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中小学语文知识的整合路径与编排呈现

2024/9/18 15:35:14  阅读:0 发布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2022 版课标”)已明确提出将核心素养确立为课程目标。“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核心素养是价值观、品格、能力等的综合体,注重能力素质的综合发展,具有综合性特征。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培养、核心素养提升的基础,零散、碎片化、线性排列的知识无法满足核心素养的培育需求,核心素养的综合性特征对语文知识的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需要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指向,通过合理路径及编排呈现实现语文知识的有效整合,以适应素养时代的育人理念与价值追求。2022 版课标将学习任务群确立为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为教材编排提出新的课题。本文分析核心素养下中小学语文知识的整合路径,并探讨学习任务群整合下中小学语文知识在教材中的编排呈现,力求为教材更好地适应核心素养的培育需求提供科学参考。

1

核心素养需要语文知识的整合

2022 版课标指出:“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语文核心素养所包含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不应是“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而应是相互关联、高度融合的,共同构成具有综合性特征的有机统一体。在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中,语言运用是贯穿始终的基础和核心,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是在语言运用的学习和发展过程中形成和树立的。

语言运用的学习与实现,不可缺少语文知识。“具备某种知识,只要我们对这些知识的多少、深浅以及提供这些知识的时机等等处理得当,对于培养技能并且加快培养技能是大有益处的。”“轻视甚至否定语文知识的作用是片面的。”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培养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必要基础,重视语文知识是摆脱“自发式暗中摸索”这种盲目低效学习方式的必然选择。“要真正实现高质量的语文素养教育,就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和要素。因此,不仅不能忽视语文知识,还要对它的地位与作用有充分认识。”

语言文字运用的宽广领域决定了语文能力的复杂性,语文能力的复杂性需要多样综合的语文知识,语言文字的运用需要调动多种语文知识,是多种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结果。多样综合性的语文知识不能无逻辑地“散布”或“堆砌”,而应遵循语言文字运用规律,有理据地统整在一起。核心素养注重能力素质的综合发展,核心素养下的语文知识更需要实现高度的整合,使知识交融互通,协同发挥作用。

2

核心素养下语文知识的整合路径

将语文知识整合起来,需要内在和外在两条路径。内在路径是指语文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它为语文知识的整合提供底层逻辑支撑,能解释语文知识为何能够整合在一起的问题。外在路径是指语文知识的组织与呈现方式,也就是用什么样的载体将语文知识统整起来,能够解决语文知识如何整合在一起的问题。在语文知识的多样综合性与语文知识的整合的双重需求下,必然对语文知识的组织与呈现方式提出更高要求,需要一种更具“吸附力”的承载体将丰富的语文知识统整起来,产生综合效应。只有掌握了语文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恰当的组织与呈现方式,使内外两条路径协同合作,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保证语文知识真正实现整合,促进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一)语文知识整合的内在路径

语文知识可以整合在一起,内在根本的逻辑支撑在于语文知识之间是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听说读写各项语文能力之间具有互通性,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决定了为语文能力打基础的语文知识之间也具有关联性。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语篇、语体、语用、标点符号、文章、文体、文学、文化以及听说读写各项语言技能专项知识等之间是相互为用的关系,能够互相提供理解和运用上的帮助,知识之间在功能上的这种互利性决定了知识之间是紧密相关的。此外,不同知识类型之间也具有关联性。语文知识根据表征方式可大致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程序性知识提供方法、步骤、策略,两者关系密切,只有紧密结合才能保证扎实的知识基础以及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

语文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决定了知识不应以独立的样态组织与呈现,而应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相互交融渗透地组织呈现出来。语文知识整合的内在路径,是语文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决定的,这种关联是内隐的,需要首先将这些内隐的逻辑关联挖掘出来,才能为语文知识整合的外在路径提供逻辑支撑。

