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新课标下“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初探

2024/9/18 15:58:59  阅读:2 发布者:

一、强调“整本书阅读”的选择与规划

(一)保证“整本书阅读”进入课堂的时间安排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把“整本书阅读”纳入学习任务群,统编版教材在各册教材中都加入了整本书必读及选读的书目,保证“整本书阅读”进入课堂的时间安排。要尽量统筹课内课外、集体与个人的阅读活动,集中使用每学期的整本书阅读的课时,要做到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阅读相结合,而让“整本书阅读”不仅仅停留在课外阅读层面。

(二)“整本书阅读”内容的安排呈现序列化、多元化的特点

新课标在“整本书阅读”“学习内容”方面的建议也体现了明晰的系统,更为有序、多元。从短篇到长篇,有虚构性作品也有非虚构性作品,安排了不同体裁的“整本书阅读”。

除了教材安排的必读篇目外,还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定阅读计划。这些都是为了引导学生逐步成为一个葆有自己阅读兴趣与品味的独立自觉的阅读者。

(三)“整本书阅读”各学段的阅读要求逐渐递增

我们再看看“学段要求”中“阅读与鉴赏”这一板块,都依据年龄阶段特征对“整本书阅读”进行了整体性规范要求,呈现出要求递增的特点。

有了新课标明晰的界定和保驾护航,规范了“整本书阅读”的选择与规划,以及阅读要求,学生“整本书阅读”将从以前课外野蛮生长,任其凋零的状态,回归到课堂中,有教师引导,有保底阅读的状态,也有拓展延伸的无限可能。

二、强调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

(一)拉大阅读的空间——将单篇课文阅读习得的方法运用于“整本书阅读”

新课标按照学习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

在这“三层六群”中由“基础”到“发展”,再到“拓展”,是课程内容的整合程度越来越高。那怎么理解“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呢?是不是一定是包涵了“基础”“发展”所有的内容,然后再加上本身课程内容的一个叠加版呢?不是的,从拓展的定义上看,这种“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一定不只是数量的累积,而是质量的变化,是在“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和“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单篇课文教学已经习得能力与素养的基础上,迈向自由综合运用的拓展。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前四个层次的学习内容,多是一些短小的记叙文、散文、诗歌、说明文、小传记……其实就是把不同体裁的作品,根据教材需要,收编成的“课文体”,也就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而这些课文的学习又承载着一些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培养的要求。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要。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在单篇课文中虽逐渐学习到了以上这些阅读方法,但还得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中,学习融会贯通地自由灵活运用。

有限的几篇课文,薄薄的一本语文书,并不足以撑起我们整个语文的学习。因为语文课本所选的篇章都是有代表性的短篇,他们之间的衔接并不顺畅,我们还需要带领学生阅读中篇、长篇的整本书。

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先生曾表示“单凭一部国文教本,是说不上反复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读整本的书,可以使学生对于各种文体都窥见一斑,都尝到一点味道”。阅读整本书可以使学生感受书中思想观念的结构性、系统性、完整性,文本逻辑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协调性,因此就拉大了学生的阅读空间,真正实现新课标“三层六群”的融会贯通。

(二)拉长阅读的时间——灵活运用浏览、略读、精读、跳读、回读等方法让“整本书阅读”更为专一、持久

新课标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提示”中指出:“引导学生了解阅读的多种策略,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不同阅读方法;通读整本书,了解主要内容,关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

课本中的单篇、短篇阅读使学生很难主动深入阅读,多是老师带着精读,也就使学生难以体验到自主阅读的乐趣。但是让学生读整本书,是有体系的,故事有头有尾,以小说为例,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局。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在某一时期读某一本书,心志可以专一,探究可以彻底。读整本的书,不但可以练习精读,同时又可以练习速读。”在整本书的阅读中,学生可以灵活运用浏览、略读、精读、跳读、回读等方法,自己控制阅读速度与进程,课堂上学习到的阅读方法,也有意或无意地进行实践。一本书才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世界,“整本书阅读”拉长了我们的阅读时间,深入了阅读思考,是对抗信息时代碎片化阅读的重要学习方式。

(三)拓展阅读的深度与广度——“整本书阅读”还要注重目录、序文阅读和参考书籍(资料)的指导

新课标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提示”中指出:“重视序言、目录等在整本书阅读中的作用。”“根据开展读书活动的实际需要,合理推荐和利用适宜的学习资源,如拓展阅读的书目、参考资料,以及相关音频、视频作品等。”

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目录表示本书的眉目,也具有提要的性质。须养成学生先看目录的习惯。利用目录进行检索,可以得到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并总体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意图。”“读看序文是一种好习惯,要教学生先看序文,要审查序文的重要程度,与以相当的提示,使他们知道注意之点与需要注意力的多少。”往往序文提示了书的主要内容,有利于了解梗概。如果是作者自序的话,那么序文往往会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探究作者的思维线路;如果是他人作序,往往会有他人对书的内容和形式有一些评价,这就提示读者注意书的价值。在阅读后,可以将自己的思想与序文作者作对比,得出自己的结论。

参考书籍或其他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且使阅读朝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参考书籍包括:关于文字的音、义、典故成语的来历等工具书,以及必须借彼而后明此的那些书籍,或是其他一些音频、视频、网络讯息资料……叶圣陶先生曾阐述通过参考书籍或资料帮助阅读的作用:“从小的方面说,阅读一书而求其彻底了解,从大的方面说,做一种专门研究,要从古今许多经验中得到一种新发现,一种系统的知识,都必须广博地翻检参考书籍。”这些方法的运用都能帮助我们拓展阅读的深度与广度。

