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神话单元的任务化教学——以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

2024/9/5 8:59:25  阅读:15 发布者:

神话是最古老的故事,从未消逝,流淌在每一代人的血液里,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信仰。统编语文教材中的神话篇目不多,却都是历久弥新的文学经典。我们不能把神话当作事不关己的传奇来读,也不能当作一般的故事来教,更不能当作孰真孰假的话题来讲,尤其是中国神话中蕴含的民族精神,需要以任务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真实又生动的语文实践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依体而教,用神话的方式教神话,才能真正实现神话的育人价值。

一、神话的文体特征与教学功能

西方神话哲学创始人维柯认为,每个民族都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神的时代、英雄的时代及人的时代,分别对应着人类文明史的童年、青年与成年。[1]神话是人类的童年时期,是人类在缺乏科学知识的情况下,对世界起源和自然现象所作的想象性解释。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神话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故事的原始性。故事,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神话,是最早产生的故事。当人类的祖先面对世界上的各种现象和自然界的各种灾难时,就像小孩子一样不断地追问“为什么”,并逐渐产生了“自然崇拜”和“万物有灵”的原始思维,幻想性地将其解释为神或者英雄的行为。由此可见,神话故事是人类祖先宏观思考世界的集体创作,经历了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无法复制,也无法被替代,是一切文学或文化的源头,具有原始的根基性。

严肃的幻想性。幻想,是神话、童话以及民间故事的基本创作方式。但是,神话的幻想与童话、民间故事不同,它不是纯虚幻的想象,而是人类祖先依据现实存在的世界和生活,以超人的方式思考其起源和变化过程,在当时是一种真实而严肃的叙述。在现代人眼里,神话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幻想故事;而在先民们眼里,神话是值得信赖的“合理解释”。神话的幻想性,体现的是人类祖先探索未知的探究精神和改造世界的实践勇气。

鲜明的民族性。面对同样的世界,同样的追问和探索,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神话故事不尽相同。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中的神不一样,中西方神话中的神和英雄更有天壤之别,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比如,“火”的起源,在古希腊神话中,是天神普罗米修斯偷偷从天上盗来火种送到人间的;在中国神话中,是燧明国的燧人从鸟啄树木中得到启发,经过不断地钻木,最终获取了火种。正因如此,不同的神话塑造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信仰。

从课程角度看,神话故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编入语文教材的神话更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经典之作。从教学的角度看,神话故事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内涵的发展,具有以下三个教学功能。

触类旁通的故事力。学习一门语言,理解一种文化,可以从神话故事入手。神话具有故事思维,用故事的方式去看待世界、与世界沟通,具有独特的故事力。神话故事中隐藏着最简单、最普遍的类型化叙事结构与构思方法,如创世神话一般采用“混沌一片——开天辟地——化身万物”的叙事结构,救世神话一般采用“人类蒙难——英雄救世——重获生机”的叙事结构。[2]三段式的叙事结构,使故事有起落,好听、好讲、好记,也更好传播;类型化的构思,对学生来说,可理解、可迁移、可创造,能够在反复讲述中习得触类旁通的故事力。

追根求源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面对未知的世界,人类祖先总要问个“为什么”,这种一问到底的好奇心与追根求源的想象力,是人类最珍贵的品质,也为后人的科学探索创造了想象的空间。今天的“神舟”飞船、“天宫”空间站等航天科技,与中国神话的想象启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让学生徜徉在神话的世界里,对宇宙和生命的起源进行天马行空式的想象与幻想,是神话最具魅力的教学样式。

民族精神的引导力。人们常说,童话可以安慰人,神话却能引导人。一个民族的神话就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内核,决定了这个民族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引导着这个民族的精神信仰。西方神话的精神内核是“一切都是神的赐予,一切交由神来主宰”,中国神话的精神内核则是“神就是勇于抗争、敢于牺牲以及永不服输的超凡之人”。比如,在西方神话中,太阳给予人类繁衍生息的一切,人类应该绝对服从太阳神的旨意;而在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中国神话中,无不体现着勇于抗争、永不服输的中华民族精神。对比阅读中外神话,可以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具有民族情怀和世界胸怀。

二、神话的学科大观念与学习主题

用神话的方式教神话,意味着神话教学要依照文体特点,发挥文体功能,体现文体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关于神话的学科大观念,实现对神话文体的本质性理解和整体性把握,进而由篇及类,触类旁通。

1.上位凝练语文要素,建构神话学习大观念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神话,集中编排在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和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两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分别是“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和“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从中提炼出的“想象,人物形象,以及起因、经过、结果”三个关键点,同样适用于童话或民间故事,乃至科幻小说,未能体现神话阅读的文体思维,需要进行上位统整,凝练出促进神话理解的学科大观念。

