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读写结合不妨这样教

2024/9/19 17:27:49  阅读:2 发布者: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习作是语用能力的集中体现,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指标,是检验语文功底的“试金石”,考查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功夫”。语文教师要加强练笔指导,重视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使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读写结合,顺势而导,以读带写,迁移运用,立竿见影,水到渠成,不失为作文教学的“敲门砖”。

一、读写结合,起于用字

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是中华文化的根和魂。读写结合要从用字起步。《秋天》是一(上)首篇课文,教学第1自然段“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时,我引导学生进行图文对照,读通句子,读出画面,在读好节奏的基础上,启发他们思考:秋天,树叶都会变黄吗?还能变成什么颜色?如果我们眼前看到的是一树红叶,这段内容还能这样写吗?思考之后,学生若有所悟:如果看到的是红叶,这段内容需要改动一个字,即把“黄”变成“红”,整段内容变成“天气凉了,树叶红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学生的语用意识、炼字意识在语文学习的初始阶段就开始树立了。

一(上)《四季》属于起步单元中的课文,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教学“草芽”一节时,我先采用图文对照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叠词“尖尖”的意思以及“尖”的字理,然后引导他们联系身边和生活中的事物,活学活用,生成“铅笔尖尖”“宝塔尖尖”“荷叶尖尖”等搭配,模仿童谣“什么尖尖尖上天,宝塔尖尖尖上天”的风格连词成句,水到渠成地创编一首新童谣:“草芽尖尖春来到,铅笔尖尖写字好。宝塔尖尖入云霄,荷叶尖尖出池沼。”整个环节,由“尖”字起步,字理、词串、童谣依次展开,既训练了语言能力,又渗透了文化因子。

二、读写结合,品于遣词

词语既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也是表情达意的基本元素。读写结合要在品味遣词上用心琢磨。三(上)《搭船的鸟》写的是作者和母亲乘船去外祖父家的途中,邂逅了一只美丽的小鸟。文章结尾点题,突然终止———“哦,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教学这一环节,可引导学生品味语气词“哦”“呢”的妙用———精妙地传达出“解开谜团,恍然大悟”的心理。然后,顺势拎出上文中类似的语句“多么美丽啊”“它什么时候飞来的呢”“它站在那里做什么呢?难道它要和我们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吗”,进一步体会语气词“啊”与“呢”“吗”的表达效果———前者是初次见到,由衷赞叹;后者是心生好奇,疑问连连。在此基础上,创编出小歌诀:“语气词,不简单,表心理,特明显。”最后,出示改编自一(下)《小壁虎借尾巴》的片段:“小壁虎多么可爱()!它躲在墙角里干什么()?它是在乘凉()?(),原来它是在捉蚊子()。”用课文中的语气词补充完整,在语境中迁移拓展、强化语用。

四(上)《观潮》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神奇壮观的景象。潮来前的平静与潮来时的沸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学中,可以抓住“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两处描写,引导学生聚焦“横卧”“横贯”,品味含义的细微差别,借此深入理解潮来前后平静和喧腾的对比。然后,引入五(下)《威尼斯的小艇》中的月夜码头的景象:“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从“横卧”“横贯”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如此,活学活用,在语境中进一步品味“横卧”的静谧之美。

三、读写结合,仿于造句

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能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是文从字顺的关键。读写结合要在模仿典型句式上花力气。三(下)《荷花》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也是叶圣陶先生的名篇。课文第23自然段重点描写了荷花的美丽多姿以及赏荷时的美好感受,结尾一句“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可谓神来之笔,既赞美了荷花蓬勃的活力美,又赞叹了大自然神奇的创造力。在教学第4自然段“我”与一池荷花翩翩起舞的描写时,我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仿照赞美荷花和大自然的句式,用一句话赞美荷花优美的舞姿———“如果把迎风起舞的一池荷花看作一支(舞蹈队),那(编舞)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如此处理,既指导了学生掌握典型句式,也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度理解。

