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新课标背景下的三阶段教学,应有的6个转变

2024/9/18 11:10:39  阅读:3 发布者:

2022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一线教师就积极探索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新样态。笔者用了一年半时间,完成统编教科书二到六年级几乎每一课的细致备课和设计后,发现了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有的6个方法的升级与转变。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经典的老办法,如“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能教好语文”等,是几代小语人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在延续继承与发展中,还应从落实核心素养总目标角度,予以升级。特别是新课标提出以学习任务群对语文课程进行重组和呈现,这也在提醒一线教师——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随之变化。以下分享第一、二、三学段中6个较为典型的转变。

1

针对第一学段“识字写字”与“朗读”的转变

转变1:识字写字

以往的教学注重获得知识,在意学好每一个字。因此,常将会认的字当作会写的字教,无论哪一个字,一律做到“会读、会写、会用”。新课标下的语文学习,力求增加阅读量,这是提升素养的路径。识字写字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为阅读升级服务。会识的字不应升级为会写的字,而会写的字的教学,则主张“少讲多写”,确保更多时间进行书写实践。

之前,也许是教师过于强调对字词的扎实掌握,因此凡遇到生字必讲,导致低段语文课堂几乎成了识字写字的专属课堂。常将优质故事放置一边,不顾及本课教学的核心意图。其实,统编教科书在编撰低段课程时,明确划分了“识字”单元和“阅读”单元。不同单元的教学侧重点不同。同时,每课中“会认”的字,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在阅读时,能够认读,不影响阅读即可。未来这些会认的字,也将成为会写的字。因此,对于会认的字,可以随文认读,实现阅读提速。

对于“会写”的字,以往教学中总是让学生先说说“我是怎么认的”“我用什么方法记住它”“它还有几个好朋友”等。教师则总不忘记提醒“这一笔画长,那一笔画短”,长时间讲解之后,谨慎地让学生“写一个”。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新课标注重充分展开学习活动,在实践中获得学习成果。会写的字,就让学生随课文学写,及时在课本中“描红一个,书写两个”,确保会写。课堂中写不完的,课后布置练习,保障个个会写,或者在第2课时、第3课时中进行缺学补教。

识字写字教学不是“点缀”,也不是“展示”,而应在新课标背景下实现全面、到位、规范地落实。

转变2:朗读

低段教学,朗读并不是唯一的方式。但我们在观摩的低段语文课中,一律是书声琅琅。而对于低段课堂的评价,也奉行“凡开口朗读,就是好课”的简单经验。新课标时代下的教学,应注重课程标准的要求,第一学段也应“开始学习默读”。默读伴随的是思维能力的提升,也是向第二、三学段发展的必经之路。

例如统编二上的《纸船和风筝》,课后题直接注明“默读课文,试着不出声”的要求。不出声读,学生才能读得专注。同时,不出声读,改变的是之前的阅读习惯,有利于未来阅读时加快速度,提升理解力。因此,默读,的确是一种要“尝试学习”才能提升的能力。

同时,《纸船和风筝》这一课第一次去除了拼音,携带有12个会认的生字和8个会写的生字。学生在默读时,能读的,就直接读下来;一时不能认出的,可以按照课后第二题的提示,“猜出”也行。这就是为了确保阅读的连贯性。实在不能读的,可以在默读后提出来,老师再进行辅助,实现全部“会认”。会写的生字则可以设计成随文写。例如“折一只纸船”的“折”,送“祝福”的“祝”,在教学时就可以完成书写。无法与课文学习相融合的设计,可以在之后的教学中统一补学、补写。

2

针对第二学段“段落结构”与“终端学习”的转变

转变3:段落结构

之前的中段教学,不少教师过于纠结于“一个词”的深挖,或是在一望便知的内容获得上重复教学。中年级的“段落结构”学习,是新课标背景下这一学段应有的核心任务。结构学习,不是一望便知的,也不是微观琐碎的。对一段话结构的理解与把握,能更好地实现读写能力的提升。段落结构的学习,让阅读和写作两个版块的能力在段落这一桥梁上得到对接。

教师可以选取结构明晰、规整的段落,进行教学“四步走”:第一,这一段有几句;第二,每句话写什么;第三,句与句如何联系;第四,整段话表达什么意思。这“四步走”作为中段教学的常态,可以让学生对“一段话是如何写成的”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例如在统编三上《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选取“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这一段,让学生发现这一段总共有四句话,每句话都是围绕第一句来写,写出西沙群岛鸟多的特点。段落首句就是关键句,凸显特征。其余句分别写茂密的树林,各种栖息的海鸟,遍地的鸟蛋,厚厚的鸟粪,体现着关键句的意思。对段落结构的解析,让学生不仅看到“写了什么”,还能了解“是怎么写的”,并能欣赏“写得怎么样”。这样的学习有利于抵达课标对中段学习“阅读与鉴赏”的相关要求。