(二)语文知识整合的外在路径

2022 版课标将学习任务群确立为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学习任务群既是吸取以往经验和教训基础上优化探索的产物,也是素养时代的需求,是解决以往语文教育困境、难题、误区的“一剂良药”。学习任务群能够“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它“从‘以文本类型为纲’‘以学科知识为纲’‘以听说读写平行分解的行为训练为纲’,转向‘以核心素养为纲’”,注重真实学习情境和典型实践活动的设计。这种转变为语文知识的整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2022 版课标将学习任务群分为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三个层次,具体划分为六个学习任务群。其中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包括“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每一任务群下又由若干个具体的学习任务组成,每个学习任务都有明确的核心任务以及完成这一核心任务所需的分项任务。因为学习任务群以及学习任务目标明确、有针对性,所以完成学习任务所需的语文知识也是明确的、有针对性的;因为完成每项任务需要综合调动多项语文知识,是对多项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产物,所以完成学习任务所需的语文知识也能够通过外力的系联统整在一起。

语文知识和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之间是紧密相连的,需要相互匹配,避免相互干扰甚至损伤。缺乏语文知识的学习任务群和学习任务是空洞的,缺少“筋骨”支撑和学理指导;而缺乏恰当组织与呈现方式的语文知识,则很难实现融会贯通,产生综合效应,发挥应有的功用。同样的内容,可用不同的方式组织呈现。如以往语文知识点、能力点多呈逐项线性的排列,知识的关联性和整合度都有待提高。“学生在机械地学习、记忆、训练中,学习的是去情境、碎片化、惰性的知识,掌握的是未经理解的机械技能和彼此分割的技能”,而“语文知识应合理地组织在一起,形成全面、系统、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而不是以零散的、碎片化的形态存在”。学习任务群以学习任务为依托,围绕某一任务,“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去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将完成这一任务所需的各项语文知识系联起来,将零散、碎片化、线性的知识整合为“结构化”的知识。

学习任务群强调在“做中学”,“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发展语文素养”,使学生真实参与语言文字实践,在其中接触、理解、探索、运用、迁移语文知识。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驱动,能够有效弥补以往语用、语体等知识,以及动态程序性知识未得到足够重视的缺陷,因为任务的特定性决定了对象的确定性、语体的明晰性,在解决实际语言文字运用问题的动态过程中,需要使用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策略,因此,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必然需要上述知识的参与。可见,学习任务群具有强大的“吸附力”,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实操过程中,将相关语文知识吸纳进来,并“浑然天成”地将这些知识高度整合在一起。

3

学习任务群整合下

中小学语文知识的编排呈现

学习任务群是一种新的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以学习任务群为承载体来组织呈现语文知识,将复杂多样的语文知识有效整合起来,呈现出互为关联的统整状态,既符合语文知识自身规律和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又符合学习者认知特征,有利于语文能力的综合培养和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这具有不小的难度,但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022 版课标已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同时也已设置了三个层次六个学习任务群,为教材语文知识的选取与编排呈现提供了目标和内容提示。学习任务的创设至关重要,它是对学习任务群的具化与落实,也是语文知识在教材中最直接的“落地”方式。因此,要实现语文知识的整合,教材的当务之急是创设恰当的学习任务,让语文知识找到合宜的承载体,让学习任务群有落实的抓手,核心素养有实现的路径。

实际上,统编语文教材已在学习任务的创设上做出了一定的探索与尝试。小学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快乐读书吧”“习作”板块以及“综合性学习”单元,初中教材中的“口语交际”“习作”“名著导读”“综合性学习”板块以及“活动·探究”单元,实质上正属于一种学习任务的创设。如一年级下册“识字一”中的“口语交际”板块为“听故事,讲故事”,要求“一边看图,一边听老师讲《老鼠嫁女》的故事。然后自己讲讲这个故事”。在儿童感兴趣的话题情境中,在听故事和讲故事的“做事”过程中,将相关动态程序性知识相机点拨了出来,“听故事的时候,可以借助图画记住故事内容。讲故事的时候,声音要大一些,让别人听清楚。”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综合性学习”单元,主题为“难忘小学生活”,设计了“回忆往事”“举办毕业联欢会”“写信”等活动,“活动建议”中给出了活动内容、方法、程序等方面的建议,同时还提供了阅读材料,让学生从阅读材料中学习如何完成上述活动。初中教材中的“口语交际”“习作”“名著导读”“综合性学习”板块也都较好地将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相关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活动·探究”单元,这类单元就是靠任务组元的,每个单元又由若干项任务组成。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总任务是学习演讲,其下分为学习演讲词、撰写演讲稿、举办演讲比赛三个子任务,各项子任务紧密围绕总任务,相互关联,互为观照,相关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知识通过共同的总任务这一“吸附力”较好地整合在一起。

