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审美价值、特征及培养路径

2024/9/18 15:59:38  阅读:2 发布者:

“审美创造”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在引导学生在言语学习和实践中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掌握一定的审美方法,积累审美经验,提高审美情趣,最终形成审美素养。作为优质的审美对象,入选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词,理应从审美素养养成的高度加以审视。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审美价值

1. 落实课程标准的审美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从课程功能定位上对审美素养的培养做出要求。在核心素养内涵中又从审美形式、审美对象、审美结果等维度对审美创造素养进行了阐明。

2. 彰显诗词文学的审美特质

古诗词的特质是美。综观统编教材中的古诗词,其审美领域包括自然风光之美、民俗风情之美、生活日常之美、人物情感之美等,从多方面多维度引领学生感知美、体验美、发现美。在诗词之美的涵养、浸润中,提高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 满足生命发展的审美需求

审美需求是人的精神发展中表现出来的意识涌动。小学生处于审美意识、审美需求的萌发和形成期。古诗词作为艺术经典,对学生的审美趣味、格调的养成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古诗词的审美活动,学生感受有情趣、有意味的诗意人生,升华精神境界,发展完满的人性。

二、小学古诗词的审美特征

1. 丰富的形式美

古诗词外在美的表现形式仅从感官便可觉察:字数相等或句式对称、词性相应,有着建筑形式上的结构美;平仄相对、节奏和谐、用韵精到,有着诵读形式上的音乐美;意象之间主次观照、彼此呼应,又有着景观布局般的修饰之美。

2. 相宜的意境美

“意境”是带有诗人强烈个体意识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图景自然交融而产生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境的营造离不开两个要素,即景与情。教材中的古诗词大都具有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特点,呈现出别样的美好境界和情致。

3. 饱满的情志美

经典诗词跨越时空流传至今,最打动人的核心力量就在其饱满浓烈的情志之美。统编教材中古诗词的情志之美常与单元人文主题匹配,表达作者忧国伤时的悲痛、建功报国的渴望、直面磨难的勇气、清正廉明的操守等,给学生以正向积极的情感熏陶和价值引领。

三、小学古诗词审美的培养路径

基于对小学古诗词审美价值及特征地体认,我们致力于建构“感美—立美—创美”的古诗词教学范式,从多路径引领学生认识美,表现美,创造美。

(一)多形式感美,在感知中丰厚审美经验

感美,即感知美、感受美,是诗词审美教学的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可从诗词本有的组织关系、结构秩序中感受其形式上的美。

1. 密咏恬吟,感受音韵美

古诗词的音韵包括节奏、平仄、用韵等。要注意的是,节奏并非只指停顿,还有高低、长短、疾徐、轻重之分。再配以平长仄短、突显韵脚的诵读规律,古诗词的诵读便呈现一种错落有致、复沓回环的听觉审美之境。

2. 探所以然,感受修辞美

修辞手法的运用能让诗词作品文采斐然,言语生辉。贺知章在《咏柳》中用绿丝绦比喻新芽萌发的万千柳枝,勾勒出少女般婀娜多姿的杨柳形态;李白《夜宿山寺》中运用“手可摘星辰”的夸张突显了寺楼之高峻;纳兰性德的“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则通过反复的手法把行军路途的漫长与艰难尽情展现……教学中,需引领学生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以“为何这样写”为话题带领学生探寻深意,感受诗词修辞之美。

如《饮湖上初晴后雨》后两句诗的教学,在初步了解诗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后,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把西湖比西子”。学生借助相关资料,得出研究结论:因为西湖、西子都很美;因为都有“西”字,读起来好听;因为西湖、西子都属于同一地区……通过对修辞运用的关注和研讨,学生披文入理、入情,从为什么这样写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感受诗词的言语之美和作者的匠心独运,积淀了丰富的审美经验。

3. 整体观照,感受结构美

诗词的结构亦称章法,是诗词的骨架和筋脉所在。按照起、承、转、合的结构规则,结合表情达意的需要,古诗词的结构方式主要有首尾照应、情景结合、卒章显志等。

统编教材中的古诗词,在内部结构关系上大都属于情景结合。因此,可从“景”和“情”的关系入手,体会古诗词的结构美。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一诗中,前两句通过“地白”“树栖鸦”“冷露”“湿桂花”等景物营造出一派清冷、孤寂的中秋夜色。触景生情,思念涌动,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便自然流泻。整首诗情景相依,体现出一种清冷中有暖意,寂寥中透温情的诗意美。而先情后景的结构则突破常规,别具特色。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开句就是“毕竟西湖六月中”,一个“毕竟”将他满心的喜欢和惊叹直接抒发,表现一种难以按捺的情感勃发。恰当了解结构方式,能从整体上感受诗词的结构美,更可以进一步体会作品的深刻性、感染力,既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又可促进深度的审美体验。

