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新教师入职要切记“三多”

2024/9/4 17:27:49  阅读:16 发布者:

又是一年的新教师入职季。

现在,绝大多数新教师入职即上岗,很难再有完整的时间去见习或实习。

一般学校的通行做法是,安排一名或几名导师,或全程或分门别类做好跟踪指导。一方面,是学校师资紧张所致,但更重要的则是通过行之有效的指导实践去引领帮助新入职教师,使其能够尽快度过适应期、仿学期,尽快进入成长期,进而完全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成为一名成熟的合格人民教师。

理论上,该办法切实可行。但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因多方面原因,而难奏其效。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是新入职教师因身份转换,从莘莘学子到初为人师,满腹经纶,心高气傲,至少在经历了四年的高等教育以后步入工作,年轻气盛,跃跃欲试,大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雄心和誓与老教师一比高下的壮志,反观基础教育的教材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因而极易滋生出“轻敌感”,难以接受他人的指点,进而往往容易因此败北;

其二则是因为“僧多粥少”,一名大学毕业生甚至会经历数次考编方能就业,因此特别珍惜并重视这份工作,工作中片面追求胜出,而忽视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仅凭匹夫之勇和单打独斗开展工作,一味“闭关锁国”、埋头苦干,效果也不会太好。

旱地里的鸭子永远学不会游泳,理论在实践面前充其量是一张白纸。无论你在地面上把口诀背得再熟,一旦下到水里仍是手忙脚乱、毫无章法的扑腾,既游不快,也游不好,还极易呛水……而一旦这个人在游泳池里能够如鱼得水,那么即使是他到了大河甚至大江,往往也能很快适应。

所以,如同在游泳池里学基本功一样,新入职教师的适应期、成长期如何度过尤为关键。虽然,新入职教师与导师之间多少有点契约精神,但更多的还是同事关系,因此必须要主动、尊重和信任导师。师傅领进门,学艺在各人。抛开个体禀赋不说,在主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勤奋加技巧还是很有必要的。另外,“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除了固定的导师指导,新入职教师还要善于主动向周围的人学习才行。

No.1

 多问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于教师而言,这是要抓住教授的时机。于学生而言,则是该如何请教,以及何时请教。

学校安排的导师,应该都是身处教学一线,都有自己的班级、课堂和学生,所以新入职教师在请教的时候尤其注意时机和方式。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及时去问是对的,但不要芝麻粒大小的事情也去问,不厌其烦也是有限度的不是?更不要尽着一只羊薅羊毛,周边的同事都可以问。

最好的教研,就是在一问一答之间,最好是共同探讨一个问题。与导师可以商讨一个固定的时间,如每周五下午等,有计划地把一些难以解决的事情,像是孔子所言的“愤悱”,集中起来解决,会更好一些。

No.2

 多写

写,可增强记忆,可拓宽思路,亦可积累留存,更可便于日后重拾。

尤其是在数字化技术高度发展的现在,各种各样的教学设计、课件、微课等网络资源异常丰富,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弊端。

有经验的老教师都明白,即使是诸如华应龙、张祖庆这样的名师的教学设计,也不是拿来就能用的,必须要根据学情进行必要的修改。

手写教案,是新入职教师必修的一课。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通过手写教案,可以加深对重点、难点知识的认知理解,也可以增强对过渡句、衔接词的记忆背诵,更可以从整体上有效把控对课堂问题的设计和提问。

身教胜过言传,一手流利工整的板书,可以影响和带动学生去更好地写字,提升学生的书写质量。

新入职教师的写,还包括写文章,感悟、随笔、实录,要甘于拿出时间去写、去改才行。只有如此,才能行之有效地打磨好自己的课堂,才能切切实实地提升自己的教学,也才能更妥帖地让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行稳致远。

No.3

 多听

听课,是最生动的教研。

教师的穿针引线,学生的高效思考,以及突发问题的解决,和课堂生成的呈现,直观、易学、最为接受。

新入职教师听课,可先从导师和同年级教师的课开始。听课不要自己去听,听后要尽快组织评课。没有评课的听课,不如不听。通过部分有经验教师的评课,进一步了解课堂教学的得失。

听评课后,新入职教师要马上进行效仿,执教同一课题的课,并再次邀请同一部分人进行听评课。如此几轮下来,新入职教师的课堂教学就会很快步入正轨,驾轻就熟。

再就是就同一课题,邀请导师或同级部教师开展同课异构,从教学设计开始进行诊断性评价。

无论是效仿课还是异构课,新入职教师必须要全身心投入,并尝试进行评课。评课时要放下包袱,不要担心说的对错,重在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当然,有目的地多去参加一些更高级别的公开课、优质课等研讨活动,以及有重点地从网络等其他渠道观摩一些名师的课堂教学,同样重要。

独行近,众行远。一个好汉三个帮,新入职教师必须要学会借力,尽快形成以专业发展为核心的人和生态圈。

只有多问、多写、多听,善于学习,善于思考,才能尽快实现自己从适应期到成长期再到成熟期的蜕变,尽快跻身学校骨干教师的行列,进而也才能打造并形成出基于自身特质的风格和品牌。

自中国教师报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