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育学理论视角下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成因及应对策略

2024/9/4 17:02:35  阅读:12 发布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教师减负问题成为新时期国家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重要战略内容。中小学教师减负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持续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稳步推进。在政策的护航之下,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双减”政策的出台、教育数字化转型等,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工作强度提出了新要求、新期望、新标准,随之裹挟而来的一些不必要、不合理的非教育教学任务让中小学教师负担不减反增,不仅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制约了其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因此,从教育学理论视角出发,正确看待中小学教师负担“又减又增”,厘清中小学教师减负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对于帮助中小学教师回归教书育人本职工作,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的内涵

中小学教师负担指的是“中小学教师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承受与担当的教育责任、教育工作与职业压力以及由此而付出的代价等”。教师负担的来源既有教学任务,也有非教学任务,而非教学任务过多一直是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的一个主要原因,教师的大部分工作时间被完成各级各类检查、参与临时交办的非教学类任务、完成各类网上学习、参与各级各类会议培训所占用,而实际用于课堂教学的时间不足总工作时间的四分之一。类似这种自上而下的来自行政部门的任务转移到教师的负担是一种非教学负担,它作为不必要的、本不应有的负担而存在。

2.非教学负担对中小学教师发展的影响

非教学任务虽然对于学校的整体运营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占用了中小学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教师的发展产生诸多影响。

1)影响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与职业规划

教师并不是不愿意承担非教学工作,而是不愿意承担对教育教学和自身专业成长毫无意义的非教学工作。过多的非教学任务会消耗教师的时间与精力,使他们难以全身心投入教学研究与学科知识的深化中。教师的专业成长依赖于持续的学习和实践,而非教学负担的增加会削弱教师学习和实践的深度和广度。非教学负担容易使教师放弃自我提升与职业发展的机会,减少参与专业培训、研讨会等活动,进而影响其专业技能的发展与知识储备的积累,使其在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非教学负担也影响教师的职业规划,让他们对职业前景感到迷茫,缺乏明确目标与方向。这种迷茫会降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职业认同感,影响其专业成长。

2)降低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热情与创新能力

非教学工作的无止境的摊派,无视教师的主观意愿,缺少对教师主体性的关注,吞噬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教师的教学热情是其献身于教育事业、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动力,而创新能力则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核心能力。过多的非教学工作常使教师身心俱疲,难以维持对教学的热情与专注。这些额外的负担使教师倍感压力,无暇顾及教学方法的革新与改进,还可能让教师逐渐丧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追求。教师的工作远不止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引导学生成长、塑造学生品格。当教师被非教学任务牵绊时,他们会感到无法充分实施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逐渐失去对教学的兴趣。

3)制约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过重的非教学负担会严重分散教师的注意力,使其难以专注于教学设计和课堂管理,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等,进而影响教育教学质量。例如,备课作为教学之基,需教师深入了解学生需求、剖析教材、精心策划教学方案。面对繁重的非教学任务,教师可能缩减备课时间、简化内容,甚至沿用旧教案,从而降低教学的针对性和效果。过重的非教学负担还会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产生负面影响。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知识传递的核心环节,但身心疲惫的教师可能难以维持教学热情,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还可能产生职业倦怠,感到无法胜任教学工作,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制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1.从教育社会学视角分析外部环境的压力

1)社会期望与教育实践之间的矛盾

教育社会学强调教育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受社会文化、价值观和政策的影响。社会对教育的高期望与实际教育实践之间的矛盾,体现了教育系统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张力,这种张力会转化为教师的心理压力和非教学负担。教师职业的主要劳动目的是培养满足时代需要、符合社会期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期望持续高涨,对教师的要求也不断增多。不合理的社会期望是导致教师工作强度过大的重要原因。这种高期望不仅体现在对学生的五育并举上,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一些地区和学校仍然过于强调分数的重要性,形成了一种期望与实践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给许多教师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工作中时常感到焦虑不安。他们担心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社会的期望,是否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心理压力不仅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造力,还成了他们非教学负担的重要来源。

2)政策执行中的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

教育政策的执行受到组织结构和行政文化的影响,一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过于注重形式,忽视了实际效果。一些任务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并无直接关联,却占据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填写烦琐的报表、参加无意义的会议等,“‘工作必须留痕’等形式主义的要求也使得教师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完成无意义的检查材料”。官僚主义作风也可能导致教师的非教学负担增加。一些管理人员过于注重权力和地位,忽视教师的实际需求和建议,或者在工作中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导致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务,这些都反映了教育政策执行中的问题。

3)家校沟通与协作的挑战

教育伙伴关系理论强调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在现代教育中,家校社协同育人已成为重要的教育理念。在实际操作中,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时常出现问题。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于焦虑,对教师提出过高的要求,或者对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理解、不支持,导致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与家长进行沟通和解释。这些沟通虽然有助于增进家校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但也增加了教师的非教学负担。一些学校在处理家校关系时过度重视家长的意见和需求,忽视了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立性,或者在与家长沟通时缺乏耐心、不够细心,导致沟通效果不佳,这些问题都可能增加教师的非教学负担。