按照知识的三个维度,可以对三个要素进行梳理与整合:一是知识的概念维度,回答“知识是什么”的问题。神话有别于其他故事类文本的根本标志,就是故事中出现了具有超人能力的神,而神的行为都是人无法做到的,是不可思议的、神奇的。二是知识的逻辑维度,回答“知识怎么来的”的问题。神话是人类祖先由果溯因解释世界起源的集体想象,结果是祖先看到的世界,起因是世界最初的样子,经过是世界发生的变化。借助这样的观念,就能把握神话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之间的关联方式是由果溯因,而非一般故事的由因及果,进而加深对神话中想象的理解,即是由果溯因的想象,是严肃而又神奇的幻想。三是知识的价值维度,回答“知识有什么用”的问题。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神话,不同的神话形象代表了不同的民族精神和信仰。读中国神话,就是要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勇于抗争、敢于牺牲,不服输、不屈服”的精神。这样的理解,才能真正对神话中的人物形象有所体认,使之成为自己的精神榜样,进而内化为精神力量。

概而言之,神话学习的大观念可以表述为:神话是关于神的故事,是人类祖先由果溯因的集体想象,不同的想象产生了不同的民族精神和信仰。正所谓:万事皆有因,万物皆有灵,万民皆信仰。这样的大观念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螺旋式的学习过程,需要系列的学习主题来统领。

2.细致梳理神话体系,建构序列化学习主题

中国神话散落在《山海经》《淮南子》《搜神记》等古籍里,各种人物、神物及事件之间缺少一条内在关联的线索,读起来往往没有头绪。比如,《共工怒触不周山》与《女娲补天》两个神话之间是前因后果的关系,省略了前者,女娲补天就没了出处。因此,我们要找到神话之间的关联线索,梳理出神话的故事体系:一是远古神话,包括创世神话、英雄神话等,如《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后羿射日》等;二是宗教神话,包括道教与佛教的神话故事,如《八仙过海》《观音的传说》等;三是文学神话,即由文学家专门创作出来的神话故事,如《西游记》《封神榜》等。

在此基础上,根据神话的学段要求以及“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学段内容,以神话学习大观念为内核,建构序列化的学习主题。(见图1

第一学段的学习主题为“最老的故事”,以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为主,侧重于“读”,读好中国神话,读出神奇之处;第二学段的学习主题为“祖先的天问”,以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主,侧重于“讲”,由果溯因讲好神话,由篇而类理清神话线索,以及中外神话对照阅读,以彰显中国精神;第三学段的学习主题为“神话的印记”,结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西游记》的整本书阅读,侧重于“寻”,寻找民俗中的神话元素,发现影视剧等艺术作品中的神话元素,以及关注科技中的神话元素,如“神舟”飞船、“祝融号”火星车等。三个学习主题呈现出从“读”到“讲”再到“寻”的阶梯结构,为学生铺设了一条进阶式的学习路径。

三、神话单元的情境任务与活动设计

以四年级上册神话单元的任务化教学为例,围绕学习主题“祖先的天问”,实现情境、任务、活动、资源等的有效统整。先按神话类别重组单元选文: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补充阅读《女娲造人》。2.英雄神话(救世神话)《普罗米修斯》,对比阅读《燧人取火》;《女娲补天》,关联阅读《羿射九日》。3.始祖神话(历史神话)《黄帝的传说》《大禹治水》,补充阅读《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4.传说仙话,阅读古诗《嫦娥》,补充阅读《嫦娥奔月》。再根据12个神话故事构成的文学阅读周期,按照“教人做事”的设计理念,设置一个富有情趣的任务情境。

世界是怎么来的?人类是怎么来的?神和英雄是怎么生活的?我们的祖先用真实而严肃的幻想作出了他们的解释,也留下了一个并不完整的神话世界。请你当一回天上的“文曲星”,讲好这些神话故事,并将这些散落在各个角落的神话故事搜集、整理成一部《中国神话谱》;再约上几个“神友”,选取其中的一个神话,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其制作成皮影戏,一起表演给更多喜欢神话的人看。

在这个文学性的真实情境中,学生要完成三个实践性的学习任务,呈现为三个关于神话学习的“大问题”:是谁创造了这样的世界?是谁拯救了苦难的人类?是谁创造了文明的源头?分别指向创世神话的学习、英雄神话的学习和中国神话图谱的梳理与建构(见图2)。

任务一:是谁创造了这样的世界?这个学习任务包括《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以及相关的创世神话。可以分为两个子任务。

子任务一:天地万物是怎么来的?探究创世神话的叙事结构,根据生活经验发现神话故事中起因、经过、结果之间的先后关系,从而把握“由果溯因”的想象性叙事。

活动一:图文对照知因果。首先,边读故事边概括文中插图:昏天黑地、开天辟地、顶天立地、改天换地。其次,按照故事的先后顺序,分清起因、经过、结果。最后,还原先民的创作顺序,知晓“由果溯因”的想象过程:结果是世界现在的样子,起因是世界原来的样子,经过是世界变化的样子。

