是关于你的,你只能说你。第二个,它必须说你的一个早晨,某一个10月早晨的生活场景。第三个也可能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好多同学一到这儿就犯错。我上过这个课,在各地上过好多次,上来就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让我想一想2049年,那是在多少年之后是一个美好的未来,在这个时候会是什么样。这一上来就说错了,因为让你说说这一年10月某个早晨你的生活场景,它是时间点已经到了204910月的某个早晨,你上来就必须是站在现在时的角度上去说,而不是站在未来时的角度去说。而这些你看,这就是我们说,它是在这么一种情形之下,把这样一道题拿出来给学生放到作文上去写可能是一种感觉,但是让现场去说,它那种情境感——你就是高考,你就站在考官面前,你就这么说,那种情境感会在紧张之下,他迅速组织、提取材料能力都会得到这种强化。这是我们设置这个情境,我完全可以设置这种情境来组织我们的教学,让它成为一种活动,是不是说不让我做问题,就变成这么一种在活动中我都干过了?但是要把这道题说好,你几个人都在这说,你就会发现高下立见。凡是不太好的,说得不太好的,一般都会选择以科技改变我未来的生活为出发点。他会描述他在今天的眼光上所能看到的,所能预见到的那些个未来科技给他的生活所带来的变化。早晨起来,叫一声怎么样,你就给我把什么送上来,生活更舒适、更便捷,我这个,我一出门我就坐了汽车,汽车是无人驾驶的什么,大家都想着24节气都能实现是没问题。但是有几个孩子说的还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比如说,2049年在世界的某一个地区,战火仍然在燃烧。作为一个战地记者,他正在那里做着什么,来告诉你这样的场景。还有一个孩子,是他的云南的一个山区最偏远的角落里面,他是那个学校的一个老师,他来介绍那样的一个场景。他告诉你的是到2049年的时候,中国最落后的地区的学校的场景和我们今天的场景都是一样的,说的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但是你会感觉到他们的人文高度、他们的理想情怀,这些孩子。2049年人类依然有今天的一些问题,但是他已经改变了,他在为社会做出他的贡献,用了他们的智慧和善良,给这个世界以向上向善的力量,这是让我们非常感慨和感动的。在这个情景底下你会感觉到有好多同学的在思维的方法上面,(还是)落点还不是太一致,不是太一样,显示了他们这种思考的深度。

这是另外的一道题,就是“你最喜欢余光中《台东》这首诗的哪一节?请说说理由。”如果是把这样的一首诗放在平时,让学生慢慢地去阅读,慢慢去写,可能它的这种情境性的要求、情境性的活动性的体验也不那么充分。你猛然一出这个题,这么长,也很快地准备一分钟,立即就说出来,这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敏捷性还是非常好的,因为他起码应该知道,如果喜欢的第一节其实和第二节差不多,如果喜欢的第3节其实和第4节也是一样,如果喜欢是第4节,其实和第5节、第6节、第7节,都差不多。都差不多。唯一的变化就是最后一节,就是第8节——“无论地球怎么转,台东永远在前面。”所以你应该知道你最喜欢哪一节,它里面就给你设置了一个障碍,你最好说的就是最后一句,这里面就是诗眼所在。你能够把它找到了,然后你再说说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你看还有一个对比:城是比台北矮,天,高;灯,淡;星,亮;街,短;风,多;飞机,少;老鹰,多;人,稀;山,多;港,小;海,多;报纸,晚;太阳,早。通过这个比较,一个是那种现代化城市的那样现代生活的样态,一个是还保存着这个原生态的这种文化的状态。在这两个对比当中,你就知道应该要说些什么样的理由,但是这些东西我们都是在快速的情境当中来,通过这样的活动,他才能够把思维培养出来。

