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2024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亮点与优化空间

2024/9/3 9:44:41  阅读:11 发布者:

依标命题、“教学评”一致是国家有关文件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近些年命题工作探索的主要方向。近几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一些可见的变化,比如注意语言材料的合理选用,增强试题任务与情境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发挥育人导向,着意考查学生的创造性和高阶思维等,与课程标准阐述的命题原则高度吻合。不过由于语文学科依标命题的探索时间并不长,同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新课标”)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标准有不少新内容,人们对它的理解和把握也会有一个过程,如何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还有很大空间。以现代文阅读理解为例,应基于文本特点和测试价值形成清晰的测试内容框架,把课程标准中命题的一般原则转化为更具规范性和操作性的技术路线,从而提高命题探索的自觉。如此,不仅能更好地落实依标命题,还可以提高命题效率。本文以2024年高考语文三份全国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试题为例来讨论这个问题,希望对高考以及高中语文日常测试中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制有所帮助。

一、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亮点

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篇幅最多的板块,它的分值在整卷中虽然只占四分之一左右,但因现代文与社会生活关系密切,所以考试命题动向的影响会远远大于其分值。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命题工作在现代文语料选择与搭配、题型设计和答案拟定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测试模式和命题思路。近年来,高考语文着力落实高中新课标精神,在试卷命制方面又展现出不少新特点,从2024年三份全国试卷现代文阅读板块来看,比较突出的有这样几点。

一是更加注意语言材料的典型性、时代性和文化内涵。今年甲卷第一则语料“构建全球海洋命运共同体”①,体现了在全球海洋治理问题上的中国智慧;新课标Ⅱ卷中的组合语料“中国登月计划”,反映了我国航天的最新成就。这两则语料均兼有政治高度、现代意识和全球视野。甲卷第二则语料“中国古建筑修缮中的‘偷梁换柱’方法”介绍了中国古代优秀的建筑技术,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新课标Ⅰ卷第一则语料“论持久战”专题,新课标Ⅱ卷的《千里江山图》(节选),蕴含革命历史文化元素。这类语料既有丰富的育人价值,对日常阅读选择也有积极导向作用。

二是增强了测试任务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甲卷第5题要求“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词语”。词语填空题常用于考查语言积累,很少用于现代文阅读理解测试,但这段文字介绍的是古代另一种“偷梁换柱”修缮法,这就与主语料内容有了紧密关联。此外,该填空题预设内容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描述修缮工艺流程的关键词,答题需要参考主语料介绍的“偷梁换柱”的程序,两个文本便形成一种互证关系。甲卷第6题介绍的是古代第三种梁柱修缮工艺,答题又需要比较不同方法的异同。几道题将阅读理解、梳理比较、语言运用、文化认同融合为一体,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很突出。新课标Ⅱ卷第1题是一道排序题,但答题需先理解文字介绍的航天飞机登月动作的顺序,再与

材料呈现的登月动作顺序互证,并非单纯、孤立、零碎的知识记忆和技能运用。

三是用专题式语料等方式,实现多维度关联。新课标Ⅰ卷中的“论持久战”,新课标Ⅱ卷中的“中国登月计划”,都用了复合语料,不同的语料源、不同的立场和看法,为考查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创造了条件。甲卷第56题,在主语料介绍的“偷梁换柱”技术之外,再补充两种古代梁柱修缮法,并要求比较异同,体现了语料与题目的紧密关联。新课标Ⅰ卷第5小题,要求借鉴《论持久战》中“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的思想方法,谈谈对自己生活学习的启示,引导语文考试与生活和思想加强关联。在关联上最有新意的是新课标Ⅱ卷写作题:“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这类关联不仅便于拓宽学生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可体现高阶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水平,是近年来新的命题探索方向。

四是试题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持续增强,着重考查学生的高阶思维和个性化表现。2024年三份全国试卷中的开放性题目比例高,也不乏有新意的题目。除了上面提到的几道题,新课标Ⅱ卷第4题要求根据另外的材料说说“《〈月背征途〉推荐序》对读者了解这本书有哪些帮助”,第5题要求“根据三则材料谈谈对‘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认识”,其开放度也很高。这类题目,不仅能考查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还能检验学生对社会事务的关注程度以及综合素质。

二、细化现代文阅读测试内容框架的意义

用更高标准来衡量也容易发现,高考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试题尚存在需要改进的空间,比较突出的有两种情况。

