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建议

2024/9/2 15:57:57  阅读:11 发布者:

1.建立健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校本研发机制。

跨学科主题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中属于新要求,有每学科10%课时的硬性规定,但又没有可以遵循的成熟操作模型可供借鉴,需要广大中小学结合本校师资、资源和对学科的理解自行开发。这对广大中小学而言是巨大的挑战,为此需要积极应对。(1)组建研发团队。各学科需要建立以学科负责人为首、核心骨干示范、全体教师参与的研发队伍,而非单兵作战。(2)理论适度先行。在可能的条件下寻求相关理论专家指导,并开展专门的理论学习,然后在实践中转化,建立“理论学习形成新认识—基于新认识形成新方案—基于新方案开展新尝试—基于新尝试发现新问题—基于新问题开展新学习、新重建……”的研发循环。(3)及时固化研发成果,形成校本化实施特色方案、标准和路径。可以优势学科先行尝试一些专题研究,并依托这些专题研究形成专门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方案(或教案设计)建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原型”,然后基于实施过程(留下视频资源)进一步完善方案并做好充分反思。通过这些先行探索做出“原型”为其他学科、其他教师“打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广,逐步使专题研究日常化,并学会在新的日常研究中确定新的研究专题。(4)开展节点活动辐射推广。当专题研究取得一定突破时,就可以及时总结、概括、提炼,在校内或区域内外开展专门的研讨活动,一方面通过展示成果向其他学校、其他领域辐射,另一方面也与其他同行或学校交流学习获得新的启发。同时,也借助节点活动激发团队的研发积极性,增强研究的自豪感和获得感。

2.确定适切主题支点建构跨学科主题学习框架。

主题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习和探究对象,是学习者系列学习活动的核心,直接关联教学目标、学科基本概念、原理、单元网络活动等,为整个学习活提供核心支点。通过这些主题才能设计跨学科和多样性活动组成的课程单元,基于这些课程单元学生才能利用工具独立地或者合作的开展学习活动,开展超越学科的探究活动。但如何确定主题?

首先,应明确主题选择的要求。(1)通约性。主题应是学习主体都能普遍理解的概念、任务或问题。(2)生活性。主题应与学生的周边生活息息相关,以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不脱离实际,且能在实践中进行探究检验,从而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时能进行迁移。(3)进阶性。主题设计应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激发学习动机,且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在进阶性问题中焕发出来。

其次,确定主题类型和来源。(1)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生活事件和生活经验中发现困难、障碍、问题、需求,进而整合主题。(2)以社会为中心,例如从社会问题、国际事件、民族文化、现代科技等现实问题出发确定以问题为导向的大主题。(3)以学科知识或技能为中心,关注不同学科教材重叠度较高的内容,依据新的学科课程标准提取交叉性的大概念,如学科任务群、综合实践活动等,或者根据教材分析或学科研究前沿挖掘主题。

最后,需明确主题使用的要求。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为了让学生在完成主题任务的过程中深化主题认识。学生一旦学会探究主题之后,他们就可能成为主题单元的开发者。未来可以着手进一步拓展这些主题单元,并将之发展成跨班级、跨年级的主题活动。

3.处理好“1”与“X”的关系。

2022年版新课程标准要求“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基于此,包括语文、数学、生物学、化学、物理、信息技术、地理、历史、体育在内的大部分学科将“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专门版块纳入课程结构,科学、艺术、劳动等学科则将跨学科学习的理念或活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例如,道德与法治课程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不同学段和主题中适时融入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信息素养教育、金融素养教育等多学科内容;科学课程则围绕13个学科核心概念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4个跨学科概念。

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必须处理好“谁跟谁跨”:前一个“谁”是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载体学科或主学科,是“1;后一个“谁”则是载体学科或主学科“跨”的对象,即其他相关学科,是“X”。跨学科主题学习不是不要学科,其前提必须是以某学科为载体学科或主学科,这个“1”不能被模糊或抛弃,当其他学科即“X”与“1”开展“跨”的协同时,其目标仍是指向“1”的教学目标达成或“1”的基本概念、任务和问题解决。因此,跨学科主题学习中,“1”是核心,是根基,有了这个“1”才有其他的“X”。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心仍是“1,要讲清晰、讲深、讲透,只有这样跨学科主题学习才能设计好、开展好,也才有最后的评价依据。

4.关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发展。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育人价值十分丰富,当然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等,但更应关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展。思维品质是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事最为关键之点。为此,跨学科主题教学中,我们应:(1)培养学生敢于思考与表达的勇气,即质疑已有观念、观点、理论、思想的勇气,不盲从权威,不迷信已有观点。(2)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与表达的能力,主要表现为有逻辑、有概念、有依据、有自我关照与反思的思考与表达等。(3)培养学生思考与表达的品质,即关注学生思维有序性的培养,实现由无序向有序的提升;关注学生思维严密性的培养,实现由疏漏向严密的提升;关注学生思维灵活性和结构化的培养,实现由散点向结构化的提升。(4)将思维发展和深度学习结合,观察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度、学习行为的投入度、学习思维的活跃度、学习内容的理解度、学习结构的关联度、学习资源的生成度、学习应用的迁移度、学习反思的批判度、学习意义的体验度、学习拓展的延伸度等体现深度学习的基本指标,再在此基础上努力促进思维、审美和情感的融通。(5)培养学生包容异己的他者立场。跨学科主题学习主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要鼓励全部学生积极参与、提出建议和方案,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相互倾听的意识和听懂别人的能力,在协同中实现共同成长。

5.重构学校物型环境创设学习新空间。

跨学科主题学习超越学科界限,对学科学习进行全新安排,其开展对以固定教室为空间载体的课堂组织形式提出了挑战,主要表现在师生、生生互动方式及教学资源的应用等方面。因此,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开展对学校物型环境建设、空间设计及其育人价值开发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实施环境应从注重“教的浇灌”转变为关注“学的给养”,以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跨学科知识与环境的互动中实现自我发展。(1)创设适合某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新型功能教室。可以结合学校教师资源、地方文化资源、学校传统优势等,开发体现学校特色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系列课程,围绕这些课程建设相对固化的专门教室或场馆设施。这种教室或场馆需摒弃传统班级固定化的横列课堂布置,形成开放、自由的课堂交往空间;围绕相关主题提供相对丰富的资源和条件,便于学生开展合作性的具身活动。(2)教室中需围绕跨学科主题学习提供一定的资源。如尽量配备与主题相关并在必要时提供协助的教师,如果没有专门教师,可以开发利用好家长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还可以在教室或场馆提供与主题活动相关的工具、拓展资料等。(3)开发新型非正式学习空间。进一步开发学校空间的育人价值和育人功能,设置跨学科主题学习及其展示的专门空间或流动空间,为促进学生跨班级、跨年级、跨小组交流提供可能;还可以在校外(博物馆、图书馆等地)开发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空间,促进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资源、学习与生活的融通。

自小学教学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