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实用性文本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路径

2024/9/18 16:00:29  阅读:0 发布者:

实用性文本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要。其间,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并能根据真实情境有效传递信息,这些均需要融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样才能引领儿童关注自然与生活,认识社会,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一、实用性文本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关联点

实用性文本一般可以分为:(1)说明文,如介绍类短文、科普短文、程序或现象说明文、事理阐释说明文、操作指南、使用手册等;(2)应用文,如日记、书信、宣传海报、活动通知、启事、活动安排与计划、问卷、申请书、简历等;(3)新闻报道,如简讯、专题报道等;(4)记叙文,如记录生活的短文、非虚构人物传记等;(5)多模态文本,如菜单、配方、地图、指示牌、广告、

、表格、网页、电子邮件等。实用性文本包括直观事实的文本,向读者介绍世界上引发思考问题的文本,或描述影响世界的超凡的人或鼓舞人心的人的生活的文本,阅读时需要运用推进、提问、推测、确定重点、学习联结以及学习转化等学习策略。

现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实用性文本以说明文为主,另外收录了少量应用文、记叙文以及多模态文本等。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按说明对象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例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蜜蜂》《我们奇妙的世界》等。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如《纸的发明》《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千年梦圆在今朝》等。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述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如《赵州桥》《花种》等,不仅介绍事物的特征,也介绍事物的原理、规律等。

根据说明文语言特点,还可分为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纸的发明》《赵州桥》等属于平实说明文。课本中说明文单元中的个别文本的文体兼有散文的特点,如《小虾》《我们奇妙的世界》《火烧云》等,在介绍事物时多运用记叙、描写等手法,这类文本也可以视作生动说明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了实用性文本学习内容以及学业质量相关标准,其中渗透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的培养路径,如下表所示:

二、实用性文本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实用文阅读以逻辑思维为主,通过信息的获取、整合以及应用,提升学生的思辨力。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实用文以说明文为主,下面以说明文为例,探究实用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相关策略。

1.依据文本体式展开思辨,认识实用性文本的整体性特征

说明文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等,或解释事物的原理、成因、关系、演变等,我们可以依据不同类别说明文进行整体性阅读,培养学生的思辨力。

其一,阅读事物说明文,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特征是一个客体或一组客体特性的抽象结果。特征是用来描述概念的,任一客体或一组客体都具有众多特性,人们根据客体所共有的特性抽象出某一概念,该概念便成了特征。阅读说明文把握事物特征的过程,既是去芜存菁的过程,也是阐释概念展开抽象思考的过程。如阅读事物说明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松鼠》,课后第一题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这项练习就是让学生把握事物特征,首先要概括每段的关键信息,其次再将各条信息汇总,然后再从整体上把握,这种由局部到整体、由分析到综合的思维过程,也是学生思辨阅读深化的过程。

其二,阅读事理说明文,认识事物的原理以及演变等。教材所选说明文多关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学生阅读科学类说明文,不仅可以了解科技发展历史,也可以认识科学原理,发展理性思维与科学精神。如《纸的发明》(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一课不仅需要了解纸的发明历史进程,还要思考蔡伦造纸的优越性。课后练习第一题通过填表练习,学生从文本提取信息,了解不同时代人们使用的书写载体。练习第二题探究蔡伦造纸的优越性,我们可以结合文中语句进行探究:蔡伦如何吸收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还可以围绕“改进”一词,深入思考蔡伦造纸“改”了什么?有哪些“进步”之处?学生需要将蔡伦造纸使用的原料、制作方法、纸张成品与前人进行比较,在优劣辨析中渗透了思辨力的培养。

2.把握文本内容展开思辨,从理解性阅读走向批判性阅读

实用文理解性阅读是思辨的基础,批判性阅读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我们可以从句、段、篇等不同层级展开批判性阅读,在文本的前后矛盾处、悬疑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第一,对关键语句的思辨。如《宇宙生命之谜》结尾:“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生命之谜。”文中主要内容说明地球之外未发现生命,但是科学家从陨石发现太空可能存在生命,由此,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并查找资料,以“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展开辩论,正反方相互阐述见解与证据,促进思维逐步走向深处。