说这道题(是,)我们也在现场,好多同学都回答了,回答了以后[发现]问题比较多,问题多就多在不关注问域、落点。“高铁上白发院士伏案工作的瞬间,为何会让无数网民感动、感慨?说说你的看法。”我们要问的并不是白发院士伏案工作的瞬间,问为何让你感慨,为何使你……,你对这个东西有什么看法?它不是说[这个],它问的是为何让无数网民感慨。它的回答一定是要说,网民中间其实也有大量的人心向善,人同此心。就是说,在网民中间的这种感动和感慨表达的这种社会对于院士的这样的一种普遍的分工的一个普遍的一种敬重,说明我们社会的价值判断问题。它是对这个问题,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看法,它主要不是指向于白发院士,是指向于网民对白发院士伏案工作的认可它说明了什么?是从这个角度上让你来谈看法,就是说这幅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等等。它是关注了你。你必须是先[]你看到的是什么?然后再说你想到了什么?(给学生一个,)就是在回答问题的时候,给他一个提醒,就是按照这个问题的顺序的(基本要求)设问的基本要求来[提醒学生]

“高铁上一位大叔占了你的座且坚持不让,你会怎么对他说?”它根本不是谈大叔占座的问题,它谈的是已经占了座还不让,你怎么对他说?这是关键,为什么这样说?你会怎样对他说?你回答的方式[应该是],“我会这样对他说:……”下面就应该呈现的是你说的话而不是这个其它的那种方式,有人说是我会睡觉,我什么都不会对他说,我就去叫这个乘警来把他赶走,……这个[题目的]规定性要求是你必须跟他说,你会怎样对他说?你为什么会对他说?它显示的这些题,我们就是用这种活动题目,用8道题放在一块,其实是在干什么事情?是对学生进行任务驱动式写作的一种规范的要求的一种感悟。就是我们说,不要把高考题想得那么盲目,那种任务驱动写作是设置这个情境,(我们就根本不去会,)它都是特定的情境、特定的对象、特定的目的,你特定的身份,你特定的这种表达,让通过这样一道题一道题的这种活动体验,你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的这种感悟。

这个也是如此,“如遇老人跌倒,有人建议打电话报警,或者找好证人再去扶,现在就有老人在你面前,倒在你面前你会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前边是给你设置了一个情境,这个情境的的确确是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生活经验当中也累积形成的一种心理情境。每个人现在都已经知道了,老人跌倒的这事情挺麻烦的,不要擅自去扶。其实你心里边已经有了这么一个情境。现在的问题就是,就在你面前倒下了,你会怎么做?他没有给你再假定,说这是在哪里,或者在哪里?“就在你面前倒下了,你会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说说你的道理。”其实它是,它绝不考量的是你处理这个方式的周到性,而是来考量你的价值判断、你的价值选择,你应该怎么去做?我记得有一个学生的回答让所有的老师和学生全场鼓掌,你会怎么说?他说:“我会毫不犹豫地去把他扶起来。”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的是:“如果倒下去的是我的未来,我今天就必须这么做。”就这么两句。“如果倒下去的是我的未来,我今天就应该选择这么做。”所以他其实已经非常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一种价值判断,我们不是鼓励他说空话或者说假话或者说大话。他说话非常简单,但他会这么做,为什么这么做?他两个的观点都[]。我们毫不犹豫的把它看成:“如果倒下去的是我的未来。”如果我今天我不扶老人,未来老的时候,我们的未来也没有人去扶,他是这么一种理解。你不能再去和他讨论说你万一怎么样,他对这些实际上都已经做出了自己的判断,这是他的价值选择。

“母校征集初一学生阅读书目,你会推荐哪本书?至少说出三点理由。”我们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我们的学生回答这类问题的时候,往往是不看题,不扣题,不关注我们的表达区间。他往往会跟你谈这个读书有哪些好处,你应该怎么选择书,催着学生你要选择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有什么情境合适的什么的,他不去关注这个题目问得非常具体,是母校,是初一学生阅读书目,你会推荐哪本书?你是给你母校的所有学生推荐了一本书,非常具体,是一本书,把那本书名给说出来。然后你就说这三点理由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到其中一点理由,必须是初一的,一点理由应该关联到是你母校的。你把这个意思总要带进去说,这才符合。在生活情境当中,一定会有人问你,你给我推荐一本书,你一定要看对象,你的身份、他的身份、什么[方面是]你了解他[]……,这个是一个很现实的一个表达。我们不能去把它漫无目的地去(说)说半天,说到最后,其实人家也不知道你推荐哪本书。

