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悟”性

2024/9/2 16:06:18  阅读:13 发布者:

“悟”,竖心旁加一个“吾”字,说明感受事物要用人的“五感”及“心”去体会,并且要用“口”说出来,这样才能达到“悟”的境界,在英语中可用“internalization”来表达。

对语言学习来说,“悟”的能力特别重要,因为语言本身就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因此,培养学生“悟”的能力也是我们作为语言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一点小小的探索并由此产生了一些感悟。

一、课堂“留白”——从错中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师观念的更新,教师们大都很注重讲评课。讲评时,他们几乎都会统计错误率,注意有共性和针对性的问题,突出重点、难点和考点,而非“满堂灌”。

但让教师感到困惑的是,学生照样一错再错。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后教学效果仍不理想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经过实践和思考,笔者认为主要问题不是出在教师身上,而是出在学生身上。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虽然认真地听和记,但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笔者针对讲评课做了一个“小实验”:

课例1:核对答案后,逐一讲解错误率较高的几道题;

课例2:核对答案后,把错误率高的题号写在黑板上,并附上正确选项,让学生讨论错误的原因。

课例3:先不核对答案,只把错误率较高的题号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思考正确答案是什么。

笔者发现,课例1中的学生有懒散、厌烦的情绪;课例2中的学生参与热情较高,课堂气氛活跃,但是因为已经知道了正确答案,所以讨论并不深入;课例3中的学生积极性最高,讨论非常热烈,而且不仅仅局限在本组,组与组之间也有交流。

可见,如果教师在评讲的时候把答案“藏”起来,反而培养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二、点到为止——从疑中悟

按照惯例,每年5月是高三年级进行专题指导的时间。此时,教师要总结各个题型的解题技巧和注意点,并配合练习进行指导。但是,很多教师,包括笔者,都觉得这个环节收获甚微。为此,笔者反思了过去的做法,尝试了一种新的方式,效果不错,学生也反响良好,那就是“点到为止”。

所谓“点到为止”,指的是教师通过恰当、适时的引导,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来总结做题方法,然后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例如,在指导学生做阅读理解题中的主旨类题目时,笔者利用投影仪呈现前几次练习中遇到的同类题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思考解答此类题目时应该注意些什么。经过几堂课的练习,学生基本上把主旨类题目的解题技巧“悟”出来了。

毫无疑问,这样得来的知识,学生肯定能记得更深刻、用得更灵活。

三、感受美文——从赏中悟

笔者曾经在高三年级大胆进行了“美文诵读”的尝试,一方面弥补旧版教材中文学作品相对匮乏的缺陷,另一方面带领学生进一步领略英语之美,感受文化差异,拓展视野,扩大词汇量。

新教材的启用让学生接触到了更地道、更真实的新鲜语言材料。例如,译林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一的话题分别是饮食文化、音乐作品、绘画流派、诗歌鉴赏。

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通过一系列主题阅读活动,不仅可以深入探究主题意义,开展理解、迁移、创新等活动,而且还能品味到文章用词的精确、句型的多变、修辞的生动、意境的深邃。

与新教材配套的英文版《芒果街上的小屋》《贝多芬传》《愤怒的葡萄》等耳熟能详的经典文学作品,又给学生提供了高品质的课后拓展读物。教师通过布置阅读任务、指导摘抄、开展课堂讨论分享活动等方式,确保文学欣赏真正落实到位,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修养和思维品质也能在不知不觉中进步和成长。

在英语教学中关注和培养学生的“悟”性,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更自然、更生动、更真实。也许,我们应摒弃浮躁,回归语言学习的自然状态,多一点感悟、多一点沉浸、多一点思考。

自牛津英语教研网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