第二,对重点段落的思辨。如《宇宙生命之谜》第三段举例说明天体生命存在的四个条件(温度、水分、大气以及光热)。这一段文字对解决问题很重要,这四个条件也是下文进行科学探测的依据。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这一段关键信息与后文的科学观察的关联点,从而进行辨析,理解科学家进行判断的依据。

第三,对篇章整体内容的思辨。实用文阅读往往忽略文本的整体性理解,梳理文本思路也是还原作者构思的过程。《宇宙生命之谜》一文紧扣“谜”来组织文章,由“谜”导入,主体部分层层解谜,结尾由“谜”结束。这样的结构安排打破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般思路,而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思路,这样将课内学习导向课外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科学难题的兴趣,思辨力也得到深化发展。

3.结合文本语言展开思辨,赏析实用文语言的共性与个性

实用文以实际应用为目的,语言准确、生动、有条理。辨析语言的准确性是实用文赏析的重要内容,如《纸的发明》一文中写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而不是写蔡伦发明了造纸术,由此可以引导学生思辨:为何文中用“改进”一词,而不是用“发明”这个词?“发明”指创造新的事物或方法,而在蔡伦之前,人们已经用麻来造纸,蔡伦借鉴了前人的经验并做了改进,使得造纸术得以传承与传播,所以只能用“改进”一词。

选入教材的实用文多为文质兼美的文章,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又因为作者的写作风格多样,语言也就富有个性色彩。法国作家布封的《松鼠》是一则科学小品文,为了比较文本的语言特点,课后习题链接《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有关“松鼠”的三则说明文字,相关文字采用平实说明,同时多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松鼠》一文多采用生动说明,如开头写松鼠外形,以描写为主,还采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由此还可以生发讨论:为何《百科全书》等工具书多采用平实说明,而科学小品文多采用生动说明?学生通过思辨认识到,因为工具书与科学小品文具有不同的阅读功用,工具书语言简明,重在有限的载体提供海量、有价值的信息,科学小品文则注重科学性与文学性,所以语言风格才会迥异。

4.结合文本主题展开思辨,在多角度思考中生发新观念

教材中的实用文多反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走进自然,热爱科学,激发创造精神。实用性文本的主题往往是集中的,但因为选文内容多与科学相关,科学探索无止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认知领域的拓展,文本呈现的主题也就有了思辨的可能性。儿童具有好奇心与探索欲,文本主题的深度探究能够激活他们的思辨力与创造力。

《飞向蓝天的恐龙》揭示了鸟类起源的科学探索历程,本课可以对此主题进行多层次思辨练习。第一步,研读课文,了解文中认为鸟类起源于会飞的恐龙的判断依据:一是物证,即由长羽毛的恐龙化石作出判断;二是假想推理,还原远古场景探究恐龙演化为鸟类的过程。第二步,结合课后资料袋补充的鸟类起源的三种假说,学生自由发表观点,特别是与课文不同的观点,如有专家指出,还存在另一种可能性:恐龙和鸟类或许都有羽毛,如驰龙尽管长着羽毛,但从解剖学上看显然不会飞,它的羽毛或许只用于保暖。第三步,学生课后开展探究性学习,可以选择三种假说中的一种说法进行探究,也可以查找最新科技成果,探索鸟类起源的新说法。对文本的多向度质疑与思考,显然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求是精神。

三、实用性文本思辨性表达教学策略

1.回归生活世界:在观察、阅读、实验、调查等探究过程中学习思辨性表达

实用性文本的特点在于“实”与“用”。所谓“实”,是指文本内容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及时反映当下社会生活中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也能反映个体生活的真实状态。所谓“用”,是指实用文是人们日常社会交际经常使用的文体,也是作者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进行普及应用的文体。在实用性文本中渗透思辨性表达,不仅可以促进儿童对社会的深刻了解,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也能增强儿童的合作意识、社会责任感。儿童以思辨意识审视生活世界,在观察、阅读、实验、调查等探究过程中学习思辨性表达,可以将感性认识化为理性认识,从而发展儿童的人文情怀、科学思维与理性精神。