“回望高一,哪一个词让你怦然心动,说出来并分享你的感受。”它只要一个词,并且这个词是作为打动你的[],你要说出来分享你的这个感受,就说你的故事、你的感受。那么回望高一阶段的那个词一定要有高一的鲜明的特征,不能让你说完了之后,让人感觉到你是回望高中都可以,一定是回望高一那个最独特的那一段,这是一个题目的一个限定性的要求。

刚才所说的这些(个)题,我其实是想换一种方式来说,我们可以把我们的一些(个)非常有价值的,或者说我们自己想要日常化做的那种学习活动,我们把它转换形式,组织成我们有意义的这么一种教学—学习活动。我今天说的所有的内容可能都是沿着这个观点说的。其实我不是说,我今天再要告诉大家创新多少形式,如果我们在形式上再翻到花样上更多的话,其实我们离真正的语文教学就会很远。还有好多个老师会很忧心这件事,就说我这样的,这花样翻跟斗翻到最后,其实我们还必须面对,我们的学生将来都是要通过考试选拔来完成对他们的学习评价的,这(个)是不可回避的一件事情。我举的这些例子都是说,我们其实也可以换一种形式,非常有效地来组织我们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且在这种活动里面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不是在这里死训练,死做题。你把这8个题,其实你仔细的去想一想,让学生都体验一下,他对那种任务情境下写作或者任务驱动的写作,或者对其他的审题训练都会非常有帮助的,这是我今天谈的。我的多年的想法都是要我们的这种理想的追求变成我们课堂里边的生动的现实,它必须关注一种平衡。我们的一切的教育行为都是发生在我们现实的环境里边的。每个老师所面对的教学任务是具体的,他的评价环境是真实的,他的心理压力是大家都能理解的,所以我们不要去指责我们一线的老师,就好像说“我们的课堂现在还仍然是没有足够多的改变,和改变成我们想要的那样的一种情形。”我们一定要换一个角度来想,我们所倡导的那些东西在多大的现实上能够发生在我们的真实的课堂里边?我们今天的老师稍微地做了哪样的一些个努力,就可以让我们僵死的那种“分”的教学,真正走向我们培养人的核心素养的“人”的这种教学?

第四部分:

活动体悟式(2)及探讨启悟式

其实学校也都在演戏,我们学校也在排演话剧,但是我们从[20]13年以来就一直是演《雷雨》,《雷雨》汇演已经成为我们语文组变革学习方式的这种尝试,其实在明确任务的环节就是14个班,每一个班级来接受《雷雨》排演的片段的任务,而且在这个任务底下还要更具体到,有的同学是角色分工的扮演者,他要出演某个角色,可能他的角色旁边还有一个角色团队来帮他分析:有些是导演的,有些是音效的,有些是舞美的。

我就记得有一个同学在那说。我问他,我说你是干什么的?他说我就是音效的,四风说了一句话,“让天上的雷把我劈了吧”,我就是打了一声雷的,他就觉得他那个雷打得很有讲究,我说怎么个讲究法?这个说的我觉得很精彩,他说“这个就要好好琢磨。天上的雷把我劈了,不能打得太早。”我说怎么了?“一打早了,演员说话就和雷声重叠,观众就听不出来,‘就让天上的雷雨把我’ 就一打,‘劈了吧’这个词观众听不到,这打太早了,也不能打太迟,‘劈了吧’,说完了再哐一下,这个人就笑。雷来得太……,这一定是‘让天上的雷把我劈’这个‘劈’一出来之后哐了一下,这就是和情绪刚好配上。”我说:“你琢磨了多长时间?”他说:“这个就是排演过程中间就敲了几次觉得都不行,大家都说要在这儿敲。”我说:“对,这不是学出来的,不是悟出来的,一定是活动中间来体现出来的。”没有这种排演也就不会有这样的一种[体悟]。《雷雨》演得能够台上台下哭成一片,这是我们这个学生真正的进入角色投入的一个演出,我想我们在课堂教学当中老师怎么讲?我们在课堂上怎么分角色?我们原来有好多回,这个《雷雨》就是,孩子们各自穿各的校服,穿上[]一人拿一本书在课堂上在那去念,大家都知道会发生什么,那就是几个人在那念,其他同学都在那里笑,因为觉得太好玩了,这都是同学是吧?突然间你站出来,你给他叫爹,他给你叫妈,课堂上就变成请到的[戏台子]。这就是我们说,有的时候这种活动提供的情境必须在真实的情境底下,我们需要有一个好的地方,就是我们在戏剧教学的时候,我们有戏剧专用教室。它有一个小的舞台,那么学生就在那舞台上,有些学生不当演员的,就在舞台下的大台凳上坐着。就哪怕有这么12公分高的一个台阶上去,这个台阶就是一种话剧场景的规定性,这学生马上就进入那个情景了,他完全就不一样了,这不是像我们在教室填鸭式的这种方法,还是起不到这样的一种效果的。当然我们说这样的一场演出就更不一样。

