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古诗词诵读文本情境教学例析——以《念奴娇•过洞庭》为例

2024/9/5 9:46:45  阅读:10 发布者:

情境教学是教师以满足教学需求为立足点,根据文本创设直观具体、富有感情的场景,以此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诵读”的教学内容应当怎样编排?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加亲近诗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本文以《念奴娇·过洞庭》为例,重点探究如何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因声求气,并通过“读”“品”的方式,体会到“诗”的意境。

【课例内容】

“跨越时间的维度,以诗句、词阕蕴藏千年诗韵”,《经典咏流传》以“和诗以歌”的方式获得了大众的喜爱。今天,这一形式的活动来到我们身边了,同学们可选择《念奴娇·过洞庭》的“经典传诵人”或“经典品读人”身份,来一个《经典咏流传》的校园版本。

▲任务一:诵读经典,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我是一位古诗爱好者,也是本次的朗读嘉宾,我为您朗诵《念奴娇·过洞庭》。

活动1:举行“诵读人”碰头会。

邀请朗诵嘉宾讲述他们的创作历程,例如,怎样为诗歌伴奏,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呈现,也可以就一到两个句子的处理进行交流。

示例:①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眼前水域面积很辽阔,因而语气可以舒缓一点,重音是“更”字,这个“更”,有强调的作用。)

②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第一句和第二句的空间大小有区别,因为第一句江面空阔,第二句扁舟微小,因而在诗句处理时有区别,前一句处理急重,后一句和缓。)

③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宾客。

(此句高远,慷慨激昂,声线雄浑,要格外注重“尽”和“细”这两个字的语气,一个加重,一个减轻。)

方法归纳:“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古人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在放声吟诵中体悟诗歌情感,在反复诵读中慢慢找到进入诗歌内在世界的路径。

活动2:我的经典传诵时刻,请经典传诵人进行朗诵。

▲任务二:品读经典

活动1:本次节目采取问卷形式了解观众对本诗的疑惑,品读嘉宾可对其中的一些话题分享自己的品读思考。

1.你有没有泛舟江上的经历呢?当你想描写你眼中的山水,你会如何下笔呢?那么,这位诗人的描写有没有让你觉得与众不同?

示例:

图片

2.张孝祥所写的“洞庭湖”和杜工部笔下的“洞庭”有什么区别?

示例: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湖中浩渺无际的澎湃之水,滚滚而来,翻涌奔腾的正是杜甫心中深沉郁结的家国愁思;而此刻张孝祥附着一叶扁舟,置身于天地之间,他是如此的自由。与明月、湖水同为宇宙自然中的一个个体,面对浩瀚宇宙,他渺小却不孤独。银河明亮,投射到静静的湖水中,水中倒映的银河也如天上一般明亮,湖泊中的星辰也和天空一样璀璨,从上到下,都是那么清澈。

方法归纳:王国维曾说“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景物描写也是走进诗人情感世界的关键,读到“景语”,读懂“景语”,就如手里握了一把打开诗人情感世界的钥匙。

3.王闿运《湘绮楼词选》评此诗“飘飘有凌云之气,觉东坡《水调》犹有尘心”,此时如果你是张孝祥,你有想分享的感受吗?

活动2:撰写一篇关于《经典咏流传》本次专题的人物评论。

要求:(1)结合张孝祥生平以及《念奴娇·过洞庭》。

2)可以参考前人品评的风格。

示例:

他是少年天才状元郎,经纶满腹,却三次起落。桂林瘴疠之地没有磋磨他的心志,反而将他淘洗得愈发澄明。作为一位爱国诗人,他是一位胸怀大志的高尚的人,他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仍用一种超然透彻的主体生命力量,来感悟大自然,观察万物,进而可以在世界上自由遨游,达到自然与人格的契合,物境与境的结合。在洞庭这片山水间,他看见山水、看见天地,也看见了自己。谁谓河广?一苇所航。

方法归纳:“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对诗人有更多的认识,对诗歌的创作背景有更多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对诗人的精神品格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课例分析】

《念奴娇·过洞庭》是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部分的一首诗,本课例运用了情境教学的策略,创设出了真实的情境,并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这个过程中。通过任务驱动学生自主阅读、诵读诗歌,置身诗境,获得审美体验。

情境教学不仅要立足文本,更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真实的参与感。本节课例以“诵读”为突破点来创设情境,举办校园版《经典咏流传》活动。把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栏目请进课堂,让学生从一个节目的受众转变成节目的参与者。学生可以在诵读、品读嘉宾中任意选择一种身份参与到节目中进行诵读、品读活动。如此创设情境,让真实的活动走进课堂,让学生融入情境,在沉浸的诗词体验中,去涵泳诗情,去滋润他们的心灵。

“情境”的合理创设,是由连贯的任务来推动的。情境教学得以展开,依托环环相扣的任务安排和活动设计。该课程共设两项任务、四项活动。由吟赏洞庭山水色,进而联读张孝祥与杜甫《登岳阳楼》笔下的洞庭湖风光,通过诗人笔下景物的不同进而追问诗人不同的心境,自然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最后以对张孝祥进行人物品评收束,自然贯通,一气呵成。