三(上)《司马光》是统编教材编排的首篇小古文。开篇一句“群儿戏于庭”,概述故事背景。教学中,在指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句式特点(何人何事于何处)的基础上,适时引入《小学生小古文100课》中的第52课《春日寻芳》中的片段:“时芳草鲜美,儿童放纸鸢于村外;春花绚烂,妇女戏秋千于杏院。小姊妹或三三五五踏青陌上,寻芳水滨。”以此丰富“戏”的内涵,使学生了解古代儿童的游戏,同时在相同句式的叠加和对比中深化学生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引入统编教材中《鸟的天堂》《草原》里的片段或插图,引导学生进行仿说练习———“群鸟飞于树”“群马奔于草原”,由此既促进了学生对典型句式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文言语感。

四、读写结合,迁于构段

段落是文章的基本单元,是由句子聚合而成的结构化的意义模块。读写结合要在迁移构段上下功夫。一(下)《端午粽》第2自然段先介绍粽子的样子,由外而内、层层剥笋式地描写箬竹叶、糯米、枣的特点。“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语言准确、简练,语义通顺、连贯,是学习遣词造句的好例子。教学中,在连词成句、读懂色彩美和画面感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词序、对照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由外而内的描写方法。然后,引入关于“花生”的谜语“麻房子,红帐子,里面睡着白胖子”,使其进一步感受词序特点。适时呈现小歌诀“从外写到内,句子排好队”,起到提升、点化的作用。最后,联系生活,出示火龙果的图片,引导学生运用由外而内的方法说一段话,再出示例文“火龙果披着红红的外衣,里面裹着白白的瓤,上面满是黑黑的籽”,相互对照,深化认知。

六(上)《狼牙山五壮士》是语文教材中的红色经典篇目。教学中,根据单元语文要素“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和课后练习题“课文第2自然段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结合相关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在理解内容、感受英雄形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出“点面结合,详略得当”“连点成面,逐一亮相”两种群体描写的方法,适时引入《八女投江》中的“冷云带领战士们投进乌斯浑河”、《三国演义》中的“三英战吕布”等经典片段,印证“点面结合”“连点成面”的写法特点,最后出示“雪后”(画面中一个孩子滚雪球,一个孩子堆雪人,两个孩子打雪仗)、“拔河”(拔河的队员面红耳赤,加油的观众喊声震天)两个生活场景,启发学生根据场景特点和人员数量,选择恰当的写法(前者“连点成面”,后者“点面结合”),适时进行片段练习。

五、读写结合,成于谋篇

篇章是相对独立完整的文本样态,是作文教学的终极指向。读写结合要在谋篇布局上巧点化。二(下)《雷雨》是一篇经典美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描写了雷雨前“黑云压城城欲摧”、雷雨中“大珠小珠落玉盘”、雷雨后“谁持彩练当空舞”等特色景观。教学中,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雷雨中”的相关语句“哗,哗,哗,雨下起来了”“雨越下越大”“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揣摩句子的先后顺序,进而由片段跳转到通篇,“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顺序清晰,由此提炼出“时间有先后,顺序要遵守”的小歌诀,渗透谋篇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创设情境,出示“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后”情境图,引导学生概括内容,梳理提纲,厘清顺序,初步习得谋篇的方法。最后,引入《第一场雪》的缩写版,拓展阅读,印证篇章结构,巩固表达方法。

《詹天佑》也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原人教版、北师大版等语文教材均有选用,统编教材将其编排在六(下)“阅读链接”中。统编教材以“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过青龙桥车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那就是詹天佑的塑像”结尾,落脚在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上,回归主题,篇末点题。北师大版教材的结尾在此基础上添了一句“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回应了课文中侧面描写外国人“阻挠”“轻蔑”等表现的暗线,反衬对比,更加突出了主题。上述版本,各有千秋。教学中,可以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引导学生比较差异,创编出小歌诀:“回归主题,结尾点题。侧面描写,反衬主题。不拘一格,章法各异。”以此启发学生在谋篇布局、下笔成文时要不拘一格、不落俗套。

自小学教学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