人们对于各种角色都有他自己的理解,这是最后一定[要有的环节]。有的活动期间有的排演,展示呈现由他们演出的过程,最后一定是反思总结,每个人去理解。(如果)这个过程当中,有的老师就做得非常好,有的老师可能就没有太把这个事情做好。然后有的老师我就知道他自己有这种文学评论的背景,他会在这期间围绕着他们班的《雷雨》的演出,他会给学生推荐好多经典的《雷雨》研究的那种文章或者书,在这个阶段里面,他们的学生的所有的阅读是围绕着《雷雨》排练进行的专题阅读。我甚至可以说有些是整本书的阅读。那这样的学习活动就都很有意思,你把它贯通起来,这段时间咱们就演《雷雨》的,咱们全校这时候就读《雷雨》。大家都知道关于《雷雨》的研究的论文,什么东西读的是非常多,你把那个东西一个一个拿出来,你甚至考试就从中间拿一些文章出来,让学生去分析,归纳概括,做那些题,不是都挺好的?如果我们在筛选《雷雨》的研究文章,再把所有的考试题目都设置了里面去,这个学习不挺有意思的?我们现在我就说由于我们的评价能力还不太行,所以我们只能袭用现成的那些个评价的那些试题,所以它又是远离我们学生生活实际的。那么这次校长阅读课也是如此,我们都是选一些现实性的材料拿去,里边也照样有经典的这种评价的这种方案题都在里面。如果我们语文课能够这样,我们老师的这种课程的创生和开发能力再强一点,围绕这次《雷雨》的演出,我们把语文学习做深做透,能做多少活动,是吧?辩论赛也可以在这里面举行,(我们)读书报告会也可以在这里面举行,征文活动也可以在这里举行。角色体验的这种分享交流也可以在这里举行。不要把它仅仅变成一场演出,而把它变成一种语文学习活动的一个丰富的载体,它就是体现了我们这个任务群学习的所有的要求。一定要把专家们所倡导的那些任务群什么就搞明白了,其实就是在具体的情境下,按照任务来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把握这个要点,我们就把握好了所有的关键环节。

你看,就鲁贵,他演的这段鲁贵出场,就6句台词,这是他说的是他6句台词,但是他却花了比其它角色多出几倍的时间去读原著,去揣摩鲁贵说话的神情动作。“是,老、老、老爷。”这两句话琢磨了好长时间,究竟是看见周朴园紧张使他结巴呢?还是他到外面去当差,跑向周朴园上气不接下气使他结巴?到最后他得出了自己的一个结论。这些体会、体验,他是能够一辈子能够记忆的。这也是(他)体验、揣摩这样一种语文的基本能力也就在这中间生成了。