虽然统编教材“口语交际”“快乐读书吧”“习作”等板块设计具有较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但主要是针对某一单项技能培养的,且分散编排在各个单元,各项技能之间、各项相关语文知识之间还需要更高程度的关联与整合。“综合性学习”单元以及“活动·探究”单元在具有较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的同时,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将听说读写等技能培养因共同的活动任务统整起来,其中涉及的语文知识也自然地整合在一起,无生硬的拼凑,这种整合优势值得继续发挥。此外,以上编排呈现中,学习任务之间、语文知识之间在序列性上还有待加强,需要体现出更好的层级梯度。

学习任务群尚处于探索与尝试中,教材通过学习任务群和学习任务来整合语文知识,在编排呈现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也必定会存在一些困难。这里仅就其中重要的方面提出建议。

(一)紧密围绕核心素养,通过学习任务群和学习任务的目标及内容提示整合语文知识

2022 版课标所设置的三个层次六个学习任务群本身既体现了学习目标,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规定了语文课程的学习内容。这个目标是对核心素养总目标的落实与具化,这个学习内容是核心素养目标达成下所需学习的具有强烈针对性的内容,内容与目标是紧密咬合的。学习任务群上连核心素养,下为学习任务的创设提供目标指向和内容提示,起到系联中转的作用。学习任务群是大概念,承载了诸多内容和要素,每个学习任务群下又需要创设若干个学习任务,学习任务群通过学习任务将学习内容、情境、方法、资源整合起来。

以学习任务群为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实现语文知识编排呈现上的整合,首先需要梳理清楚三个层次六个学习任务群下,分别需要哪些知识、技能、方法、策略、习惯、态度等。三个层次六个学习任务群各有侧重,目标明确,但都以核心素养为指向,以语言运用为贯穿始终的基础和核心,同时兼顾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2022 版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指出,应加强课程内容的整合,“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从这一出发点来看,每个学习任务群所需的语文知识是立体多面的,既包括完成学习任务所需的基础类知识,也包括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与方法类知识,还包括为学习使用这些知识进而形成能力素养“保驾护航”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类知识。作为落实学习任务群的学习任务,也需要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指向,以语言运用为贯穿始终的基础和核心,同时兼顾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成为整合这些组成部分以及基础类知识、过程与方法类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类知识的“吸纳体”,“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综合效应”。每个学习任务下需要哪些知识,也应梳理清楚,了然于心。知识不一定要成系统,但要保证必要知识的健全,应兼顾核心素养、语文能力培养下所需的不同内容、不同类型的知识。

总之,要紧密围绕核心素养这一目标指向,通过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及内容提示,创设具体的学习任务,根据学习任务来架构必要的、有针对性的语文知识,才能保证知识的健全与整合。

(二)保证语文知识整合的有序性

核心素养与学习任务群都强调知识的整合,但整合不是杂乱无章地将知识“堆砌”在一起。“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这里的“系列”便暗含着对语文知识有序性的要求。语文知识的整合与语文知识的有序之间并不矛盾。整合是螺旋式发展的整合,这就决定了整合不是无序的,而是蕴含着有序。语文知识不必像母体学科知识一样成系统,但要有体系,杂乱无章的知识是不符合认知规律,不利于学习的。

