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三历史单元教学 | 历史教学问题

2024/9/13 11:17:28  阅读:3 发布者:

我们在实践中依据深度学习的理念,以单元为单位推进历史总复习,有效破解了高三教学的一些难题,取得了较明显的阶段效果。下文以1840-1919年近代中国人探索复兴之路”单元教学为例,呈现我们的实践与初步的思考,与同行们探讨。

历史总复习的规划思路

(一)借鉴“深度学习”和“单元教学”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

历史学科深度学习,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中的学习主题,运用历史思维和历史学习方式,把握历史学科本质、逻辑、思想和方法,形成具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过程。此学习理念符合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和历史学科的特点,不仅适用于新课教学,也适用于总复习。

“单元”指能够整体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学习单位。学习单元以主题为引领,强调内容组织结构化和内容呈现情境化,通过系列化的挑战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整体发展。

单元设计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路径,在新课教学阶段是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途径。在总复习阶段也应继续发挥单元学习主题引领、单元整体设计的优势,辅以持续性学习评价,提增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二)以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为主干,以学业质量水平3-4为参照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必备知识是考查的内容之一,而历史科考试的知识体系将分散在必修课和选择性必修课中相互衔接的内容组成有机的结构体系。这种知识体系的特点是我们重新规划复习单元的重要依据。

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必修课采用通史方式,旨在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发展大势;选择性必修课采用专题史方式,旨在让学生从多角度进一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而选修模块则通过了解史学的基本理念、知识与技能,以及实际的探究活动,增强学生深入学习历史的能力与素养。

因此,为了应对以能力和素养为重点考查内容的等级性考试,三类课程在总复习时需整体考虑,合理分配比重。

较为有效的做法是依据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基于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教材单元,以《中外历史纲要》的内容框架为主体,按阶段特征和知识容量划分单元,将3本选择性必修的相关内容有机地融入其中,不能融入的部分稍做整合构成单独的复习单元,并将史学的基本理念、重要知识与技能有计划地分配到各单元中。

这种复习策略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一方面,一线教师经过一轮教学,对于统编教材的立意、关键内容已较为熟悉。另一方面,选考历史的学生经过高一高二两年的学习,具备了较丰富的历史知识,学科核心素养达到学业质量水平2甚至更高水平,并具有较强的学习意愿。因此为实施深度学习进一步转变教学方式提供了极好的契机。

高三单元教学与高一高二新授课的区别,就在于仍以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为主干,但是在设计和实施以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时,单元和课时学习目标的要求高于新授课,即以学业质量水平3-4为参照,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学习目标、活动设计,并据此进行评价。

历史单元复习的整体规划

“深度学习”主张教师站在学科体系之上,选择本学科最为核心的知识内容,削枝强干进行结构化处理。因此,单元复习的规划尤为重要,侧重在结构化设计和概括性描述,以体现教学实施的相关性。

单元规划大致按以下步骤展开:

(一)凝炼引领性单元学习主题

1.单元内容分析是凝炼引领性学习主题的基础

1840-1919年近代中国人探索复兴之路”单元主要内容,由《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和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构成。其时间界限是1840-1919年,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如表1所示:

内容结构图反映的是单元主题引领下的关键内容的重组,突出重点,明晰关系,并不追求也无必要将所有知识点均列入。本单元与1919-1949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一同构成中国近代史的大单元,内容结构如图1所示。

2.从课程和教材的立意凝炼引领性学习主题

单元学习主题往往体现一定的价值导向,具有引领性。从课程目标看,纪录片《统编教材》第一集《国家事权》中指出“历史引导学生知史明理、知史鉴今,重在培养唯物史观,能帮助青少年形成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培养家国情怀,开阔国际视野。”这给单元主题的凝练指明了方向。

从课程内容看,中国近代史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内忧外患和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以及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新中国的历程。

按照唯物史观考察近代中国历史,“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贯穿近代中国历史的真正的主线。”近代以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

基于以上分析,凝练出的单元学习主题是1840-1919年年中国人探索复兴之路”。列强在不同阶段对近代中国的侵略及其影响,以时代背景的形式呈现,以阐明“挽救危亡”。这一单元学习主题适用于必修课的新课教学,也适用于高三总复习,只是需要将选择性必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内容整合进来,其可依托的学习内容更为丰富。