活动二:对称语言读神奇。发现故事中对称的语句,比如“天、地、盘古”每天都在“升高、加厚、长高”;盘古化身万物的排比句式,在反复朗读中感受神的超人力量、牺牲精神,以及中国元素。

活动三:中外比较显形象。选取伊朗、罗马、印度等国家的创世神话,比较世界混沌一片的时候,不同的神是如何创世的,在交流中发现创世神话的相似性,加深体认神的牺牲精神。

子任务二:精卫填海结果怎样?迁移创世神话的叙事结构,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述故事,从中发现缺失的“结果”,及时补充炎帝的农耕背景,还原先民对耕地的渴望,知晓神话的想象起点。

活动一:熟读古文讲故事。在熟读古文的基础上,结合注释,抓住“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化为精卫、填于东海”四个关键词讲述故事。

活动二:情境对话悟精神。让学生化身精卫鸟,与老师扮演的东海进行情境对话,在对话中领悟精卫“敢抗争、不服输、不屈服”的精神意志。

活动三:完整叙事议结果。对照起因、经过、结果,再次梳理故事结构,发现精卫填海“结果”的缺失。补充炎帝农耕部落的相关故事,对照后人围海造田的壮举,讨论故事可能的“结果”以及先民想象这个故事的“起点”。

任务二:是谁拯救了苦难的人类?这个学习任务包括《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以及相关的救世神话。可以分为两个子任务。

子任务一:火是怎么来的?《普罗米修斯》包含两个故事,一个是“盗火”,一个是“受罚”,前一个故事是后一个故事的起因。这是古希腊神话“故事连故事”的叙事特点。

活动一:厘清因果关系讲故事。以众神领袖宙斯为核心,梳理故事中的人物名字,熟读后说说人物之间的关系;阅读故事,探究救世神话的叙事结构“人类蒙难——英雄救世——重获生机”,发现文中还写了另一个故事,梳理出英雄神话的叙事结构“抗争——受罚——获救”;在此基础上,完整讲述两个有因果关系的故事。

活动二:借用英国诗人雪莱的诗句赞英雄。围绕“普罗米修斯是盗贼还是英雄”的问题,从文中寻找依据;而后借用雪莱《普罗米修斯赞歌》中的诗句“是谁?    啊!是你,一位    的英雄!”将文中的英雄言行写入诗句,创作一首英雄的赞歌。

活动三:比照《燧人取火》议精神。链接阅读《燧人取火》,比较人类对于拥有“火”的不同想象,从中发现中西方神话的精神内核:西方神话,靠神的赐予;中国神话,靠自己的探索奋斗。关联阅读《羿射九日》,比较后羿与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加深对中华民族“敢抗争、不屈服”精神的理解。

子任务二:天是怎么补的?《女娲补天》省略了两个神话,一个是《女娲造人》,一个是《共工怒触不周山》,后者是《女娲补天》的故事起因。

活动一:补读神话知因果。补充阅读两个神话故事,知道女娲补天的前因后果,串起一条神话故事线。

活动二:梳理结构讲故事。根据救世神话的叙事结构,梳理起因、经过、结果,完整有序地讲述故事。还原先民的生活现实,想象先民遇到水灾时的悲惨情景,找到想象这个神话的故事“起点”。

活动三:展开想象说拣石。迁移英雄神话的叙事结构,重构拣石的叙事结构“拣石——遇险——成功”,重点想象女娲会遇到哪些危险,又是如何用神力解决的,让故事起落有致,凸显女娲“不畏艰难、矢志不渝、为民造福”的英雄精神。

任务三:是谁创造了文明的源头?这个学习任务是在完成前面两个任务的基础上,结合语文园地和“快乐读书吧”创生的一个综合性的挑战性任务,包括三项活动。

活动一:寻找神话的线索。将单元中的课文,按照神话类型进行分组,梳理出创世神话与救世神话(英雄神话);阅读“快乐读书吧”中的《神农尝百草》和语文园地中的古诗《嫦娥》,关联以往学过的神话,梳理出始祖神话(历史神话)与传说仙话。

活动二:编写神话的图谱。分工合作,阅读、搜集相关类型的中国神话,从中整理出中国神话的故事线,绘制中国神话图谱,并请教专家学者,作进一步修正完善。

活动三:制作神话皮影戏。小组合作,选择一个中国神话故事,改编成皮影戏的剧本;绘制人物肖像图,共同制作皮影道具和舞台;排演神话皮影戏,再现神话的艺术魅力。

自语文建设杂志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