思辨性表达关注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以及文化成果,可以促进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新课标将文化自信作为核心素养的第一要素。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专题,学生围绕中华传统节日写过节的过程,其中也就需要探究特定节日习俗的文化内涵;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专题,学生介绍某一项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学生需要通过实地调查、查找资料、访谈等方式深入探究,才能全面介绍笔下的文化遗产。这种研究性习作具有思辨性,也能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

思辨性表达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科学、用科学,学生在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科学调查等基础上写出规范且具有思辨色彩的实用文。如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习作专题,要求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同时教材提供了学习单,指导学生规范完成实验项目,然后有条理地进行表述。学生还可以借鉴法布尔《蜜蜂》一文的科学探索流程,从“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论”这一科学探究流程,把握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从而运用逻辑思维准确、规范地完成实用文习作。

2.思维可视化:在运用多种图示谋划文本大纲过程中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实用文不同的文体类别有着相应的结构特征。应用文因其种类不同,文本结构也会有相应规范。说明文因说明目的、说明对象不同,也会呈现不同的结构样式。如事物说明文多采用由概述到分述、总分总等结构方式;事理说明文主要采用由果及因、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等结构方式。实用文写作可以采用思维可视化方式来谋划文章结构。新课标第三学段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提出如下要求:学习记笔记、列大纲、写脚本、画思维导图等整理和呈现信息的方法;学习通过口头表述和多种形式的书面表达,分享观察自然、探索科学世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上述要求也就是思维可视化的学习过程。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的奇思妙想”习作专题,学生写自己想发明的东西,同时提供了“会飞的木屋”习作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参照图式,结合自己发明的事物画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结构其实也是实用文大纲示意图。

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介绍一种事物”习作专题,要求学生写一篇说明文,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显然,写作前学生需要围绕说明对象列出写作提纲,或者用思维导图呈现文本结构要素,这样写作时才能做到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3.读写结合:在文本改写、续写、仿写过程中学习思辨性表达

教材重视读写结合练习,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思辨性表达的思想与方法。

其一,文本改写练习。

一是缩写或扩写练习。缩写是信息提炼概括的过程,扩写是信息丰富延展的过程。《飞向蓝天的恐龙》课后练习题为缩写练习,学生阅读课文第四段,再以解说员身份简明扼要介绍恐龙飞向蓝天,演化为鸟类的过程。学生首先需要梳理段落中每句话的要点,然后找出其中的关键语句,再提炼相关信息概说说明。其间需要提取信息并重组信息,才能将信息化繁为简,做到简明有条理地表达。

二是不同文体的转换练习。如将文学作品改写为实用文,学习了说明文《松鼠》后,可以让学生将散文《白鹭》第2~5段改写成说明性文字。改写练习不仅涉及表达方式的变化,也关系到写作内容的转换,将文学语言化为科学语言,思维方式也由形象思维转为抽象思维。

其二,文本续写练习。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一文课后设置了以下练习,“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选择其中一句话,结合课文内容和查找的资料,说说你的理解。学生完成这项练习,首先需要阅读课文相关段落,掌握由概述到分述的解说方法,同时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进行说明;其次,还要查找资料筛选相关信息,围绕主题句选择适宜的应用案例,然后进行表述。

其三,文本仿写练习。

教材设置了读写结合专项单元,此单元主要以习作中心任务为引导,阅读文本由名家名作与学生习作例文组成,重在通过阅读习得写作方法,然后围绕单元习作主题进行练习,将相关能力迁移运用。如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中心任务为“介绍一种事物”,先精读课文《太阳》《松鼠》,学习两篇课文的结构特征、说明方法,接着通过习作例文《鲸》《风向袋的制作》,再次学习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基本语言特点和信息组织方式,最后通过专题呈现习作内容以及习作要求。学生围绕习作要求,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再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事物,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并根据事物的关键信息合理安排写作顺序,灵活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进行解说。

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