转变4:终端学习

中段教学务必把握分寸,不要在中年段一开始就学得艰难。教学中,需按照新课标的分层设计,把握中段教学应有的难易程度,不要让学生在“开端”就抵达“终端”。

例如统编四上第5单元中的目标提出“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此单元学习目标为“了解”,而不是“理解”“运用”“掌握”。在此单元学习中,最重要的是了解作者的方法,而不是急于说出“我有什么方法”。单元中的交流平台也提示了写清楚要顾及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六要素,提出了将看到、听到、想到的写出来。这些都是“写清楚”的基本方法,让学生了解即可。更不能让学生在单元习作中,一下子从写清楚升级到写具体、写细腻、写出情感。

中段学习是低段和高段的转接,也是迈向更高水平的桥梁。在之后的学习中,学生还可以在一个能力训练点上不断实践,继续运用、巩固、加深。但在中段学习时,不要试图一步到位。这些人为叠加的教学内容,拔高的教学难度,是缺乏对新课标解读的结果,也是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学需要升级的观念,要落实的转变。

3

针对第三学段“课内外融合”与“写法学习”的转变

转变5:课内外融合

传统教学特别注重掌握课内知识,在意对知识的记忆、背诵、储存。新课标背景下的学习,在意对知识的灵活掌握,让知识在面对问题时得以运用,形成能力,并不断在运用中提升,直至成为带得走的素养。这就要求在高段的学习中,尤其注重从课内向课外的拓展,注重学科之间的跨越和融合。课外延展与学科融合,反之又能对课堂学习中应掌握的知识点形成更为深刻的认知。

例如学习统编五年级下册的《自相矛盾》,不要止步于对文言文的翻译,对故事内容的了解。根据学习目标,要“加深理解”,就要鼓励学生搜集资料,了解韩非子当初讲这一故事的历史背景,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自相矛盾”的真正含义。学习的外延扩展,将有效减少误差,学生不至于急于指责故事中的人在“吹牛”。要知道原先听这个故事的,是一国之君。

再如统编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中的《泊船瓜洲》教学,也需要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大致历史事件,确保不会误读“春风又绿江南岸”,不会轻易说出“这句话表现了王安石喜悦的心情”。要知道这是他二次进京主持变法,在瓜州渡口时,带着满心的惆怅和对前途的迷茫,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责任感。面对眼前一年又一年的春景,心情是极为复杂的。喜悦存在,但不能代表全部。

高段的阅读学习,不应该停留在文字表面意思的获取,不应与中段的教学方法类似,而应更加注重学生,让学生主动学,善于学。包括为了学好,主动查找、收集、运用资料;为了研讨,和同伴争论、探讨、展开项目式研究等。这些都是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在日常教学中的落实,也是新课标核心素养下,应有的教学进阶。

转变6:写法学习

高段教学还应关注写作方法,对文中经典的写法主动迁移和运用。这样的转变符合新课标中三大任务群的基本表述框架。新课标中发展型任务群为:“实用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阅读与表达”。三个任务群都注重“阅读”和“表达”的关系建设,都通过“前读后写”的固定格式对一线教学予以提醒。高段教学是小学的“终端”教学,教师不应只注重阅读收益,也不能孤立单元写作教学,让读写分离。这一阶段应视为落实新课标,升级核心素养的小学最后一站,因此要更为努力促进读写融合。

例如统编五上的《慈母情深》中,作家使用了反复手法。学生在阅读时有收获,在写作时可迁移。再比如说统编六下的《桥》一文中,作家多用短句,展示环境的紧迫感,具有表现张力,可以鼓励学生在单元习作中有意识模仿。还比如说统编五上的散文《月迹》中,奶奶的话就是线索。只要一出现奶奶的话,月迹就变,孩子们就能在奶奶所指引的地方找到月迹。如何在散文中安置写作线索,可以让高段学生在自己创作时刻意模仿。对写作方法的获取,应成为高段语文课堂的重要教学版块。

新课标颁布后,语文课堂教学随着不同学段、不同学情、不同的学习目标,应主动实现转变与升级。这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在确保继承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让课堂教学更加适应于这个时代,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

自语文榕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