对学习任务群整合下语文知识有序性的把握,比以往教材编排模式下有序性的把握难度更大,因为单课或单元编排下的语文知识往往呈散状的线性分布,而学习任务群下的语文知识由于多项共同呈现于一个学习任务下,因此是呈块状分布的。这就需要精心设计,使块状汇集的知识也能呈现出有序的分布状态。其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第一,会存在知识的共用与叠加。学习任务之间存在语文知识的共用与叠加属于正常现象,但每个学习任务都需要有它主要学习的语文知识,要有所侧重,不能“平均用力”,重点不突出。第二,会存在知识的复现。不同的学习任务下所需的知识会重复出现和使用,但需要有递进性,呈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同一语文知识在先后出现的学习任务中要有深浅厚薄的差异,呈现出合理的层级梯度。

学习任务群应具有“结构化”的特征,“结构化”意在强调语文学习任务之间相互呼应、螺旋上升,各项学习任务形成任务连续体。在学习任务群这种组织与呈现方式下,学习任务群和学习任务的有序性实际上为语文知识的有序性提供了外在指引。因此,学习任务群的设置和学习任务的创设至关重要,需要设置体现良好序列的学习任务群,有效发挥指引作用,并创设紧密咬合学习任务群的学习任务,这样,完成学习任务所需的语文知识也就能够呈现出良好的序列性。2022 版课标所设置的三个层次的学习任务群,从基础型到发展型再到拓展型,形成了逐步进阶的连续统,“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体现出良好的序列性。六个学习任务群合理地分布在三个层次的学习任务群中,也体现出良好的能力与素养进阶。“学习任务群的安排注重整体规划,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并且,2022 版课标又将六个学习任务群分布进各个学段,对六个学习任务群在每个学段的学习内容分别做了规定,各学段学习内容相互衔接,层次鲜明。

学习任务群是很大的概念,其中容纳着诸多学习任务。2022 版课标虽已明确了学习任务群,但学习任务却是有待开发的。教材在编写时,需要依据课标所设置的学习任务群,创设体现良好序列性的学习任务,让指导完成学习任务的语文知识也能够有序地“落地”。学习任务的创设还需要考虑小学和初中阶段之间的接续与连贯,保证语文知识在小初之间形成合理的序列。

(三)根据知识自身性质和学习者认知特征区分显性和隐性编排

教材对知识可有显性和隐性两种不同编排方式。显性编排是指将知识直接呈现出来;隐性编排是指不直接呈现知识,既不使用术语,也不进行概念、定义、分类等的介绍,而是将知识隐含在练习等实践中。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将语文知识整合在一起,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本身就是融知识于学习情境、实践活动中,但依然需要根据知识自身性质和学习者认知特征区分编排呈现的方式,处理好显性和隐性编排。小学阶段是语言文字积累的重要阶段,文字、拼音、词汇等材料性知识需做显性编排,以为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积累必要素材;听说读写的方法、步骤、策略等知识,也需要在恰当时机显性点拨,以提供必要指导,为知识向能力转化提供途径;而上升到理论层面的语法、修辞、语音、文字、词汇、文章、文体等知识,则需要隐性编排,将知识隐含于练习等中,通过完成某项任务的实践过程,让学生感悟、体会或梳理、运用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语感,以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暂不适合学习理论层面知识的特征。到了初中阶段,随着学习者认知水平的提高,除材料性知识的显性呈现外,可相机对理论层面的语文知识做显性编排,为能力培养和素养提升提供必要指导。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语文知识的显性和隐性编排上,已做了较好的区分。文字、拼音、词汇等材料性知识做了显性编排;听说读写技能专项知识寓于活动任务中,相机点拨,实质上也属于显性编排;而对于上升到理论层面的语法、修辞等知识,则融入练习、“语文园地”等中,属于典型的隐性编排。初中语文教材也对语文知识做了合理的显性编排。这种显性、隐性的编排呈现方式较好地体现了对语文知识自身性质和学习者认知特征的遵循,值得在学习任务中继续采用。

自人教数字微服务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