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学生如何用好教材:基于自主学习理论的心理建设策略

2024/8/28 11:23:22  阅读:19 发布者:

当前我国课程教材改革的方向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使学生成为教材使用的主体,如《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就要求教材要“联系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实际”“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回应课程教材改革发展的要求,教师需要关注如何基于“学习者”的视角引导学生用好教材学习,使学生成为教材使用的主体,实现教材的育人功能。然而现实中存在部分学生不重视教材、误用教材以及教师以教代学的问题,学生并没有成为教材使用的主体。对此,以往的解释或者默认学生作为教材使用的自发主体,或者片面强调教师对学生教材使用的调节作用,认为学生教材使用缺乏独立性,尚未对学生教材使用的学习心理活动机制展开探讨,忽视了教师对学生教材使用心理活动的指导。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教师的教要根据学生学的活动来进行,而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学主要是用教材学习的活动。因此,揭示学生作为教材使用主体的心理缺失的表现,作出理论分析,为教师提供指导学生教材使用心理建设的策略,这是使学生成为教材使用主体的重要保证。

学生作为教材使用主体心理缺失的表现

与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学习活动相比,教材作为学生认识发展的知识素材代替了自然或社会环境,成为学生认识活动的对象。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就是在教师指导下使用教材的活动。然而对于学生来说,教材具有抽象性,学生只有经过一系列学习心理活动的转化才能掌握占有教材认识客体,成为教材使用的主体。综合学生教材使用的已有实证研究和实践观察,我们发现学生作为教材使用主体可能存在以下方面的心理缺失表现。

一是缺乏自主使用教材的主体动力。笔者曾对北京两所中学的高中生进行关于教材使用的访谈。依据学生的自我报告,仅有33%的学生经常自主使用教材预习语文,仅有17%名学生经常自主使用教材预习数学,侧面反映了学生在教材使用上的主体动力不足。走进当下的课堂,一整堂课下来学生教科书都没有打开的现象并不少见,一些学生的教科书上甚至一片空白。这些现象反映了实践中学生缺乏主动将教材作为学习工具的意识,更多体现为教师主导下的“被动”使用,表现为不愿看教科书,在学习的过程中未充分使用教材,而更热衷于刷题与听教师讲。

二是缺乏自主使用教材的主体能力。学生作为教材使用主体,应把自己视为教材使用的主人,对如何使用教材具有自主行动的能力,表现为在教材使用过程中会依据教材的本质特征自主选择恰当的学习策略以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然而现实中,很多学生被动使用教材学习,没有掌握多样和有效的教材使用策略,缺乏主动提取和加工教材中信息的有效方法。比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缺乏深度阅读教科书的行为,以浅层阅读为主,阅读方式较单一,这样学生教材使用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三是缺乏自主使用教材的主体效能。尽管教材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现实中学生教材使用的效果存在差异,同样的教材,有些学生的教材使用效果并不佳。如毕华林和万延岚调查发现,教科书在学生化学学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并不显著。[1]教材作为人类认识成果,是智慧结晶,通过教材掌握人类认识成果,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个过程需要经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艰苦的思维劳动。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不到通过教材学习提升认识的快乐在和成效,那么就会缺乏自主使用教材的主体效能,失去自主和持续使用教材学习的信心与意志力。

学生作为教材使用主体心理缺失的原因探析

学生作为教材使用主体,其自主性不是自发形成的,从教材使用的自发主体走向自觉主体需要一定的心理建设。学生作为教材使用主体如何可能?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心理基础?根据主体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主体的自主、能动与创造性,来自主体的自主决定、自主学习过程或自我效能等。其中,学习主体的自主性是学生学习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条件。那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如何形成?对此,以齐默曼(B.J.Zimmerman)为代表的自主学习理论倡导者做了具体分析,其理论观点在国内外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大量的实证研究成果表明,自主学习与学生学业成就表现之间存在积极的关系。学生作为教材使用主体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使用教材进行自主学习的活动过程,自主学习理论可以对学生作为教材使用主体所需要的心理基础提供理论解释。

自主学习理论发展到今天,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观点和学说,齐默曼与舒克(D.H.Schunk)曾梳理了关于自主学习的五种代表性理论,即操作性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发展性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尽管不同理论视角下研究者聚焦于自主学习的不同方面,但他们对自主学习特征的认识也存在共识。一是认为个体在学习上是自主的;二是认为自主学习是一个包含反馈回路(feedback loops)的循环过程,学习者通过设置目标并自我监控实现目标的进程,基于反馈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及时调整;三是都强调了有效的自主学习不仅要知道做什么和如何做,还要对动机和情绪进行调节。[2]基于研究者们对自主学习的共同认识,聚焦学生自主使用教材实现自主学习的活动,我们认为学生作为教材使用主体会经历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即学生在正确的教材使用观念下内在激发教材使用动机,能动设定教材使用目的,主动建构适合的教材使用策略,最后对教材使用效果进行自我反馈。因此,上述学生作为教材使用主体的心理缺失表现主要源于以下原因。

1. 源于缺乏自我学习目标设定

动机会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动机过程涉及目标、归因、自我效能等多方面因素。其中目标对活动具有重要的定向作用,只有明确活动的目标,活动才能有序开展,从而有效满足主体的需求。目标的自我设定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自主学习理论认为,合适的目标定向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部动力具有重要的激发作用。因此,学生作为教材使用主体应具有自主使用教材的内部动力,教材使用的目标应是学生结合自身学习情况,在综合分析任务的基础上能动设定的。但已有实证研究发现,学生教材使用活动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完成练习、提高成绩,[3]而非基于自身发展需求的自我设定,从而导致在教材使用过程中缺乏主体动力,陷入盲目和被动。

