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语文老师是否一直在带着学生“摸黑”
2024/8/29 17:47:20 阅读:17 发布者:
每个教材单元,到底要学什么,我们总以为教材编写者已经清晰地告诉我们了,所以我们以为自己不仅教得兢兢业业,而且教得明明白白。那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学完一个单元后,却是糊里糊涂毫无成就感呢?
先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时,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和为什么学吗?例如,学习寓言故事单元,他们自己心里知道为什么要学习阅读寓言故事吗?如果一个学习者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那学习的动力和意义何来?
为什么要学习语文?这个问题可以从课程标准中找到答案:“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殖,……全面提升核心素养。”这是纲领性文件给出的回答,是方向性的,是写给语文教育工作者看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要将这段话所阐述的学习语文之理由,转化为学生个体对语文学习意义的理解和追求,离不开凝结着教师教学智慧的课程实践和体验。但是,我们的经验总是力所不逮。
几十年来,语文教育质量一直受到质疑,考试分数与学生真实的语文素养形成了巨大反差。高分低能成为一以贯之的普遍现象,究其原因,到底出在哪里?很简单,以往的考试评价并不能真正衡量学生的语文素养,但考试成绩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升学,同时与教师业绩有着高利害关系,所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为最后那张试卷服务的,除此之外,学习语文并没有第二个价值选项。至于课标中描述的美好愿景,仅仅是用来装点论文、报告的门面而已。正如一次聊天耳闻,无论是2011版课程标准,还是2020版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老师,尤其是资深金牌老师,是不会浪费时间研读的,他们觉得,研读课标与高考分数根本扯不上关系,研究高考试卷才是正道。那么,义务教育阶段呢?大家不妨调查一下,有多少一线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会在“吃透课标”上下功夫?大概百不足一吧。
当然,一线教师不研读课标,理由大概也可以列出一串来,比如课标太抽象,很难与课堂教学实践建立直观联系,无法指导自己怎么教好一个单元或一篇课文……对啊,一线教师用什么教语文啊?用教材嘛。教材怎么用呢?有教师教学用书嘛。考试不就是考教材上的吗?虽然按照教师教学用书的提示絮絮叨叨并不能保证考试成绩,但可以布置大量抄抄写写背背的练习啊。至于学生知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语文,到底要从一个个单元一篇篇课文中学什么,相对于最后的试卷分数,根本就不值一提了。
现在,我们大概看明白了语文教育的真实现状了吧。
老师是明明白白地教——明白考试考些什么,就教什么,至于考试之外,学生能运用“语文”做什么,就无关紧要了;学生是糊里糊涂地学,咬牙切齿地学,无可奈何地学……
笔者在不止一所学校学生的语文课本上看到他们“认认真真”学习的证据:抄写所有新词的解释、抄写每个自然段的段意、抄写每一题课后练习的答案、抄写每个“重点句”的分析……工工整整,密密麻麻,就是没有一句学生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这些抄写内容来自哪里呢?学生告诉我,一是“教材全解”,二是教师从教师教学用书中搬到PPT上的。据说,这些都是成绩优秀的班级。
我曾经在与老师们交流时,问过这样的问题:教材或教师教学用书中说,要学习借助支架讲故事,作为老师,想过为什么要学习借助支架讲故事吗?学生学习时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吗?老师们都在摇头。再如,教材中有寓言单元,教师想过为什么要让学生读寓言故事吗?学生明白阅读寓言故事的价值吗?老师们都在摇头。还如,教材单元说要关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师生清楚为什么要关注吗?老师们都在摇头。
这当然不是一线教师的责任。教材没有回答“为什么”,教师教学用书也没有回答“为什么”,而课程标准对“为什么”的回答,又是那么抽象、笼统,根本就找不到对应的具体答案。
可是,如果这些“为什么”都回答不了,学生又如何建构语文学习的目标意义,如何从目标意义中生发出自主学习成长的内驱力?
追求大概念理解的大单元教学,就是让“为什么”变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一种教与学方式的选择。
大单元教学先要澄清教材单元所谓的“语文要素”到底有什么价值,为什么是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知识或技能。这样,就避免了教师糊里糊涂地教,学生糊里糊涂地学。
大单元教学追求的深度理解——大概念理解,就是要从不同视角回答“为什么”,就是一个灯塔,它让我们师生不在“摸黑”。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