(二)多维度立美,在体验中培养审美情趣

立美是感美的深化和升级。古诗词的教学立美,是在教师的智慧引领下,学生通过想象、对话、探究等方式投入诗词之境,进入场景,进入角色,进入情感。

1. 借助想象,体验画面美

古诗词的课后练习常常提示“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说说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情景”,这既是学习的要求,更是达成深度学习的途径。通过想象,古诗词凝练简约的语言变得具体而生动,呈现一幅幅生机盎然的灵动画面。在指导学生展开想象,描述想象的过程中,老师需要提供一定支架、范式助力学生想得具体,说得生动。如刘禹锡《望洞庭》一诗中的前两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描绘了一幅风平浪静、湖月交融的秋夜图景。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相似场景,如中秋湖边赏月,激发回忆而共情。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出示“月光宝盒”,里面装有“词语宝石”,如“皎洁、玉盘、微波粼粼、交相辉映”等,帮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说出美感。最后再呈现怡人静谧的洞庭月夜图,进一步体验山水相映的和谐与美好,体会蕴含其中的情致与意趣。

2. 情境对话,体验形象美

古诗词受篇幅限制不可能进行具体的细节描摹,如何让诗词中的人物也能立体、丰满起来呢?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进行情境对话颇为有效。古诗词教学中的情境对话是指师生或生生在一定的诗词场景中进入角色,通过口语交际、互动应答,还原再现人物的状态,从而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其目的是追求将文字符号与生活感受联结起来,让儿童在感受‘真’、领悟‘美’中滋养心灵。如《山居秋暝》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通过人物的活动写出了山林恬淡从容的生活气息。可采用情境对话的方式助力学生展开对诗歌所绘情景的想象和感悟,对山村质朴而和美的生活有了进一步的审美理解和体验。

3. 探究意象,体验情志美

为了既含蓄又充分地表达情感和心志,诗人往往会创造性地使用意象来完成发自内心的言说和诉求。对于小学生而言,意象这一审美对象背后深藏的情感、哲思是很难领会、理解的。而这恰恰是古诗词审美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直接影响着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教学中,直接抛出意象这一学术概念没有必要,需要精准选择并提供理解意象的资料,为学生的深入理解架设攀越的阶梯。如王冕在《墨梅》一诗中以“清气”表达坚守气节、清白处世的精神品格。读不懂“清气”就读不懂王冕的胸襟和骨气。以“王冕的清气是什么”为话题,提供“写梅花诗”“隐居山林”“拒绝做官”三则小故事,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批注,深入了解王冕的为人,从具体的事件中归纳概括人物的高尚品质,便能水到渠成地理解“清气”的深义。其他诸如明月、冰心、孤城等典型意象都应加以关注,在相关资料、诗文的勾连中立象、立情、立志,无声却有形迹地帮助学生触摸古诗词审美鉴赏的门道。

(三)多样态创美,在实践中提升审美能力

从审美素养形成的阶段看,感美是基础,立美是深化,创美是升华。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发创造美的作业任务,让学生创生属于自己的审美作品。

1. 寄情励志,创生静态美

古诗词的学习往往以抄(默)写、背诵等作业标示完结。但在古诗词美好的意境之下,机械的抄、默、背着实过于简陋、粗糙。为一以贯之地把古诗词审美进行到底,在作业设计上可以结合诗词的意境设计书签、纸笺、明信片、题画诗,也可以是改编、续写诗词所写事件、故事等,以美的作业承载美的诗句,长久留驻学生的心间。如《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业设计就结合杭州召开亚运会的时事,让学生在自己绘制的西湖风景明信片上书写自己最喜欢的两句诗,送给亲人、朋友,传扬杭州西湖独一无二的美。这样的作业设计,融绘画、书写于一体,通过色彩、造型、线条、笔画、结构之间的配合为诗句的内涵作了更为直接的注释,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综合表现和提升。

2. 心合神俱,创生动态美

古诗词的创美形式还可以是动态的,如吟唱、歌舞、表演等。其优点是学生对于诗境词境的感同身受程度更为深厚,从而达到一种心神俱合的境界。诗词本可入歌,可以选择经典作品配以相应的曲谱进行吟唱,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送友人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就以渭城曲的曲调吟唱此诗,古韵悠悠,情意绵绵,一唱三叹间情之深远意之绵长早已化作杯中酒。与儿童有关的古诗词,更可以作为表演的原始剧本,通过学生的改编形成新剧本,邀请小伙伴扮一扮、演一演,与千百年前的古人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共振。如四年级下册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一词,从词人的视角表现了古代农村人家的生活日常,通过剧本《村居》的创编,学生分配角色,准备道具,塑造人物,打磨台词,以声情并茂的演绎展现古代农村生活的淳朴、自在之美。与此同时,也充分感受文本转换的美妙,合作协同的快乐。

3. 联结媒体,创生综合美

当下的生活,人们通过自媒体平台接受、传播海量资讯。古诗词的生命力正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得到更为强劲的能量支持。因此,当学生通过静态的、动态的作品创作对古诗词的情感、意境有了进一步的体验和领会后,还可以将这些作品通过朋友圈、班级公众号、视频号等媒体进行编辑、展示。在编辑的过程中,文字与

的搭配、静态作业与动态作业的互补,以及音乐的选择,动画的设置,讲述描绘时语音语调的控制等都考验着学生的审美品位和审美水准,其审美素养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极大的涵养和提升。

综上,在理解古诗词审美价值、审美特征的基础上,以“感美—立美—创美”为培养范式,通过多形式、多维度、多样态的审美路径,培养学生对古诗词之美的感受力、品鉴力和创造力,最终积淀并形成良好的审美素养,提升美好的生命境界。

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