(二)确定核心素养导向的单元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导向的单元学习目标要求综合思考学生的认知特征、学科核心素养与学业质量水平。遵循前文所述规划思路,总复习阶段的学习目标,一方面应覆盖整个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知识目标应包括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内容,如表2所示。

另一方面,学科核心素养应全覆盖并与学业质量水平3-4的要求接轨。结合具体依托的内容,制定出的单元学习目标如表3所示。

(三)整体设计本单元的挑战性学习任务

深度学习的内容是有挑战性的、人类已有认识成果。当前历史科命题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注重对历史经验进行深刻总结,对历史规律进行深刻揭示。这些是历史课学习任务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围绕本单元学习主题进行课时整体规划,一是突出本单元历史发展的重大阶段及不同时期不同阶级的努力,因此宜重拟课时名称;二是在一课时中,设置2-3个挑战性学习任务较为合适。如表4所示:

依据等级性考试的要求,高三教学需要采用新材料创设情境,或从新的视角审视主干内容。将挑战性学习任务从新授课的素养水平1-2升级到水平3-4,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种主要做法。

第一种是深入研读反映时代特征的典型史料或著作,结合时代特点,评析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例如任务2

第二种是将类似或相近的内容进行比较。例如两次鸦片战争、《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钦定宪法大纲》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等。

第三种是将必修与选择性必修相结合,突出综合性和多角度,例如探究两次鸦片战争的深远影响时,加入关税制度、城市近代化、西医的传播等内容。

第四种是选择恰当内容,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视野下进行审视,例如任务5和任务9

第五种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或评析某一历史现象,例如任务10

第六种是历史与现实建立联系,进行思辨得出正确认识,例如任务11

(四)设计持续性的单元评价

深度学习要求通过多种方式持续地获得关于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依据信息对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在高三教学中更应遵循,单元复习的评价方式与目的,如表5所示:

基于以上单元教学的设想,组织教师团队编制出相应单元测试题,用于单元教学前测和课时作业,在单元复习后测可以针对学情采用自命题,或改用经典髙考试题、模拟题等方式。本单元如何开展随堂的可持续的学习评价,在下文结合课时案例加以说明。

挑战性学习任务的实施

与单元教学设计侧重整体性不同,课时教学设计侧重具体化呈现。下面以本单元第6课时《民国初年资产阶级的“实业救国”和新文化运动》一课的挑战性学习任务为例,简述其实施过程,概述其体现的深度学习的特征。

(一)任务名称:概述民国初年经济新气象的表现,尝试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第一步:教师以学案方式提供给学生一组包括数据表格、示意图、地图等形式的材料,具体包括《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分布图》《1913-1915年中国进口额示意图》《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面粉出口增长表》等,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整体阅读和归纳,找出史事之间的联系,并提升从各种类型的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以解决问题,体现了深度学习的特征,即学生通过对学习对象的加工从而把握历史学科本质。

第二步:学生运用因果联系法等历史思维方式,在一组进阶性问题的引导下落实具体学习任务:

问题1

表中的“民国3年”和“民国9年”分别是公历哪一年?

问题2

依据材料,概括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并说出判断依据。

问题3

结合所学,分角度归纳民国初年推动经济新气象的原因。

问题4

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说明民国初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三步,学生独立思考之后表达和交流学习成果。教师要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互动氛围,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补充。

教师小结时可以从以下几处着手,一是补充完善学生的答案;二是提炼出民国纪年法换算的方法;三是情感的升华,突出资产阶级在艰难环境中的抗争与努力,可补充中国化工之父范旭东的成就及其说的话:

“中国如其没有一班人,肯沉下心来:不趁热,不惮烦,不为当世功名富贵所惑,至心皈命为中国创造新的学术技艺,中国决产不出新的生命来。”

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进行分析是难点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纵向推演法”进行思考,大致思路如下:

共和国的建立、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一系列新法令和措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一定的障碍并提供了有利条件,这反映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促进作用;一般而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阶级力量壮大,进一步提出自己的政治诉求。

