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要求我们“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情境教育创始人李吉林老师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敏锐地意识到幼小课程相脱节的问题,并创造性地开发了幼小衔接过渡性课程,使一年级的学习内容、学习形式有利于新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幼小衔接”,衔接的是人,是儿童,他们都是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体。可见,衔接“不是无生命的一种对接、连接,也不是一种机械性的关联,而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生命意义上的、生机意义上的联系,甚或可谓一种连续性的生长”。因此,我们应当把“幼小衔接”置于儿童生命成长的长河中,将幼儿到小学生看作是人生发展过程中基本角色的转变,是人的发展的自然延伸,将衔接过程看作是一个基于原有经验、超越原有经验的过程。正如庄子所言“顺势而为,随缘而动”。
01
在游戏情境中进行思维衔接
研究表明,3~6 岁儿童计数能力的发展具有顺序性:口头计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从数序任何一点数起—按数取物—按群计数。这一顺序反映了学生从逐一计数过渡到按群计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若没有充分进行科学的衔接,就会影响学生后续加、减运算能力的形成,从而削弱学生在起始阶段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因此,在学生认识 1~10 各数后,笔者设计了如下的画数游戏。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图形画一画,表示出“1”这个数吗?
学生画出 1 个圆、1 个三角形、1 个五角星等。
师:继续画,表示出“4”这个数。
所有的学生都是一个一个地画出了4个一样的图形。
师:想一想,除了一个一个地画,还可以怎样画呢?
生1:还可以两个两个地画。
生2:还可以先画 3 个圆,再接着画 1个圆。
师:那“5”这个数可以怎样画呢?自己试一试。
生1:可以一个一个地画,也可以先两个两个地画,画两次后再补画一个。
生2:也可以先画 3 个○,接着再画 2个○。
师:有不一样的想法了,非常棒!接下来再试一试——“6”“7”“8”这几个数可以怎样画?画好后,和同学交流。
学生完成后,笔者根据学生作业情况,选择“8”的画法进行展示和交流。
①一个一个地画,画8个五角星。
②两个两个地画,画8个圆。
③四个四个地画,画8个三角形。
④第一排画 5个圆,第二排画 3个圆,一共画了8个圆。
师:比较上面这几种画法,你觉得哪种画法更容易看出是8个?
生1:我觉得是③号,因为四个四个地数,数2个4就是8。
生2:我认为是④号,因为我想 5 个手指头再加上3个手指头是8个。
师:画法虽然有很多种,但有的画法能让人更容易地看出数量是多少。接下来请小朋友来挑战一下——画出“9”和“10”,而且能让人一眼看出你画的是哪个数。比比谁的本领大!
学生完成后,组织展示和交流。
①四个四个地画,画 2 个 4 就是 8,再添上1个就是9个。
②五个五个地画,画2个5就是10。
③五个五个地画,画2个5就是10,再去掉1个就是9个。
能够按数画相应数量的图形是学生的原有经验。想出不一样的画法,并通过对不同画法的比较选出更优的画法,则是对原有经验的超越,也渗透了按群计数的方法。在后续学习中,当学生面对诸如“9加几”这样的计算问题时,他们就能通过画图表示,想到给9补上1变成10,将原式转化为“10加几”来计算。
当然,除了画数游戏,还可以在起始阶段设计更多形式的游戏。即如“听数翻书”的游戏:听一个数,比谁翻到相应页数的速度快。翻书的过程,有些学生是一页一页地翻,有的学生是几页几页地翻,还有的学生是先看一本书有多少页,然后估计指定的页数大约在什么位置,由此翻到估计的页数,然后再进行适当调整。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学生能够逐步丰富对数的认识。
02
在跨学科情境中进行学科衔接
幼儿园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且幼儿教育不分学科,主要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五大学习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的发展目标制订园本课程。在幼儿园儿童的心中,并没有清晰的学科划分。而小学阶段,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任课教师,学科之间显得泾渭分明。而在当下强调核心素养发展的背景下,从全面育人的视角关照“幼小衔接”,我们更应打破单一学科、单一领域的框架,让学生在长期的学科融通实践中,拥有更加广阔的思维。在认数单元,笔者设计了如下的综合化主题实践活动。
1. 画一画: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上网搜索有关数的起源和发展史料,制作一张手抄报。
2. 演一演:在奇妙的数字王国,分角色扮演数字宝宝,发挥想象,和伙伴们一起创编一场数字宝宝的数学冒险之旅。
3. 唱一唱:在音乐课上邂逅数字宝宝,欣赏一段用数字简谱谱写的动听歌曲,并尝试自己进行创作。
4.读一读:读一读含有1~9的古诗句,说一说这些古诗句中数的意思。
上述活动过程,学生在搜集数学史料的过程中能丰富对数的认知,在“演一演”的过程中能引发积极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在“唱一唱”的过程中能多感官感受数的顺序性,在读一读的过程中能加深对生活中数意义的体会。通过给学生设置更多综合化、趣味化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幼儿园学习方式逐步过渡到小学的学习方式,有利于他们在后续学习过程中对数学知识形成更加丰富的认识,也为后续数学知识的符号化、抽象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心理养分。
03
在生活情境中进行时空衔接
小学的教室布置和幼儿园有着较大的差异,上课的时长也由原来的 25~30 分钟变成了40分钟,大量符号化内容的涌入让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基于这个问题,笔者注意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让学习时空进行有效衔接。
1.寻找教室里的数。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 1~10 各数,你能从我们教室里找到这些数吗?
生1:我身上有2只眼睛,2只手。
生2:我坐在从前后往数的第2个。
师:他们所说的“2”的意思一样吗?
生:两只眼睛的 2表示多少,第 2个人
表示这个位置,意思不一样。
师:你们还能找到像这样意思不同但数却是一样的两句话吗?
……
2.寻找藏在校园里的数。
师: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逛校园,找一找藏在校园里的数。谁找到了“1”?
生:一个校门,一个雕塑……
师:你能找到其他的数吗?
学生兴致勃勃地找寻着。
师:带上数学的眼睛,我们找到了藏在校园里的数。刚才你们找到了4个篮球架,1个操场,哪种物体的数量多?和 5幢教学楼相比,结果可以怎样说?哪些物体的数量比5更多?
师:如果用上这些数,你会怎样向你的爸爸妈妈介绍我们的校园呢?
3.寻找藏在校园外的数。
师:在校园外,你还在哪里看见过数的身影?
学生分别说出超市里、乘坐电梯时、过马路等红绿灯时……看到的数。
师:看来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那这些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如果这些地方没有用上数,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生:如果超市里没有数,所有的商品就不知道要卖多少钱了;如果电梯上没有数,我们可能到不了自己家;过马路没有数,就不知道绿灯通行的时间有多长,也就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借助学生熟悉的教室、校园和校外环境,让他们进一步体会到:一个数既有基数意义也有序数意义。同时,引导学生把用数描述生活中的场景与不用数描述生活中的场景进行比较,让他们体会到数的产生让生活中的沟通交流变得更加方便,感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总之,科学地进行幼小衔接是一个长程化的实践过程。在小学生入学初期,应当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着眼数学学科思维、认知方式,以及学习环境、学习心理等方面的衔接,让学生亲近数学、喜爱数学,逐步提升对数学的感知力,埋下数学思维的种子,为后续的数学学习积淀不断向上生长的力量。
转自南京东方数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