三、强调“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的互动

新课标指出“整本书阅读”要“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设计、组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师生共读、同伴共读,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建立读书共同体,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经验”。

我们怎么做好“整本书阅读”的伴读指导?需要围绕共读书籍做好:生本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母(父)子互动——书籍与资料间的互动。(“本”指共读的书籍。)

(一)利用三种课型增强阅读互动

对于整本书班级共读的模式探讨已经有“导读课”——“推进课”——“分享课”几种课型的分类研究。一般来说,班级共读整本书可以用一个月(或半个月)的时间完成,穿插这三种课型,在课堂上进行集体阅读指导:利用“导读课”激起学生阅读兴趣,制定阅读计划,明确阅读目标;利用“推进课”跟踪学生的阅读进度,了解学生的阅读障碍,共同确定讨论议题或是分组进行“专题研究”;利用“分享课”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成果,分享阅读经验,发现并保护学生独到的阅读见解。

(二)利用多种活动增强阅读互动

开展“亲子共读”活动,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阅读整本书,家长可以在书的扉页上写下寄语,与孩子一起打卡共读,每晚分享心得体会。

开展“我来提个好问题”活动,围绕共读的书籍写成提问纸条,放在“问题盒子”里,由同学互动抽签回答。

开展与共读书籍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共读《中国寓言故事》开展“寓言故事会”;共读了《十万个为什么》开展“知识问答赛”等。

开展“读书观影”活动,如共读了《神笔马良》《没头脑和不高兴》可以看看相关的动画片;共读了《城南旧事》,可以看看同名电影等。

丰富的活动形式,可以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增进同学之间的阅读交流互动,帮助他们持久地读完一本书,产生愉悦感和成就感。

(三)利用多种媒体增强阅读互动

开辟一块教室墙面设立“阅读墙”:“阅读接龙”可以用表格或者一条“长龙”标注阅读进度;“最美箴言”的板块作为摘抄便签的张贴展示;“阅读海报”可以展示学生为该书配的插画;“阅读心得”可以张贴学生的阅读读后感。

开展“我是小主播”活动,可以根据阅读进度,每一天按照学号轮流在班级群或者微信群播放一段学生朗读书籍的音频。

开展“作者进校园”“给作者写一封信”“交一个远方的共读笔友”等活动,想办法联系作者或出版社,或是正在共读此书的笔友开展互动活动。

开设网上整本书共读的专题论坛或者贴吧,在教师主持下,引导同学们畅所欲言阅读体验、阅读感受、阅读方法,发起话题讨论。

编辑一本班刊或者班级小报,共同书写读书心得,发布阅读成果。

教师要想方设法搭建平台让学生围绕“整本书阅读”开展互动,合理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拓展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阅读展示、研讨和交流的平台等。多种媒体的展示、宣传功能,能刺激学生的参与感,把阅读内化的感受心得输出展示。

四、强调“整本书阅读”习惯的反思及经验的积累

(一)关注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全过程

新课标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提示”中指出:“注意考查阅读整本书的全过程,以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方法和读书笔记等为依据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围绕读书的主要环节编制评价量表,制作阅读反思单,引导学生从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等方面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改进。”这些指向阅读评价的提示,都在强调我们教师要全程关注学生的阅读动态反馈,可以根据导读课、推进课、分享课设计“整本书阅读”的“阅读单”,作全程伴读导向,引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方法,重视阅读习惯的反思及经验的积累。

(二)关注学生整个小学阶段的阅读状态

新课标在第三学段的“学习内容”中提出“梳理、反思小学阶段的阅读生活,运用口头或书面方式,与同学分享自己整本书阅读的经历、体会和阅读方法。”就是提示我们要关注学生整个小学阶段的阅读状态,可以开发“学生阅读记录表”,作长期记录追踪,让学生能回看到自己每一学期的阅读量、阅读种类,有累积的成就感,促进学生每年保持平稳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独立自觉的阅读者。

(三)关注学生阅读经验的梳理和积累

在新课标“学业质量描述”板块,每一个学段都详细描述了学生通过阅读实践,需要掌握的各种阅读方法,需要形成的各种阅读能力,需要培养成的阅读习惯。提示教师在整个小学阶段,十二个学期的“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作阅读经验的梳理和积累,最终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这样长期的熏陶与实践,才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五、强调“整本书阅读”对于提高认知,丰富精神世界的作用

(一)阅读不同类别的书籍,扩大认知边界

新课标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提示”中指出:“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图书的特点和价值,根据自身实际确定阅读目的,选择图书和适宜的版本,合理规划阅读时间。”从第一个表格梳理的各学段“整本书阅读”的内容看出,教材推荐的必读书目有意识地引导师生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扩大认知边界。另外,学生的阅读兴趣会随着年龄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也会呈现出男生、女生不同的性格差异。因此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确定阅读目的,选择阅读书目。

(二)挑选不同的书籍版本,形成阅读品味

我们在选书时常常看到一本书会有多个版本,在指导学生阅读经典时应该先引导学生作多方面了解,哪一个版本是最接近原稿的?是作者或者文学界比较认可的?哪些译本的译者是文笔优美,治学严谨的?有些公版书、再版书、翻译的版本都需要认真比对,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版本。一本好的童书需要有儿童的立场,有积极的主题,有艺术的品质,有精良的排版。这样长期地选书,广博地看书,逐渐会形成师生独特的阅读品味,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

(三)坚持长期阅读,夯实核心素养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整个小学六年,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教材体系螺旋式上升的“整本书阅读”指导中,通过丰富多彩的阅读互动活化语言运用,让学生在母语阅读的浸润中,产生文化自信,提升思维能力及审美创造力,夯实核心素养,丰富精神世界。

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