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借助学习支架的初中古诗文文学文化常识教学策略

2024/9/13 8:31:35  阅读:5 发布者:

语言文字常常附带着文化传承的意义。透过古诗文文本,我们既能了解古代天文、立法、礼俗、宗法等文化常识,也能受到汉字文化、传统思想的熏陶。关注阅读文本的价值,深入学习丰富的文学文化常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注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表达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理想的阅读教学需要达到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统一。然而,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文化常识不仅内容驳杂,而且随文渗透,呈点状静态分布,极易导致学生学习时大多仅停留在被动接受概念的层次,严重削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基于此,笔者提出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文学文化常识教学,应引导学生由对古诗文文学文化常识零散、肤浅和模糊的认知的学习,转向系统的、整体的和生活经验化的学习,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下面,笔者就从知识支架、程序支架和策略支架三个方面,来谈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文学文化常识教学中的学习支架搭建。

一、知识支架,夯实概念理解

语文知识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语文教学不能回避文学文化常识作为知识的特性。每一个新知识的产生对学生而言都是增加新经验的过程。面对完全陌生的新领域、新知识,尤其是在理解概念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搭建知识支架。古诗文文学文化常识的特殊性在于其产生的社会生活背景已经消失或离学生有一定距离,特别是有些文学文化常识在当下甚至已不存在,学生不了解这些文学文化常识会对理解文本产生障碍。针对这类文学文化常识,教师要重点夯实学生对其概念的理解,并以此作为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这类知识主要以批注、补白、注释等方式直接呈现。例如,八上《唐诗五首》在补白部分呈现了有关律诗的知识,并要求学生以其中一首为例具体说一说律诗的特点。搭建知识支架的优势在于能够帮助学生明晰知识要点,同时围绕知识支架以任务的形式理解运用文学文化常识解决问题,加深学习体验,进而形成相应的语文能力。

适用于搭建知识支架学习的文学文化常识,主要是概念性、背景式知识,如诗体特征、敬谦辞、人物介绍等。按知识不同的复杂程度,教师可以在搭建知识支架的过程中设计不同的任务。比如,有的文学文化常识仅在单个语篇中涉及,就可以搭建平行化延伸式知识支架;有的文学文化常识较为复杂,同一个知识在不同学段中反复出现,就可以搭建阶梯化螺旋式知识支架。

1.单一知识的平行化延伸式架构。

这种架构主要是通过支架明确知识要点。

比如,学习乐府诗,可先用知识卡片介绍乐府诗的由来,并从文本内容、艺术手法、语言风格三个方面概括《木兰诗》的特点,再呈现《江南可采莲》和《十五从军征》,由课内到课外,由特殊到一般,印证乐府诗的特点。

再如,学习谦辞敬辞,可先介绍讲究措辞、礼貌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以《陈太丘与友期行》为例,分别示范运用谦辞和敬辞的场合,然后再呈现特定的现实生活情境,由文本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2.复杂知识的阶梯化螺旋式架构。

以学习诗歌为例,诗歌体裁丰富,有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等,古体诗又可以分为古诗、乐府与歌行,近体诗又可分为律诗与绝句,而且每一种诗歌体式在字数、声韵、对仗、平仄等方面又各有特点,属于较为复杂的文学文化常识。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诗歌选文基本涵盖了所有诗歌体式,并且零散分布于各册教材。比如,七上《古代诗歌四首》包含四言古诗、七言绝句、五言律诗、小令四种类型;八下《唐诗三首》选取了《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三首古体诗;九下《诗词曲五首》包含古乐府、歌行、律诗、词、曲五种类型。由此不难发现,对诗歌体裁的学习贯穿初中三年。因此,搭建学习支架时,教师需要有意识地进行阶梯化螺旋式设计,帮助学生逐步丰富和完善诗歌体式知识的建构。具体而言,可以按“诗词曲的区分——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分——古乐府与歌行的区分——律诗与绝句的区分——韵脚平仄的补充”的知识支架搭建顺序,结合各阶段的诗歌,以具体任务引导学生形成具体认知,逐步细化知识,直至最后形成完整的知识支架结构。

