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学设计分解(二)

2024/9/18 9:31:11  阅读:0 发布者:

教学设计操作要领(五)

目标叙写

目标叙写的三个基本步骤:找动词——定标准——给条件。

第一步,找动词。这一步,就是尽量找一个外显的行为动词,用以表达学生的预期学习成果。平时易见的“理解,体会、掌握”等笼统的词语,是不可取的。

第二步,定标准。说明学习结果的标准或程度。如“全班学生都能准确读、写分

”就非常的精准。

第三步,给条件。在什么条件之下达成呢?如“给定量角器,全班学生都能准确测量并读出角的度数(误差两度以类)。“给定量角器”就是条件。

教学设计操作要领(六)

目标叙写误区

1.目标没有依据。目标是来源于课标、教材与学情的分析,缺少三分析,目标就会变得随意,缺少指导意义。

2.主体错误。如“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条目标是“培养学生…”,其主体是老师,不能体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3.目标笼统,不具体。如一年级数学课《认知规律》中的一条目标是“能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显然,目标中对于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都是含糊的。下面的叙写就比较清楚:

给定小红花等至少三类实物,分组讨论,学生能够准确向同伴说出排序的特点和次数要求。

4.目标太多。一目标多无法达成,不能很好的指导教学。节课大多能完成三个左右的学习目标,二条低阶目标,一条高阶目标。

5.条件不具体。条件是指怎么学,但易被忽视。如上面“给定小红花等至少三类实物,分组讨论”就是清晰的条件。

教学设计操作要领(七)

评估任务

评估任务是对应该学习目标的。如“给出底面周长和高度,学生算出圆柱体的体积”目标所对应的评估任务:下图中的圆柱体的底面周长是31.4厘米,高是15厘米,算出这个圆柱的体积,解题步骤清晰。

教学设计操作要领(八)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是整个教学设计的主体,是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环节。其专业标准是:紧扣评估任务,遵循学习的心理发生过程,活动环节完整、流程清晰、顺序合理、时间安排得当、重点突出。(张爱军)

《分数与除法有关系》

一、课标摘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对本节课的要求是: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整数除法与分数的关系。

二、课标分解

1.学生学什么

学生学习整数除法与分数的关系。首先是整数除法,整数除法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之上的,借助8个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8,类比1个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1个,得出分数。使学生明白分数这时表示具体的量。进一步研究把3个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几个饼。再到平均分个5个人、8个人、100个人。充分理解3个或3的。进而建立起整数除法与分数之间的关系。最终能灵活用分数表示结果。

2.学到什么程度

“理解”指出了学习的程度,即学习的结果。怎么样才算是理解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举例说明整数除法与分数之间的关系。如将5个饼平均分个4个人,每个分得个等。

3.怎么学

“结合具体情境”,是对怎么学的规定性建议,强调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本节课的知识类型创设必要的生活化具体情境,在情境中完成对整数除法与分数的关系的理解。具体一到本节课,借助分饼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等活动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分析、归纳的过程中,一步步抽象出整数除法与分数的关系。

-064-

《分数与除法有关系》

人教版教材先给出了把1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的例题,使学生感受到除法的商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在此基础上,呈现了第二个例题,把3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教材提示了两种分法:一个一个地分(31/4个是3/4个)、三个摞在一起分(3个的1/43/4个),进而引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为了达成课标要求中的理解整数除法与分数之间的关系,遵循学生学习数学新知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教材从易到难,安排了二个例题来分饼,为了让学生更充分的理解,借鉴北师大版本,教学中增加了把5个饼分给4个人的内容。

《分数与除法有关系》

分情分析

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和同分母分数的的大小,并且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但是学生从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到五年级再次认识分数的意义,所见到的分数基本上是分子比分母小的真分数。在许多学生心目中:分数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部分只能小于或等于整体,是不可能超过整体的。所以学生对假分数的含义是很难理解的,这就需要通过多种情境活动中把分数意义进行进一步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充分把握分数的本质特征。

在课前挑战中,发现了大部分孩子在完成“把一张饼平均分给四个人,每人分到多少张时,习惯用14=0.25(),少数人能用表示。可见学生在寻找整数除法与分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上是有困难的。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多个具体的关系式中,抽象出两者的关系,并用字母表示。

自教学评研究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