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深度学习视野下英语阅读教学运用支架式教学探研

2024/9/3 8:36:37  阅读:11 发布者:

当前,英语阅读教学偏重语言知识讲解、句法结构分析的注入式浅层教学,这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架,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师将支架式教学运用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不仅能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还能满足学生深度学习需要,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英语阅读教学运用支架式教学的策略,以提高英语阅读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英语核心素养。

一、支架式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1. 支架式教学的内涵

支架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供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1]。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指出,学生的学习水平可大体分为既有水平和可达到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可引导学生在既有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学习,驱动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建构新知,逐步接近可达到的水平。

2. 支架式教学的特征

支架式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主张根据学生需要搭建学习支架,引领学生成长,并通过撤去支架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吸收,使学生由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有效过渡,具有暂时性、及时性、前瞻性、差异性等特征[2]。暂时性体现在教学支架并不能起到永久的支撑作用,当学生由既有水平跨越到可达到水平时,旧的支架应撤走,以避免学生对支架产生依赖。及时性体现在教学支架往往在学生最需要时搭建,用以指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及完成学习任务。前瞻性体现在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现状预测其发展结果,围绕如何实现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支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差异性体现在教学支架并不唯一,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符合其发展水平的学习支架。比如,针对阅读理解能力薄弱的学生,教师可搭建情境支架,强化学生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探究。针对思维能力薄弱的学生,教师可搭建问题支架,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过程中,促进思维发展。

二、深度学习视野下英语阅读教学运用支架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1.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由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提出,其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及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3]。其中,认知领域是教学关键领域。布鲁姆对认知领域教学目标进一步分类,将其划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目标。认知领域的六个学习阶段可分为两个层次,其中识记阶段与理解阶段,可整体视作浅层学习阶段;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阶段,可整体视作深度学习阶段。教师可根据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确立英语阅读教学目标:掌握识记文本的重要单词、短语及句式结构;理解单词的含义及语法、句法;学会应用单词、语法、句法知识解读文本,能够总结阅读英语文本的技巧与方法,形成新的知识与结构体系。同时,教师可根据此理论确定学习支架的搭建:当学生处于认知发展的初级阶段,教师可利用案例支架、情感支架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与阅读内容的深度融合;当学生处于认知发展的中高级阶段,教师可利用问题支架、任务支架等挖掘学生潜能,驱动其综合应用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达到深度学习状态。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通常基于自身的学习经验对新接触的事物进行直觉判断与加工,在实现新的理解过程中完成知识结构的更迭。该理论提倡教学由“师中心”转向“生中心”,教师作为顾问在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完成知识的建构。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根据学习可达到的深度,把学习分为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两个阶段。初级学习是指学习的入门阶段,只要求了解重要的概念及事实,能够复述相关内容并模仿案例解决问题。高级学习是指在初级阶段学习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深度探索和迁移应用。根据该理论,可确定支架式教学围绕学生展开,学习支架的搭建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掌握学习的方式方法。深度学习视野下,教师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厘清初级学习与高级学习的界限,合理运用学习支架引领学生达到高级学习状态,确保学生在利用学习支架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迁移、应用、创新能力。

三、深度学习视野下英语阅读教学运用支架式教学的策略

新课标要求教师开展语篇研读,对语篇的主题、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作者观点等进行深入分析,明确语篇主题意义,提炼语篇中的结构知识,根据学生基于主题的已知与未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依据[4]。下面,笔者以仁爱版九年级英语Unit 1 Topic 3 Section C为例,探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支架式教学的运用策略。

1. 综合分析教材及学情,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本课是九年级英语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话题Section C部分,承接上一话题继续谈论社会问题。本话题属于人与社会———“世界与环境”主题中的“国家与民族”课题,主要讨论部分人无家可归的原因、结果及政府采取的措施。教学重点是1a23部分,Part 1是阅读1a语篇,了解部分人无家可归的原因,Part 2部分是小组活动,看图讨论图中社会问题,并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完成Part 3的写作输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Section B的对话中,学生已经了解关于加拿大帮助无家可归的人的项目。因此,教师在课前可通过师生对话巩固关于无家可归的人的知识,为导入新课作铺垫。通过分析教材和学生现有情况,制定本课教学目标:阅读1a语篇,了解文章大意,找段落中心句,分段阅读,利用上下文推测词义,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深入探讨一些社会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及可行措施,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分析语篇,了解说明文的写作结构,在小组讨论后进行仿写,提高学生以“读”促“写”的能力。

2. 创设情境,搭建合适的教学支架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支架的搭建要符合学生的基本学情,要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深度[5]。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可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场景中来,并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搭建学习支架,如情感支架、问题支架、任务支架、经验支架等。