请看下面知识支架学习任务设计示例:

学习《核舟记》时,小兰不知“虞山王毅叔远甫”如何断句,请你结合以下知识卡片完成任务:

我明白了“虞山王毅叔远甫”是指祖籍虞山、姓(   )、名(     )、字(   )的王叔远,“甫”通“父”,是对(   )的美称。

小兰对教材中古人的称谓很感兴趣,她又从教材注释中搜集了以下称谓,这些称谓组合方式相同的有(   

①柳柳州②谢太傅③孔子④李易安⑤欧阳文忠公⑥杜少陵⑦苏子瞻⑧管夷吾⑨韩昌黎⑩王右丞⑪谢康乐⑫辛稼轩

这一学习任务设计,依托《核舟记》引出古人称谓这一文化现象,搭建知识支架,解决课内问题,并结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人称谓对其组合方式进行具体实践,完成了对古人称谓知识的完整建构。

二、程序支架,助推理解生发

文学文化常识对理解文本意义重大,尤其是在理解写作背景、写作目的、所写内容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等方面。学生知晓并领会文本内在的精神价值,特别是文学文化常识中蕴含的精神价值,有利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进而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学生阅读《论语》就可以体悟到儒家思想的文化内涵。

有些文学文化常识彼此之间可以互相印证,比如汉字构造中就蕴含着古人的精神追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阅读文本的价值,有效进行内容开发与运用,搭建有效的程序支架,可以促进文学文化常识动态生成,助推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发。

程序支架的特点是关注学习过程,教师应在基于学情的基础上,在学生“最近发展区”搭建支架,促使学生自觉生成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助推学生进行内隐性学习。

适合搭建程序支架的文学文化常识,主要是具有一定内涵意义的知识,如文化精神等,往往指向对文学文化常识内涵的深入理解。根据不同的文学文化常识,可以设计不同的程序支架。

1.多重情境,滚动生成知识经验。

以学习“狼”在传统文化中的寓意为例,可先提供“狼”的金文写法,即“良”“犬”会意,从字形字源角度发掘“狼”的文化内涵,再结合课文《狼》归纳狼机敏狡猾的特点,并关注《狼》以“禽兽”结尾,展开对“狼”形象的辩论,丰富对“狼”的认知,或者是结合含有“狼”的成语或歇后语,从褒贬角度反观“狼”在传统文化中的寓意。

2.评点示范,触发生成文化体悟。

以领悟《木兰诗》女扮男装、保家卫国的文化内涵为例,可提供王富仁的《〈木兰诗〉赏析及其文化学阐释》和林芳、赵燕红的《论〈木兰诗〉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游牧文化的特征,并结合课文文本深刻领悟北方民歌的文化内涵。

3.材料助读,协同生成内容理解。

以掌握古人称谓为例,古人的称谓有字、号之分,适用于不同的场合,而且字、号的选择也大有讲究,往往由字、号就能窥见一个人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比如,《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以“醉翁”“太守”指称自己,在具体语句中这两个不同的称谓就包含了他不同的情感,要理解这两个不同称谓的含义,就需要联系写作背景以及《与韩忠献王》《古文评注》《朱子语类》等材料协同理解。

请看下面程序支架学习任务设计示例:

学习《愚公移山》后,小兰对“智”与“愚”的辩证关系以及列子的思想存在困惑,请你帮助小兰完成以下探究。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得而不喜,失而弗忧;视生如死,视富如贫。(《列子·仲尼》)

物之终始,初无极已。始或为终,终或为始,恶知其纪?(《列子·汤问》)

通过以上活动探究,我认识到列子是战国前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晚于老子,早于庄子,他的思想主张是(   

小兰发现很多诗词也表现了这种思想,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你还能举出哪些诗句?试举两例。