结合中国的国情,具体体现在,一方面推动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维护民主共和的政治斗争和新文化运动奠定经济和阶级基础;另一方面也推动无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阶级基础。这反映了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

(二)任务名称:探究儒学在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认识二者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意义,反思应如何理性看待中华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是中国古代史学习的重要内容,近代儒学的命运也反映出时代的变迁和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以及对中外文化认识的深入。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这也是一个与现实相关的问题。此活动思维力度较大,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认识近代中国两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一步:教师出示康有为与陈独秀所受教育和人生经历表格资料,学生即时归纳二人的异同。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二人都生活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时代,经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其次,二人都是从小读儒家学说,也曾参加过科举考试,但陈独秀多次留学日本,接触到包括社会主义在内的更多的西方学说。第三,二人都曾从教,在思想领域有所建树,但陈独秀还办过白话文报刊,甚至直接参加了反袁斗争等。

第二步:回顾所学维新运动的相关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问题1

儒学在维新运动中的命运如何?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为何采取这样的策略?

学生能答出康有为将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因为当时中国封建势力非常强大,国人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深刻,此举是为了减少变法阻力采取的对策。这与康有为受的教育和经历密切相关。这一组问题是引导学生将历史现象放到特定的时空框架内来认识,运用了“因果联系法”进行思考。

第三步:教师出示陈独秀评价康有为维新思想影响的材料,并补充康有为在民国初年的活动资料。

材料一 吾辈今日得稍有世界知识,其源泉乃康、梁二先生之赐,是二先生维新觉世之功。

——陈独秀《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1916年)

材料二 盖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理之自然,无足怪者。故曰:张、康复辟,其事虽极悖逆,亦门有其一贯之理由也。……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1917年)

问题2

这两则材料反映出陈独秀对康有为思想的态度有何变化?

以上两则材料均属于报刊类史料,均出自《新青年》,报刊资料具有对时事反映迅速、观点鲜明等特点。在此需要甄别作者的观点及意图。

材料一表明陈独秀肯定康有为在维新变法期间提倡的思想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自己也深受启发;材料二则反映出陈独秀明确反对康有为尊孔复古的思想。

在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是康有为的思想变了,还是时代变了?或者二者兼有?由此过渡到下一个问题。

问题3

陈独秀为何提出“全面否定儒家的传统道德”,分析其目的和原因。

此问题3与问题1类似,意在随堂考査学生能否将分析康有为做法的思路迁移到分析陈独秀的主张上。

19世纪末的形势不同,当时中华民国已建立,民主共和理念得到传播,但袁世凯、康有为等企图利用孔子及儒家思想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而“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扫清思想、道德上的障碍,必须全面否定孔教。

问题4

儒家旧思想如何束缚人的行为?与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有何背离?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儒学的主要内容“三纲五常”,认识其危害在于“压制人的自由、剥夺人的权利”,不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

此设问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从儒学的发展回归到新文化运动这一本单元复习的重要内容上;二是揭示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民主”“提倡新道德”“提倡新文学”等诸多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呈现结构化知识。

问题5

从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进程来看,二者有何异同?分析其影响因素。

问题5的思维层次更高,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历史现象背后相同的实质,即都是在中国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反对封建专制。但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采用了不同的斗争手段。

“分析影响因素”一问即是对前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理论的迁移运用,引导学生认识到它是由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决定的。

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资产阶级力量尚弱,宣传资产阶级思想还披着儒家的外衣。民国初年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先进中国人直接提出其诉求,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问题6

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你怎么看待新文化运动反对“旧伦理、旧政治、旧艺术、国粹和旧文学”?

这是一个开放的论题,可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作为课后作业,关键是学生要区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这两个概念,以及思想发展对于时代需求的回应等。此活动体现深度学习中“迁移与创造”的特征,即学生内化学习内容后的外化表现及创造性表达。

总之,面对高考内容改革的不断推进、使用统编高中历史教材进行总复习的现实难题,以深度学习的理论为指引,通过教师精心规划、以单元推进和实施历史总复习是一个站位较高且操作性强的解决途径。

自高中历史教研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