一是题目指向不够明确,少数题目缺少聚焦点。一个好的试题要有明确的测试指向,即对做什么(行为)、针对什么做(对象)、做出什么(结果)有比较具体和清晰的规定,使不同考生的表现有较强的可比性,才会便于评判他们水平的高低。比如,新课标Ⅰ卷第3题,“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实施持久战的‘内部条件’的一项是”,其范围确定——位于材料二中,目标集中——理解重要概念“内部条件”内涵,行为要求明确——找出符合该概念内涵的义项。不过,也有一些题目指向不够集中,甲卷和新课标Ⅰ卷现代文阅读中有这样的题目:“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这道题目指涉的阅读对象既可能是全篇,也可能是局部,既可能是思想内涵方面的,也可能是语言表达方面的,或二者兼而有之。另外,在思想内容或表达特点中,又有中心思想和一般观点、整体表达特点和局部技巧等可能,题干和选项给定的范围都很宽泛,测试价值会受影响。类似“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的题目,也存在同样问题,因为“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的所指都很宽泛,问题不聚焦,会减弱学生作答表现的可比性。

一道试题应该有明确的焦点,那么顺理而推,针对一个文本的一组题目,就应该有各自的焦点,分别指向不同的测试目标,从而立体地、全面地考查考生的阅读素养。如果一组题目的关系区分不明确,就可能产生测试内容散漫、重复和交叉等问题。我们来看甲卷现代文阅读第一部分三道试题的题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当然,如果结合选项的内容仔细辨别,上述三道题隐含的测试指向还是有所不同的,其中第一题是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第二题是把握文章的论证特点,第三题是基于作者的观点作出合理推论。但是,因三道题的题干都泛泛地要求以“原文内容”为理解范围,且每一组的选项都没有焦点,而是各自表述、互不相干,答题活动就变成了用每个选项与原文内容分别进行比对,测试指向不明确,测试价值也会受影响。

二是部分试题未能充分体现文本的核心测试价值。在近年的高考试卷中,阅读一篇现代文一般配有三至四道试题,试题数量较少,这给测试指向提出了更高要求,即试题要尽量体现文本的核心价值,抓住文章的关键问题,借此考查学生阅读这类文本的关键能力。用这一原则衡量,目前一些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的测试指向则有待改进。今年三份全国试卷中,分析语言表达类的题目出现频率颇高。如甲卷第9题:“文本中频频出现‘一年以后’‘现在想来’‘他知道这情况时’之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请简要分析。”其实,有时间线索是叙事文本的共性,其表达作用大同小异,容易形成答题套路。

一些现代文阅读试题的测试指向不清晰,涉及的因素较多,如果有比较明确的测试内容、测试目标的框架,则可引导和规范命题程序。在国际测评领域,测试框架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概念,“包含观念层面的内容和操作层面的内容。前者主要涉及对构念的理解、测评领域的选择,以及各领域测评目标的确定;后者主要涉及试题类型、比例等的规划”[1]。上述两个层面也可以理解为测试框架的宏观架构与微观架构。宏观架构的功能主要是确定考试导向、规划整体布局以及各板块的测试价值定位。微观架构是在试卷整体布局的基础上,确定每个板块的测试要点、题型和分值。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高考语文试卷已经基本上解决了考试导向和整体布局问题,在把握服务学业评估与人才选拔、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信息类阅读与文学类阅读、古诗文与现代文等基本关系上,已经形成共识度高、稳定性好的基本格局。比如,2024年高考试卷分为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四个板块,这种划分已经沿用多年,一般不必改动。

近年来高考试卷在测试框架的微观层面,也形成了一些鲜明而稳定的特点。比如,现代文板块分为信息类阅读和文学类阅读,古诗文板块分为古文阅读理解和古诗鉴赏;一篇(组)信息类文本一般配三或四道题目,文学类文本一般配四或五道题目,内容理解与表达特点分析兼顾,整体感知与局部理解结合,对规范试卷样式、保证命题基本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命题人员也有一定的自主空间,比如,文学类文本选散文还是小说,用单篇语料还是复合语料,都属于细微的调整,对命题指向和题目样式不会产生实质影响。问题是,上述对微观架构所描述的,基本上还是试题应有的显性特征或形式方面的要求,对试题的隐性特征或内容层面的规范和要求还不够明确,上文提及的个别试题存在测试指向不清晰、核心测试价值不凸显等问题,与高考测试框架微观架构的某些缺失应该有很大关系。要补足这一缺失,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现代文文体的本质特征,并按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有的阅读目的和状态确定其阅读价值,进而形成共识度高、相对稳定、操作性强的现代文阅读理解命题模式。据此,命题人员就可以更自觉地选择文本解读角度,更准确地挖掘语料的命题点,更有效率地设计试题和答案。可见,从微观层面优化测试框架,等于把好命题规范的最后一关。