这一学习活动设计,依托《愚公移山》搭建了三个连续的程序支架,材料一引导学生思考锲而不舍与成败的关系,材料二引导学生通过文本体悟智与愚、福与祸、远与近、大与小的辩证关系,材料三直接出示蕴含列子思想的原文,三个程序支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协同建构了列子作为道家思想代表人物所主张的辩证思想。

三、策略支架,优化认知结构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文化常识数量多、种类杂、范围广,具有随文渗透的特点,零散分布于教材的各个角落,极易造成学生对其的浅表性理解,从而缺乏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整体认识。因而,教师需要为学生搭建策略支架,将碎片化的知识整理为结构化的知识,使其从点状知识点变为树状知识系统,即由对一个文学文化常识的学习转变为对一类文学文化常识的学习,进而优化认知结构。

策略支架主要是通过多种策略对知识进行重组优化,适用于可归纳的文学文化常识,适合复习教学和专题教学。

1.绘制思维导图,建立有效关联。

对学生而言,对庞杂的文学文化常识进行整合的过程,就是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将零散的知识结构化,有利于学生准确对知识进行定位,进而全面系统地建立知识体系。其中,绘制思维导图就是很好的方式。从大范围看,可绘制主干式思维导图,将文学文化常识分为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同时再将文学常识分为文学体裁、作家作品、文学意象,将文化常识分为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从小范围看,各支脉又可单独绘制思维导图,相互之间建立有效关联,并结合教材中的例子加以补充,促使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

2.多种现象并举,总结归纳规律。

《论语·述而》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指导学生学习,必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进而能自主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搭建策略支架,教师需要提供示范,引导学生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由现象归纳出规律性知识的能力。

以学习文言字词词义变化的规律为例,学习《曹刿论战》就可设计“狱”的词义理解,先引导学生借助《古代汉语词典》梳理“狱”的义项,然后结合“小大之狱”进行学习实践,勾连“狱”在现代汉语中的常见用法,比较古今词义,发现“狱”经历了“争讼——诉讼案件——罪、过失——牢房、监狱”的词义演变过程,再引导学生回归教材寻找词义发生变化的文言字词,探讨其词义变化的规律,进而归纳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虚化、词义褒贬色彩变化等规律。

3.统整主题单元,零散知识类型化。

文学文化常识本身是可以类型化的。王力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书中就将文化常识分为职官、礼俗、宗法等十四类。在学生具有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开展主题单元教学,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类型化。对学习内容进行整合的过程本身就是对知识进行重现和转化的过程。学生将知识融通整合,根据主题进行拓展,能够对知识进行有效内化。

比如,以学习古代器皿知识为例,学习《鱼我所欲也》时就可指导学生搜集器皿铭文和解说、器皿图片、器皿用途,并依据文中出现的“箪”“豆”“钟”进行器皿知识整合,进而搜集课内外古诗文中有关古代器皿的语句,如有关礼器、食器、酒器等的语句,整理器皿的类型及其文化内涵。

再如,以学习古人作品中的酒文化为例,学习九下《词四首》时就可以开展“品词中酒之情思”专题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范仲淹“浊酒一杯家万里”的思乡之情、苏轼“酒酣胸胆尚开张”的壮志豪情、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壮志难酬之情,并搜集其他含有酒的古诗词,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古人借酒寄寓的情思。

请看下面策略支架学习任务设计示例:

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在方框中填写诗歌体裁,在横线处对提供的诗歌归类,补全以下思维导图。

这一学习活动设计,基于学生全部学完初中语文教材,借助思维导图式策略支架,引导学生对古诗歌体裁进行系统性整理,指导学生在完善思维导图过程中,有意识地明确古诗歌主要体裁的区别,启发学生进行具体可感的认知,并结合教材文本使古代诗歌体裁这一抽象的知识实现了直观化和形象化。

综上所述,丰富的文学文化常识是语文学习的宝贵财富,巧妙搭建学习支架,有利于指导学生把握文学作品的文本价值和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进而落实传承与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文课程目标。

自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