2.基于教育管理学探讨学校管理能力的不足

1)行政管理烦琐与教师工作负担

教育管理学关注管理效率和教师工作质量。在学校管理中,行政事务和非教学任务较重,致使教师无法将精力真正放在教学质量的提升上。这些任务可能包括填写各种报表、参加会议、处理学生纪律问题等。这些任务虽然有助于维护学校的正常运转和秩序,但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无直接关联。另外,一些学校可能存在管理层次过多、决策效率低下等问题,这导致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应对各种管理要求和决策变化,增加了其非教学负担,使其难以专注于教学的提升。

2)组织文化和沟通机制不健全

若学校缺乏积极正面的组织文化以及和谐高效的工作环境,各部门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作机制,可能会引发工作重复、资源浪费等诸多问题。更甚者,因信息沟通不畅,可能导致工作出现延误或遗漏等严重情况。此类问题不仅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降低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同时令教师在面对非教学任务时感到孤立无助。因此,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组织文化,对于优化学校内部工作环境,促进各部门及教师间的有效沟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3.从教师发展理论出发分析教师自身因素

1)教师角色定位不清,职业认同感不强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角色具有多重性,如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引导者、心灵的塑造者、家长的沟通者、学校的行政工作者等。以往关于教师角色的研究将新的政策、时代要求变成对教师角色期待的不断叠加,将教师的作用无限扩大,一是造成教师负担,二是将教师最本质的角色定位湮没。一些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够清晰,导致在工作中出现迷茫和困惑。这种角色定位的模糊性可能导致教师无法有效地应对各种任务。一些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对自己的职业认同感不强,认为自己的工作得不到足够的认可和尊重,或者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感到担忧,在工作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2)应对非教学负担的能力与策略不足

成人学习理论和职业发展理论强调教师终身学习和适应能力的重要性。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不断出现,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这些变化。各种教育政策的具体实施也往往需要教师在教学之外完成大量的工作。面对繁重的非教学任务,一些教师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方法。他们不知道如何合理地安排时间和精力,以应对各种非教学任务,或者缺乏与家长、学生、同事等有效沟通的技巧和方法。教师在应对非教学任务方面的能力不足,揭示了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效能感的缺失,这些缺失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

1.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优化外部环境,减轻社会压力

1)强化教育公共关系,提升公众教育意识

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出发,我们需要构建健康的教育生态系统,其中公众的教育意识和对教师角色的理解是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社会对教育期望过高、对教师角色理解不足的问题,我们需要加强社会宣传,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和教师的角色,提升公众对教育的全面认识,努力构建一个既符合社会期望又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通过媒体、社区活动等多种渠道,普及教育知识,强调教育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引导公众理性看待教育成果,减轻对教师的过度期望和压力,积极构建良好的舆论环境;积极宣传教师的辛勤付出和教育成果,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荣誉感,增强公众对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2)落实教育政策学原则,减少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影响

根据教育政策学的理论,有效的教育政策应当基于实地调研和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各级教育部门要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统筹协调,系统推进,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相关减负政策,细化减负清单和权责清单,沉下身子深入基层调研,了解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制定更加符合教育实际、更具操作性、更适合中小学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监督,减少政策执行中的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现象。减少政府部门对教育的行政干预,增强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促进中小学教育良性发展。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收集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减负政策的实施效果,对政策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确保政策能够真正为教师减负。

3)发展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构建教师减负的共同体

家校合作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一环,但在实践中家校沟通不畅、矛盾突出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无疑也会增加教师的非教学负担。借鉴家校社合作理论,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展家访等活动,搭建家校互动平台,增进双方的了解与信任。成立家长委员会等组织,吸纳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决策,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教师作为家校沟通的重要桥梁,应积极学习沟通技巧和方法,提升与家长沟通的专业性和实效性,确保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社会作为教育不可或缺的力量,应积极引导各行各业、社会团体、志愿服务组织等发挥在教育中的作用,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共同减轻教师负担。

2.依据教育管理学原理改善学校管理,提升工作效率

1)简化行政管理流程,优化教师工作结构

教育管理学强调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行政管理低效模糊了教师的职责,倒逼教师负担增加”。学校应优化行政管理流程,减少不必要的非教学任务。通过简化审批程序、减少会议数量等方式,减轻教师的行政负担。同时,合理分配工作任务,确保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中去。学校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如建立电子档案系统、推行在线办公等。

2)加强内部沟通与团队协作,打造和谐校园文化

根据组织行为学的理论,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协作对于提升工作效率至关重要。学校应定期组织召开教师座谈会、教学研讨会等,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方便教师获取教学资源和信息。学校管理层应积极倾听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问题和困难,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积极助力教师职业发展。

3.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增强教师应对挑战的能力

1)明确教师角色定位,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

根据职业认同理论,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不仅是教师在工作中的情感体验,更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教师应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认识到自己是教育事业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和尊重,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水平。这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其投身教育事业的热情和动力。

2)提供专业培训与指导,提升教师应对非教学任务的能力

针对教师应对非教学任务能力不足的问题,学校和教育部门应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与指导。通过组织专题讲座、案例分享等方式,帮助教师掌握应对非教学任务的方法和策略。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也要与时俱进,如加强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等,从容应对教育数字化转型带来的负担,将新技术手段转变成助力教育教学的有效方式。

自中国教师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