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课堂教学不够“灵动”,还能上好课吗?

2024/9/18 11:06:31  阅读:0 发布者:

很多青年教师在听了示范课之后,感觉到沮丧。备课时,青年教师不约而同地向我发出这样的疑问:如果,我确定因为性格等原因,自己的课堂教学不够灵动,例如学生的问题“接不住”,需要评价的时候不知道该说什么,课堂有突发情况时也不知道如何处理……那么,我还有机会发展么?我还能上出一节好课呢?

性格是造成教学失效的原因么?也许是一种影响元素,但绝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联。同时,教学并非只有“随机应变”的灵动,也不可能是“幽默”这一种风格。真相是——较大一个群体,是做不到灵活应变,幽默风趣的。所以上文这一问题,如果思考有结果,针对大部分青年教师而言,是极为有益的。

实际上,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以我自己为例,反思的结果如下:首先,课堂上的灵动的表象,并不是天生造就,而是经历三十年执教,在无数次打磨后形成。其间,也经历了反复、颠覆、纠缠……最终选择的风格是不同执教生命的状态反应,并非刻意而为。其次,课堂教学如果是一门技术,或者最终能上升为一门艺术,那么必定有其练习、发展、提升、延展的路径。而这样的路径中携带的,将是最为普适的范式,也是这一行当中最为基础的逻辑。只不过,我们需要在表象之下继续探索,找到规律而已。

因此,如何给广大青年教师提供最有效的课堂备课、设计、执教的辅导,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教学中找到方向,获得尊严,增加职业认同感,乃至获得人生的幸福感,也随之成为一门学问。我用了近两年的时间进行教研直播服务,此间完成了小学2-6年级上下册所有的课文篇目的配合和设计,涵盖阅读与作文两个版块。大量且全学段、全覆盖的实践也让我渐渐发现了深藏其中的基本原理。即:如果青年教师经过判断,确证个人灵动性、应变性不足的话,破解的路径就是“花更多的精力在课前做好准备”。相对而言,最糟糕的应对方案是——既不充分准备,又抱怨与推责给性格。“干瞪眼”与“瞎忙活”是可以通过预设得以转变的。

给青年教师的建议是:请将更多的精力花在事先的准备上。具体而言,应该准备的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准备1

 优先确保理解目标

教学无效,大多是不知道“要教什么”“要教到什么程度”。不少教师备课时是不看目标的。其更为关心的是:这节课有参考资料么?有课件下载么?课文是旧的还是新的,我熟悉吗?如果是熟悉的旧课文,就按照旧的方法上;如果是不熟悉的新课文,就按照教辅资料教。教到哪里算哪里,总之不讲错就行。因此,许多课堂上的教学内容,都是一再重复的“老一套”。例如凡是有比喻句就分析,凡是有排比句就高声朗读……

殊不知,没有理解目标的教学,连“错”的资格都没有,因为教学是无效的。例如统编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的习作,看起来是写一篇说明文,很容易理解为用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常用的说明方法说明一个事物。因此,写得可以很古老,因为这样的说明文,“打小就熟悉”。

理解目标才能找到教学的方向。此课的目标表述为“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可见,“说明事物”这一目的达成,必须经历作者的事先搜集资料。同时,说明方法并不是全用,而是选用,选用之后还要调试,直至合适。最后达到“说清楚”的效果。

而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清楚含义丰富,包括:对象是什么样子;具备什么功能;如何操作使用;历史发展与后续延展会怎样?这些都是目标中暗含的学习指标,没有对目标的了解,最典型的失误就表现为让学生当堂直接写,追求一篇陈旧的、贴标签式的说明文的出现。于是,课堂上出现五年级学生还在写老式电视机、电冰箱、文具盒、玩具……这样的写作,丧失了最重要的意义。“借助资料”既是学习路径,也是新课标下写作教学的特征,更是写作学习中具有研究色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能力考验。这是本次练习的意义。