三、现代文阅读测试框架的优化依据与命题运用

现代文的主要阅读价值、阅读方式是什么?现代文阅读的重点内容有哪些?这些测试内容应该呈怎样的结构?对这些问题,高中新课标学业质量标准中有比较明确的阐述,可以作为完善测试内容框架的基本依据。比如,每一级学业质量水平第二段描述的,便是非文学类作品的测试重点。其中第三级水平的第二段文字规定:“在理解语言时,能准确概括观点和情感,能分析并解释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能比较两个文本或材料,能在各部分信息之间建立联系,把握主要信息,分析、说明复杂信息中可能存在的多种关系;能就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质疑,并能主动查找相关资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利用文本中的相关信息解决具体问题。”[2]从这一段描述中我们可以归纳出非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四项内容,也即针对该类文本阅读理解的四个命题方向: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主要信息;建立不同信息之间的联系;反思、评判文本信息及表达的合理性;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稍加对照可发现,每一级学业质量水平的第二段描述都含有上述四项内容。如第三级要求“能分析并解释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第四级的进阶则为“能准确、清楚地分析和阐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第三级要求“能就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质疑,并能主动查找相关资料支持自己的观点”,第四级则要求“能就文本的内容或形式提出质疑……并能找出相关证据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反驳或补充解释文本的观点”。[3]从学业质量描述来看,不同水平层级的阅读目标,其主体基本一致,差别主要在文本数量、情境复杂性、任务难度、水平精熟度等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国际机构推出的阅读测试框架,其内容与上文的四项内容大同小异。比如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是按提取信息、解释文本、对文本进行反思和评价三方面描述阅读内容、测试阅读素养的。[4PISA阅读素养测试与我国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的定位不同,但对阅读测试内容的描述与学业质量标准规定的内容基本一致,只是没有强调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要求。叶丽新认为,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测试目标应包括检索提取文本中的信息,对信息进行分类、比较、综合,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对信息的客观性、可靠性、清晰度、完整性等作出评价,运用文本中的信息或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其他相关现象或解决其他实际问题等[5],与学业质量描述的四项内容也基本吻合。

不过,现代文阅读的微观测试内容框架描述到此,还不能完全满足命题的操作需要,至少还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把抽象的内容进一步具体化,二是明确非文学类文本中不同文体的差异。前者如“把握主要信息”这一条,到底哪些信息属于主要信息,就需要更明确,否则试题的测试内容指向还是很容易泛化为“哪些内容符合主要信息”。论述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也有很大区别,同样是实用类文本,新闻与说明性文章相差也很大。这就需要根据学业质量标准的普遍要求,结合某类文本的本质特点和阅读价值,对测试内容框架进一步加以细化。比如,论述类文本的主要特点是以概念为出发点,以社会文化现象或问题为讨论对象,以解释原因或寻找答案为目的,但论述类文本的主观性往往比较强,选材、观点和论证逻辑容易受立场影响,所以反思评价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也不可缺少,据此,我们大体可以确立一个有关论述类文本的测试内容框架(见表1)。

在命题操作中,这个测试内容框架有三种功能。第一,作为选择以及加工语料的依据,在寻找语料时重点关注那些在上述四项内容中表现多样、典型的语料;或利用补充语料添加缺少的成分,如提供对比性材料和竞争性信息。第二,用来确定命题思路、规范命题流程,包括解读备选语料、寻找命题方向、设计试题,如此可节省命题时间,提高命题效率。第三,可用来检查一组试题甚至一份试卷的命题合理性,包括各项内容是否均衡,是否遗漏了重要的测试点。比如,在一些讨论社会科学问题的文章中,常常会介绍对立双方的观点,而辨别竞争性信息的差别,分析其观点相左的原因,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应当作为重点测试内容。应该说,在利用竞争性信息设题、增加语文测试的批判性思维成分方面,我国高考语文命题整体上还比较薄弱,提升空间很大。

上述测试内容框架对说明性文章、新闻等实用类文本甚至文学类作品阅读命题也有参考价值,因为不同文本虽然有区别于其他文本类型的本质特征,但也有明显的共性,即包含基本信息、整体态度、可靠程度、主要价值等要素。如果以学业质量标准为基本依据,再结合该文本类型的特点和阅读价值,也可以归纳、形成适于阅读该类文本的微观测试内容框架。

关于这类命题框架的确立和使用,有许多问题还需要略加说明。比如,测试内容框架所列的测试点有十多个,针对一则阅读材料,这些测试点并不需要都涉及,这个测试内容框架就像一台文本价值扫描仪,用它的参照指标去扫描一个文本,从比较典型、比较显性的点中选择几个来命题即可。另外,这个框架不能解决如何考查学生在文章表达形式方面的敏感和分析能力,如何考查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隐性素养方面的表现等难题,有待继续探讨。

自语文建设杂志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