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此,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在自主活动中感受情境并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发展其个性,增长其思维能力。《念奴娇·过洞庭》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首先,举办校园版《经典咏流传》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将他们带入活动任务中。在任务开展阶段更加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活动1的“诵读人”碰头会,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以经典传诵人的身份分享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准备过程,学生可以就诗歌中的重点句子,分享他们的朗诵心得。为完成这一活动,学生需要在课前自主理解诗歌,寻找合适的配乐、选择适宜的背景画面等,从准备到展示的整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动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创设情境,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中,对“审美的鉴赏与创作”这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分别是“体悟和感悟”“欣赏和评价”“表现和创造”。《念奴娇·过洞庭》中的诵读与解读两大教学内容,均以诗歌语言的鉴赏为前提,让学生在美学想象与创作中获得美学经验,并逐步向“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审美的鉴赏与创作”等语文核心素养方向迈进。

【课例思考】

语文核心素养指的是在面对复杂的、综合的现实问题时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它强调的是,在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的时候,学生能够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从而达到一定的现实需要。基于这一认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变,在这一转变中更多地体现了“情境教学”。因此,对情境的重视已是各学科的共识,语文学科更提倡以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在教学时,本课例就给出了很大的思考空间。

一、在情境教学中,要重视并发挥情境功能

要注意情境的功能,使学生的情绪和所学的知识达到共鸣。本课例任务二“品读经典”中有这样两个话题。两个活动或是要求学生与自身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或是让学生置身诗境直接与诗人对话,在情感共鸣中理解文本、思考问题。

教师要注意情境的功能,创设有现实意义的学习情境。课程标准强调要在真实的语用情境中进行语文的实践活动。这里的“真实”是将学习的内容、方式与学生成长以及社会发展进行紧密连接。如课例中的“撰写一篇关于《经典咏流传》本次专题的人物品评论”,在写作过程中,学生要了解人物品评的相关特点,了解诗人相关背景,最后进行整合。这样的情境设计将诗歌内容、人物评论、情感主题等有机融合。这个过程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诗人、诗歌,也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情境的影响,使课程中的知识构架向学生的认知构架转化。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具有一定的结构,而传统的教学更多的是以知识结构为基础,对其进行分解、细化,然后教授给学生,之后再进行一系列的强化训练,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了知识。情境教学,通过重新创设语文知识产生的情境,让学生在任务情境中,重建对知识的结构性认知。举行校园版《经典咏流传》活动,就是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知识建构的情境,学生在自主选择参与“诵读”“品读”的活动中慢慢找到一条鉴赏古典诗词的路径,那就是依托“诵读”的“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由景入境,由景而情。

二、情境教学应关注以“任务的解决”为中心

传统教学中有一种教学方法在很长时间一直受教师重视,那就是“提问法”,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出传统教育更多指向的是问题思考。例如,这句话传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寻找诗词中描绘风景的语句,体会风景描绘与作者表达感情的关系等。回答这些问题时,学生需要带着问题回到诗歌中,再对诗句进行涵泳、理解和赏析,进一步深化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体悟。但是我们要明白这些问题的设置更多遵循的是内容取向原则,通俗地理解就是以知识为重的思想,侧重于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而情境式的教学则是以“学生本位”为指导思想,以“任务解决”为手段,将课堂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知识与实践融为一体。《念奴娇·过洞庭》首先是朗诵诗词,这一部分要求学生了解朗诵的方式,并且了解朗诵时应注意的语速、语调、发音。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知识,更掌握了朗诵的相关技能。情境教学应关注“任务解决”,在整合教学内容、学习目标等资源的基础上,为学生布置一系列的动态任务,使他们能更好地参与语文学习。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红楼梦》时,就给学生布置了如下的学习任务:

为了迎接话剧节,我们的戏剧社团根据《红楼梦》的原著,选取了“宝玉挨打”“黛玉葬花”等经典情节,排练一系列“红楼短剧”,在此邀请大家共同参与系列话剧的编写和排练,请大家集思广益,给广大师生带来一场别样的视听盛宴。

要完成这一任务,学生必须安排好创作《红楼梦》小短剧中的脚本、组织好剧组和排演等工作。想要写出一个好的故事,学生首先要读文本,对剧情、角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例如,宝玉为什么会被打?通过对人物矛盾的了解,学生会认识到宝玉是一个怎样的人。宝玉被父亲鞭笞,实质上是由于其“乖张”的表现和他的反叛心理与一个封建世家的接班人的身份不符,所以必须用体制来加以约束和惩罚。当理解到这一点,学生自然就明白了宝玉这一人物的可贵之处。在话剧的创排过程中,学生也感受到不同的阅读体验。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情境教学需要设计一个让学生有认同感、兴趣度、参与性的学习任务,它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策略,对教师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更是核心素养育人理念下亟须突破的关键点。

自新课程杂志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