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单元整体背景下文言文教学的得意、得言、得法

2024/9/5 11:08:03  阅读:12 发布者:

文言文是一种独特的语言样式,文言文教学既要关注字词句的理解、主题思想的提炼,又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文言文的学习方式大多单一。王栋生在《文言文改革的当务之急》一文中,就文言文教学,发出过这样的感慨——“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到了课堂上,就仅仅变成‘一词多义、通假字、使动意动、宾语后置……’之类的精讲,讲得既深又透,字字落实,深透得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把学古文当成受罪方才罢休。”因此,文言文教学像一道“坎”,要很有创意地跨越,并不容易。

王红老师的《学弈》恰似一缕春风,推开了文言文教学的固有思维。王老师立足单元整体,以“召开班级辩论会”为驱动性任务,从“了解观点—质疑观点—求证观点”三个维度搭建思维支架,拾级而上,帮助学生实现思维进阶,水到渠成地领着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得意、得言、得法,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得意——牵“为”“之”而动全文

文言文学习,了解文章大意是基础。文言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形成古汉语学习的语感。若通过生硬死板的翻译来了解文章大意,对语感的形成是没有帮助的。

王红老师紧扣“为”和“之”,借助注释,巧妙地领着学生“得文之意”。

(一)读准“为”,知大意

师:文章虽然不足百字,但要读好却不容易。谁愿意挑战。

生:(读)

师:给你增加一点难度行吗?在这篇课文中反复出现三个“为”字,请你读出它们正确的读音。

生:

wéi惟弈秋之为听( “为”是结构助词,无意义);

wéi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

wèi为是其智弗若与(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二)区分“之”,明事例

聚焦“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在这两句话中,反复出现了五个“之”字,你能用什么方法区分清楚他们的意思?(同桌互相说一说)

1:惟弈秋之为听。(之:弈秋的教诲,弈秋的教课内容)借助注释

2:一人虽听之。(之:弈秋的教诲,弈秋的教课内容)联系上下文

3:思援弓缴而射之。(之:鸿鹄:天鹅、大雁一类的鸟。)联系上下文

4: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两个“之”:指专心致志听讲的人)借助注释

师:认真区分清楚文言文中用“之”指代的意思,就能把这两个事例说清楚了。

这样的学习,牵“为”“之”而动全文,任务明晰,效果显著。学生不仅走向内容理解,还走向了文言文语感的习得。

二、得言——积累文本语言,体会中心思想

文言文的“得言”,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积累文本语言;二是体会文章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文言文语感的习得,离不开朗读与背诵。王红老师在学习全文后,出示了“无标点版本”“竖排版本”“甲骨文版本”,巧妙地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可谓匠心独具。

这堂课最精彩的地方,莫过于在“得言”过程中呈现的思维火花,王红老师领着学生循着“了解观点—质疑观点—求证观点”的方向,发散思维,深化思考。

(一)了解观点——不是智力问题

师:我们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根据这个单元语文要素的要求,你能找到这个故事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吗?

生: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师:请你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生朗读,读出问句的语气)

师:这里的“智”主要指什么?(板书:智)

生:智力、智商、聪明才智

师:请你借助注释,抓住“智”这个字,说说这句话大概想要表达的意思。

生: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不是的。

师:那么观点就是——第二个人棋艺不精,并不是智力的问题。

(二)质疑观点——真的不是智力问题吗?

师:为了要说明这个观点,孟子选用了几个人的事例?

生:两个

师:第二个人棋艺不精,真的不是智力问题吗?你能从文中找出证据吗?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能够请全国棋艺最高的人做老师,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可见这个人也不是一个等闲之辈。

师:全国棋艺最高的人能收他为徒,可见他还是很有天赋的。

2:“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以前肯定看到过类似情况,联想到以前看到的情况加以判断。说明他的观察力和分析力很强。

3:“思援弓缴而射之”善于选择工具,说明他善于开动脑筋,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师:的确,文章用三个细节向我们表明:这个人也是一个聪明人。

(三)求证观点——到底是什么问题?

师:两个人智力相当,又是同一个师傅教授,为什么结果却大相径庭呢?你认为主要原因是——

生:第一个人专心致志,第二个人三心二意

师:的确,态度决定一切。

思辨性教学引领下的自主探究是学生根据探究问题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研究与探索,从而获得结论。

王老师先给出问题支架“第二个人学不好是什么原因?”

接着去文本中发现孟子的观点:不是智力原因。

然后进一步探究:真的不是智力原因吗?能否从文中找出证据?

研究越来越深入:不是智力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的思维拾级而上,层层深入,最后抵达文章的核心。这样的思辨性教学,精彩极了!

三、得法——文章是怎么写的

 在得意、得言的基础上,王老师这堂课的另一大亮点是立足大单元,领着学生感知“辩论”之法。

(一)学习表达观点的方法

师: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的一字一句都是经过深思熟虑,都是有讲究的。请同桌讨论一下,孟子如此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吗?

生:用设问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不直接说观点,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思考;

师:对,用设问的方式更有说服力。

生:故事到最后才说出自己的观点——放在文章的最后表达,先讲事例再说观点更有说服力;更能强调两个人有差距不是智力的原因。容易让人心服口服。

(二)辩论事例的选择之法

师:你发现这两个事例有什么特点吗?

生:第一个人专心致志,第二个人三心二意,俩人正好相反。

师:如果只用一个例子行吗?

生:只用一个例子不行,因为没有比较,没有比较就不能回答后面提出的问题。

生:一正一反的事例更有说服力。

师:的确,有比较才有说服力。

思辨性教学的基本原理指出:应用迁移的目标是掌握知识点应用,并能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力。本环节教学使语文学习由单篇课文延伸到整个单元,由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运用,既落实了文本学习目标,又实现了迁移运用,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真正实现能力的提升。

自王红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