对目标理解的缺损,必然导致教师在课堂上碌碌无为,因为不需要作为。导致课堂学习气氛沉闷,学习成果缺乏应有的价值。而往往此时,对教学效果的反思会归结为“性格原因”“学情不佳”等,真正的问题并未得以发现。因此,优先对目标的充分理解,是解决问题的第一要义。

准备2

 针对目标设计评价

这是部分教师在课堂当下“不知道要做什么”的关键原因。

即便是成熟型教师,或者说能够做到随机应变的人,也要花大量时间去设定针对目标的评价标准。问题在于越是茫然迷糊的教师,越欠缺对评价标准的考虑,误以为评价就是“听听学生说什么,做些反应”。无效的评价自然造成教学效果的缺损。

关于评价,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解决方案:

第一:评价内容。即到底要“评价什么”。对评价内容的思考,原则就是和目标保持高度一致。继续以上文的习作为例。目标决定了评价的内容是:能否搜集资料;资料是否经过筛选后实现有效运用;是否使用适当的说明方法;是否将对象说明清楚。理解目标后,针对目标设计评价内容,就知道课堂上“该干什么”。

第二:评价等级。即设计不同层级的评价结果。做到何种程度算是合格,何种算是良好,何种算是优秀。以上文习作为例,其中的使用说明方法,可以设计为仅使用一种且说明清楚为“合格”;使用两种且说明清楚为“良好”;使用三个或者以上,能将对象表述清楚则为“优秀”。依照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予以区分,让评价的结果更有指导性。

第三:评价操作。即如何实施评价。具体包括:在什么时候用?以什么形式进行等。例如学生写出一段说明文时,是否立即针对这一段话评价?是让作者本人反思还是由同伴互相评价?是否提供可供勾选的表单?结合目标,对评价的运行方案、操作流程,要事先构思。这将影响评价本身能否发挥作用。

倘若教师能在走进课堂之前,花更多时间在“如何鉴定学习结果”这件事上,那么教学就不会显得自由散漫,学生的学习也能更为准确地靶定方向。教学效果才能得以保障。作为教师本人,也不至于“不懂该说些什么”“不知该做什么”。

准备3

 更充分地解读教科书

这是意想不到的缺损。教学效果不佳时,教师会认为自己不善于设计,能力不足,所以舍近求远地求助于教辅资料、他人的课件,忽略了教科书中的细致而详实的流程指导,这是舍本逐末的。

依然以上文单元习作为例。教科书中清清楚楚告诉教师:“写之前,细致观察要写的事物,并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这个事物,想清楚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研读教科书,每一位教师都知道该做什么,教师清楚,学生也清楚。

再读教科书,发现对写作的内容也予以规约,研读后可以精准设计评价标准。例如: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可以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学生完成初稿后,该做什么,教科书表述为“写好后,与同学交流分享。如果别人对你介绍的事物产生了兴趣,获得了相关知识,你就完成了一次成功的习作。”所以,评价可以针对“是否有新鲜感”“是否让同伴获得相关知识”进行,让评价促进全体学生认知成长。

充分解读教科书,教师能获得教学流程,能明确教学内容,还能知道自己在写作前、中、后,到底该做些什么。教科书予以了明确的指导,何必另辟蹊径呢?如果你确认自己是因为性格所致而不够灵动,则更应该研读教科书,落实其中的学习步骤和指导意见。只有这样做,“不够灵动”的你,才能对每一步“要做什么”,下一步“该怎么办”做到心里有数。心中明白,操作也就不慌乱,才有可能变得相对灵动了。

真正的秘密在结尾说破:做到这三点时,教师会发现——看似灵动的教师,其实就是因为在这三点做得更投入,更彻底而已。因为这三件事,就是设计与执教的底层逻辑,是意义非凡的。不管教师本人属于何种气质,何种教学风格,都要努力去做这三件事。做了这三件事,学生才能够在你的课堂中有所得,有所进,有所发展。个人的性格,不能成为影响学生进步的障碍。

自语文榕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