今年疫情期间,我们原定的开学时间是227号,但是这个时间点是没有办法开学的。于是我们在开学仪式的线上举行了一个开学典礼。

我在这个开学典礼上面有一个演说“用我们的善良和智慧,向这个世界贡献一个问题解决的行动”。演说有15分钟,大概15分钟左右的时间。这场演说,后来我们的教育部的新闻发言人也关注到,于是他约请我以此为基础,面向全国的、广大的、居家学习的大、中、小学生也做一个战疫公开课,就是让我把这个话题再讲一遍。拿到这个任务之后,我就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语文学习的一个活动,就是任务驱动式的活动。于是我们就在校长阅读课里边去做了任务驱动,校长的演说稿怎么改?(让)所有的学生(把我的)那天都听了,现在新闻发言人的邀请是真实的,我还没去讲,那么你们就说怎么改?最后帮我把PPT再做出来。改演讲稿、做PPT的过程真是难得一见的、一种真实的语文活动。还有一个班级讨论出来的5大修改意见,他们(的修改原则和)商定的修改原则,我觉得都是谈得非常好的。第一个就是说这一次是面向全国的大、中、小学生说的,因此(我)校长在原讲话当中说,我们学校的大量的事情应该要改变:我们学校今年是第一个口罩是怎么来的?我们为这个过程中哪些人做哪些事儿?……这些我们都要去掉的。第二点就是说教育部之所以让我这个校长去讲,肯定是主题不能变的,还是有智慧和善良,给世界提供的问题,整个主题是不能变的。然后说我们在青年演讲当中的最感人的地方,让我们流泪的那些地方必须是保留的。但是,里边讲到了一个,我们学校,我进了校园里面,我们学校有个老阿姨,在空空荡荡中的剧场里面扫地,我和她的一段对话,有人说这是说我们学校扫地的老阿姨不该用,有的是[]最后他们的细节很感人,有几个细节还是要用的,他们等等等等提了5点基本的要求,还有说也要关注,我们的改稿必须关注校长讲话的一段语言风格,连这都想到了,真是很不容易的。最后(他们给我)每个班级的老师精选之后,把他们所有的学生的这些东西都要汇集到我这里来。我最后去为新闻网站教育部平台上所做的演讲,确实是采用了很多同学的建议,完成了一次真实的语文学习活动。我们用这样的一种方式,让学生互动中间体验或者感悟。

这是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好的语文活动。在疫情期间,让孩子们去搜集他们的出门的通行证、那些空无一人的街区、他的捐赠证书、他的逃生路线图等等。我们让他们最后来完成一个口述史,我们最后还要进行一个博物馆的展览。这是作为一个亲历者,这场灾难的亲历者,在疫情期间,与他们每天的生活相关,它也发生了真实的波动。因为是这个情境是真实的,(不是我说,)我非常遗憾的事情是学生居家那么长时间,有那么多的时间,有那么真实的情境,我们语文学习是最可以利用这样的一种场景来展开我们所有的语文活动的,而我们的选择是告诉他们,你在家里来做题,而做的这些题,其实我们也完全可以用另外一种形式、另外一种方式来替代它,来获取我们做题所想获得的那种能力,其实我们这样来做可能比他们[做题的效果好]更多,说学生的这里。

     我再,最后一个我再谈一下,探讨启悟式。探讨启悟式是一个人确定一个话题,然后思酝酿要最后再讨论追问,就会引发深思。但是这个里面我一定强调的一点是,凡是用来让学生讨论的问题,在教学里面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让学生展开讨论的一定是没有结论的;如果有结论的东西,其实是不适合去讨论。这个答案大家都知道,你说有什么好讨论?要讨论的一定是最后不能够形成一个,就是无定论的东西,这才能够引发更深入的思考。有的时候大家讨论一下,其实那个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讨论,只是说对这个问题个人有个人的看法,其实我们还是有共同的点出来,你把个人看法呈现出来,我们最后再说要统一到一个点上去。真正的讨论教学法而言,是指的是没有定论;有定论的问题呢,展不开讨论,他们不能够[来讨论]。我们那个时候的探讨启悟,启悟就是他有更深的这种(一种)思考。比方说在《阿房宫赋》教学当中,(有些东西我们是用的是,)有些地方我们显然(是)用的是(叫)研习思悟。

当代文艺批评家霍松林先生评《阿房宫赋》前十二字“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言其“起势雄健,于叙事中寓褒贬,为此后的许多文字埋下根子”“概括了无限深广的内容”。我们现在就问三点,你说他“概括”出了哪些内容?至少说两点。第二个就是“起势雄健,你怎么样用恰当的声音传达这种雄健的气势?”最后呢?“‘于叙事中寓褒贬,为此后的许多文字埋下根子’,那么结合下文你思考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可以看到,这就是在片段里面,我们还是用的是研习思悟这样的一种方法。而像这一点,你看这都是用的经典的研习思悟的方法。