(1)搭建情感支架,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仁爱版初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语篇涉及对话、访谈、记叙文、说明文、网页、广告等多种类型文本,学生需具备一定的词汇、语法、语用知识,才能正确理解语篇内容。教材每个话题Section C部分设计为与本话题主题意义相关的阅读语篇。通常情况下,语篇中的生词较多,文章篇幅较长,常常出现宾语从句、状语从句、定语从句,并且融语法、句型、语用知识为一体。为此,英语学习能力欠佳的学生遇上这样的阅读语篇时,大都心存畏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搭建情感支架,运用富含情感的教学对话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感氛围,唤醒学生对语篇的阅读情感。教师可通过对话支架、感官支架等拉近学生与阅读语篇的距离,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亲切感,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在兴趣作用下主动参与学习,为深度学习奠定基础。

其一,对话支架唤醒情感。德国学者克林伯格认为,形形色色的对话构成了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6]。对话支架是以对话为基础的教学支架,具有灵活性强、情感性强的特点。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搭建对话支架,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对话激活与阅读语篇相关的背景知识,可以唤醒其探索未知的情感和欲望。如本课1a语篇共4个段落,含14个生词,其中7个是黑体字生词,即能理解、会应用、要掌握的词汇。在pre-reading环节,教师可通过搭建对话支架进行师生对话,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进入情境并学习新单词,为语篇阅读扫清障碍,克服学生畏惧心理。在师生的交互对话中结合语境学习新单词印象深刻,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如“Then why are there homelessness.”这个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对无家可归情况的猜测,引出语篇主题,从而唤醒学生阅读兴趣,为深度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其二,感官支架强化情感体验。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感官教育理论,指出智力的培养首先依靠感觉。感觉指的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对图片、音乐的知觉等。应用感官支架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可强化其学习体验。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搭建感官支架,引导学生研读语篇,可进一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效能感。教师结合文本内容利用PPT播放一些因贫穷、疾病、吸毒、战争等情况而无家可归的人的图片和视频,为学生学习相关词汇提供支架,让学生借助视觉和听觉加强对所学生词的理解与记忆,可帮助学生验证对“Why are they homeless?”的猜测。

(2)设置任务支架,提升阅读思维品质。基于深度学习视野,支架式教学有必要驱动学生由浅层识记、理解向迁移、应用、综合等深度学习方向发展[7]。为此,教师需要激活学生的深度思维,设计和提出指向不同思维层次的问题,利用任务支架驱动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完成对阅读内容的内化与吸收,探究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方法,促使学生的思维从低阶向高阶发展。例如,在while-reading环节,教师可搭建两个任务支架:Task1 Fast reading to choose the best title of the passage.学生通过快速略读获取文章大意,明确文章主题,为文章选择一个最好的标题。Task 2 Fast reading to find out the topic sentence of each Para.then summarize the passage with few words.学生通过语篇阅读了解文章架构,找出段落中心句,学习了解说明文的结构。搭建任务支架,能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通过略读文本完成对主题意义和篇章结构的理解。其后,教师可根据语篇内容搭建问题支架,引导学生进行分段阅读,按要求完成下面任务。1)Read Para.2 to answer the question:Why are some people homeless for a short time? 2)Read Para.3 to find out the reasons of homelessness. 3)Read Para.3 to find out the effects of homelessness. 4)What do the homeless people need to do to return to the normal life? 教师通过将语篇内容任务化、任务问题化、问题层次化,能引导学生完成语篇寻读、细读,掌握语篇细节,培养学生推测词义、理解文本大意等阅读技能。

(3)利用经验支架,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水平。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主观思考的过程,即学生基于自身的学习经验对初次接触的事物进行观察分析,发现其特征与规律并建构新概念的过程[8]。基于深度学习视野,支架式教学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搭建经验支架,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探索新的英文语篇,使其在迁移经验的过程中形成深度学习意识,同时提高其独立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能力。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搭建经验支架,引导学生根据以往的阅读经验探索文本。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章标题、副标题、语篇插图等,快速获取文章主旨大意;通过段首段尾连连看,找段落中心句;通过文体类型,判断篇章结构;通过构成法、上下文暗示和指代关系、前后句转折和对比关系,猜测词义;通过分析句子结构、从句等,理解语篇中的长难句,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 开展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英语阅读水平也存在差异,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可以有效实现互补,让学生通过同伴互助共同越过“最近发展区”。教师可根据学生现有英语阅读水平,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建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实现以优带差、协调发展的目标。在开展探究活动之前,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引导他们进行探究,并适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小组成员的探究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针对Part 2部分,教师可设计探究任务。先呈现阅读文本提出的三大社会问题:无家可归、童工和残酷战争,然后结合每个问题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搭建支架,让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搜索相关信息,分析问题的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提出探究任务“What can we do to help the child laborers?”,学生积极思考并给出自己的建议:We can give them old books,old clothes and pocket money.Help them to go back to school.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根据1a内容在Part 3的框架下进行仿写,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 撤除支架,进行评价与总结

支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可用于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当学生形成新知之后,教师应适时撤去支架,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与吸收,完成由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的过渡。同时,教师要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对支架式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与总结,检验所搭建的支架是否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检验学生是否越过“最近发展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结语

支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支架为辅助工具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新知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度学习视野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要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教师要准确把握支架式教学的内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教学目标,适时搭建合适的学习支架,引领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构建新知。要适时撤去支架,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与吸收,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提升学生英语核心素养。

自教育牧笛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