2. 源于缺乏学习策略指引

齐默曼认为,选择恰当的方法、明白如何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判断维度。[4]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需要掌握具体的自主学习策略,同样,“学生有效使用教材并不是自动发生的,而是需要更多的培训和指导”,教给学生使用教材的方法。[5]学生教材使用的策略是多样化的,学生作为教材使用主体能力缺失源于缺乏学习策略指引,这个过程中既需要学生主动掌握教材使用策略,同时也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

3. 源于缺乏有效反馈激励

自主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一个包含“反馈回路”的循环过程。学生教材使用效果需要进行过程与结果的自我反馈,每一次学习结束后的自我反馈推动下一次学习活动的开始。研究表明,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其自我评价能力也较强。[6]在自我反馈的过程中,学生会对学习结果进行归因,直接影响学习者的情绪,这些积极或消极的情绪进而也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学生作为教材使用主体的效能缺失与缺乏有效的反馈激励直接相关,学生要自主使用教材就需要通过反馈激励,意识到教材使用对其学习是有用的,体会到使用教材促进其发展的效能。

学生作为教材使用主体心理建设的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教师要做好学生作为教材使用主体的心理建设,对学生目标定向、策略建构以及反馈激励的完整心理活动进行指引,为学生使用教材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多种支持。

1. 利用教材设定学习目标:激发教材使用动力

从影响学习的内外部因素来看,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而自主学习的学习动机一般是内在的、自我驱动的,自主学习属于内部动机引发的学习。学生作为教材使用主体,应是对“学习”这一活动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愿意主动利用教材学习,而非仅仅源于学习所带来的外在结果。依照自主学习理论观点,催发学生教材使用的主要因素包括目标定向、学习的价值意识、归因倾向、自我效能感等多方面,要想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动机性因素。庞维国提醒我们可以视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选择某一个或几个因素进行干预,[7]目标定向就是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主因素。

学生作为教材使用主体,其在目标定向上不是随意、自发的,而是需要自主利用教材调节学习目标,“在学习任务分析、自身能力的判断以及对学习结果预期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8]在教材使用过程中,教材中的单元目标需要被学生意识到并转为自觉内在的学习目标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为激发学生教材使用的动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利用教材中的学习目标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具有“外部规定性”,即学生“首先是按照学习组织的要求,掌握那些‘教育者’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精心选择的知识经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教材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要求;二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具有“主体相对性”,学生要分析自身的学习基础,合理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是因为“教学目的在没有转变为主体的内在目的之前,也仅仅是教育者的目的”。[9]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分析教材中的学习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以及自身能力,对学习结果进行合理预期,从而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指引学生的学习过程朝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2. 利用教材优化学习策略:提升教材使用能力

自主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完全能够使用各种不同的学习策略和动机策略来促进自己的学习。学生作为教材使用主体,其主体性的重要一面就在于学生是否具备使用教材的多种策略并能熟练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利用教材中的学习策略,学会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中有三类重要的学习策略:一类是复述(rehearsal) 策略,包括重复信息、划线和总结;第二类是精细加工(elaboration)策略,包括借助意象、记忆、提问、记笔记等方式增加信息,使学习更有意义;第三类是组织(organization)策略。[10]教材在编制过程中就渗透了这些学习策略,如运用颜色和加粗的方式将概念、定理、公式等重点内容标记出来,引导学生运用复述策略,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单元小结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在实践调研中我们也发现,成绩优异的学生在知识结构化上表现突出,他们擅长运用精细加工和组织策略。以记笔记为例,成绩优异的学生在笔记上不是简单誊抄黑板上教师的板书,而是擅长利用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个性化的知识体系建构。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教材中的学习策略提升教材使用能力。一是让学生意识到教材具有指导其学习活动的功能,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教材指导学习方法的意识;二是引导学生在教材使用活动中掌握预演、精细加工和组织等多种学习策略,并逐渐将学习策略自主运用到教材的分析与学科知识的掌握过程中;三是引导学生在分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学会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加强个性化学习策略的总结与迁移。

3. 利用教材开展反馈激励:提升教材使用效能

对学习效果的自我导向的反馈是自我调节学习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11]学生作为教材使用主体,利用教材中的反馈练习开展自我评价是提升教材使用效能、体现主体意识的重要方式。

教材具有巩固学习结果和对学习者学习水平进行反馈的教学功能,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意识到教材的评价功能,发挥教材中的反馈练习对学生学习的反馈激励作用。一般来说,教材包括范文系统、助读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练习系统),其中作业系统或练习系统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所学,一方面为学生的自我评价服务。比如:学生通过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部分,可以反馈本堂课的学习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学习效能感,体会到教材提升自身认识水平的快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开展反馈激励,获得主体效能,从而对教材使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分析、判断和调整自己的教材使用行为。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针对学生作为教材使用主体所存在的主体动力、主体能力和主体效能缺失问题,自主学习理论为学生利用教材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心理学视角的理论支持。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教材自我设定学习目标、主动建构适合的学习策略以及开展有效的反馈激励,实现学生教材使用动力、能力、效能的提升,从而让学生自主利用教材学习,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

自中小学管理杂志社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