古人评价,就是旁批钳(?)字[1],这都是用这样的一种方法,然后“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古人评价他这是“故设疑问作比”,然后我们要把说故设疑问作比,如果我们简简单单说“长桥卧波”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觉得是很索然[无味]的一种教育认识,这是个比喻句,认识不认识这是个比喻句?孩子的语文的核心素养有什么发展的?我们说是故设疑词、以疑作比,那么能表达出那种惊讶的感觉、那种赞叹。那么所有的这些完了之后,这其实是一个大的探讨。我们给了一个郑岩[2]的《阿房宫:记忆与想象》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很长,7000多字。

他里面说阿房宫分秦代的阿房宫、历史学中的阿房宫、文学中的阿房宫、图像的阿房宫;以及作为废墟的[阿房宫]5个层次。只说它们不只停留在秦代,而是弃落在不同的时间点上,彼此并不完全地重合。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历史的影像,和如何在人与物跨时空的对话中逐步地建构起来。可以看到记忆想象这个过程中间所扮演的角色是如何的交织。我们有一个问题就是,史书上的记载的阿房宫的是“未成而亡”。考古报告里面的阿房宫,考古发现的阿房宫的遗址其实是“未有烧痕”, 而图像中间的阿房宫,中间的我们看了“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那样的一种场景那个场面,但是这种验证。所有的阿房宫都没有在人们的文化心理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唯有杜牧所建构的文学的阿房宫。我们现在一提,阿房宫是什么?就是“覆压三百余里”,极尽铺张,无数壮丽。到最后,“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历史上记载的其实不是这么回事。考古时就没烧过是吧?历史上是根本就没建成过,怎么会有“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这样的一种场景。我们现在人更愿意接受的是[杜牧的]。我们一提到阿房宫,我们民族文化心理一提到阿房宫,就是杜牧给我们的那种阿房宫。那么,为什么人们更多的愿意接受文学的阿房宫?原因在哪?那么这个就是留给同学们探究的一个长作业,我们要求写2000字的一个读书笔记,围绕着这个东西还可以展开深刻的这种思考。我的想法就是说,如果一节语文课的教学,就像《阿房宫赋》这样的千古名篇的教学,如果我们的任务设计,一种是:就把它变成一道一道的题,要知道哪里用的什么手法,“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怎么翻译怎么弄?最后把这个题做完,多多少少是有点遗憾,因为学生根本没有办法走进,这个《阿房宫赋》。如果我们再换另外的一种。我们去绘制图画,编制什么,在忙着办一个什么《阿房宫漫谈》,写一个《阿房宫导图》什么东西,等等等等。看起来这种活动很热闹,好像都有具体的任务,好像都挺合乎我们课标的要求,但实际上我说这是对课标精神的一种肤浅化的一种解读。课标实际上不是要求这样。课标的要求,我理解所有的要求只有两点:第一点,语文教学的形式必须是实践的活动,(以活动和实践)让学生在学习活动和实践当中来掌握中国的语言文字。第二个,那就是学习必须是深度发生的。在深度发生的过程中间,来产生学生,建构学生关于学习的意义。如果没有这两点,不把握它的综合性、实践性的根本的性质,如果不把握深度学习,形成核心素养这个要求,我们只在形式上肤浅地去折腾,变花样,那么最后根本没有办法来走向我们改革所要求的前方。

感谢各位,我今天谈的话题是想基于我们日常的教学实践,谈谈作为综合性、实践[]具体性质的这种语文课,在具体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时候,有三种常见的基本的方法:第一种是研习思悟;第二种是活动体悟;第三种是探讨启悟。所有的这些想法基于我刚才所说的两点,一种让我们的语文的学习在实践中间、活动中间展开,使学生深有所悟,实有体悟。第二点,那就是让我们的学习活动真正地指向学生个人意义的形成和产生,使核心素养,特别是语文核心素养,在语文学科典型的学习方式中间能够得以完成,我刚才所说的这几点都可以称之为语文的典型学习模式。就是这么学的。慢慢慢慢地琢磨,慢慢慢慢地体验,慢慢慢慢地探讨中间有更深的,这是正确的。

转自语文教育研究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