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理解目标,让学习更为精准有效

2024/8/28 11:08:12  阅读:12 发布者: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马杰(Robert Mager)于1962年提出的学习目标陈述ABCD模型,至今仍然非常具有影响力。将其整合到教师教学培训中,让教师接受ABCD写法的培训,有助于教师明确目标并设计相应活动。

ABCD模型包括四个基本要素:A代表对象(audience),一般都是指学生,但是可能也会区分不同的学生群体;B代表行为(behavior);C代表条件(condition),也就是学习发生的情境,以及学习结果达成的要求;D代表标准(degree),即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也反映了目标和评价的合二为一。具体见下表:

借助此模型,可以辅助对学习目标的理解,促进教学更为有效。以统编五年级下册第6单元阅读学习目标“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例。未经理解时,师生仅将目标的语言公开陈列,进行朗读与公布。此时,教师与学生的理解都停留在文字表面,知道要“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具体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怎么完成,并无计划。同时,在开始学习时,学习进行中,乃至学习之后,目标是否抵达,无从知晓,更无法验证。

使用ABCD模型”中的“对象”要素理解目标,可知此目标的学习主体应该是学生。即学生本人要参与对文中人物思维过程的了解,要经由语文实践活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抵达相对于原先理解而言更深的层次。因此,学习过程中,学生应知道什么,需能够做到什么,要明确。单元中的“课文”《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即抵达目标的载体,也是开展语文时间活动的基本凭借,学生要熟悉,要多次反复地接触,要以此为本展开学习活动。一句话:学生在在单元课文中展开学习,这是“对象”要素给予的指引。

进而要思考“能做什么”,即借助此模型中的“行为”要素继续理解目标。这一要素指引学生进行的学习行为,可以参考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或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中的行为动词。如下表所示,不同认知层级中可以进行的学习活动很丰富,基本覆盖日常的学习行为。

具体到单元中的某一篇课文学习时,可以结合不同的学习内容,有选择地使用。例如在《自相矛盾》一课中写道“其人弗能应也。”这是楚国的买卖人被质疑后的表现。针对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路人提出“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的时候,会有这样的结果?买卖人无言以对,问题出在哪呢?此处进行思辨,学生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辨别、区分、对比、说明、争辩等学习行为,展开充分的学习。

“行为”要素指导学生在抵达目标时“能做什么”,渗透在单元学习的每一篇课文中,不是“一锤子”的行为,而是持续、互相关联的行动。

再如《跳水》的课后题中提示课文多次描写水手们的“笑”,要求学生将相关的语句找出来,并说说这几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联系。此处学习涉及学生的学习行为有:信息提取、整合、分析,并在过程中把握故事的情节发展。伴随其间的,还可以理解船长的孩子面临的危险在逐步加深。总而言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围绕着目标,结合课文,展开具有层次感的,不同认知层级的学习活动。

从模型中的“条件”要素来看,要抵达本次目标中的“加深理解”,必须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方式可以是个体沉浸文字中的切磋,也可以是学生间的合作,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展开探究活动,在已有认知层面上不断提升,实现加深理解。因此,学习的条件或方式可设定为细读深思、小组合作、探索提升。

从模型的“标准”要素来说,本次学习的“最低标准”即在原有理解的基础上有所加深。还需考虑的是,可以“加深到何种程度”。随着教学设计的不同,提供资料的差异,理解的加深可以是层次丰富且不断提升的。例如《自相矛盾》中的学生初步理解是楚国的买卖人夸下了海口,造成了尴尬。经过学习后发现,并非如此。也许他的矛确实锋利,盾也很坚固,只不过他不应该将具有矛盾性质的两个物件同时进行销售,同时进行夸赞。理解到“关系”层面,显而易见地加深了理解。此时,教师再引入背景资料,再次提升学生的理解层次,不断迈向深刻。

如,引入《难一》中,故事后续的原文:“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教师结合增补的原文,让学生明白这是个韩非推销政治主张的故事,专门给大王听。因为当时的统治者希望同时推崇尧与舜,可是尧讲究明察秋毫,注重法治,舜则主张以德化人,更为慈爱。韩非和大王讲“自相矛盾”的故事,是希望大王做出选择。从韩非自己持有的法家思想来看,韩非面上是希望大王采用尧的统治方法,实则是希望大王采纳他自己的法家主张。理解到此,在原有基础上又较大空间的提升。学生亲历其间,不断体验并见证了目标的抵达。

借助模型理解目标,还可以借助SMART框架”对目标理解下的教学进行监控与评估。

在《掌握教学策略:教师学习科学实践手册》一书的介绍中,可以得知SMART框架”源自管理学,后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比如医学领域将SMART作为医学教育课程规划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国际上的研究表明,编写SMART学习目标已经成为学校教师专业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教师专业发展、课堂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SMART”的五个字母分别代表了具体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实现的(achievable)、相关的(relevant)和有时间限制的(time-bound)。以此为关键词,可以监控目标是否理解到位,教学是否按照追求目标理解的方向进行。具体见下表:

关于具体:借助模型理解目标,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产生作用,如能监控学习走向,调整学习进度,比对学习效果等。师生都能明确在学习中,到底该展开哪些学习活动?要到达的是什么地方?要学到什么程度。一切是明晰的,不是含糊不清的。这样清晰的目标理解,就不会产生笼统的教学行为,学生也不至于将最初的理解,误认为是加深后的理解。教师更不会直接使用教参、教辅中的条目,让学生记忆,以此视为理解。这样的机械照搬,不再是学习的需要。以此文中的目标“加深理解”为例,师生都能知道,“加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关于可衡量与可实现:对目标的理解,还决定着学习的成果与对教学的评估。理解目标的同时,即明确了对学习应有成果的预期,对成果评估的基本方案。例如,评估是否“加深理解”,就需要运用比对,找到学习前的起点和学习后的终点,进行关照。

关于相关与时间限制:充分理解目标后的学习是有层次,有过程的,并不是一步到位,更不是依赖班级中优等生直接提供的,是面向全体可实现的。实现目标的全过程,牵涉到整个教学设计,让“教”与“学”以及“评”充分融合,成为一个系统的工程。完成整个单元学习的同时,即为抵达目标的时间限制,这让教学更符合教科书的设计,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的设定。这样也制止了因教师个人因素造成的漫无边际的教学拖延或是任意缩减与改变学习时长。理解目标,让教学行为变得有章可循。

借助模型精准理解对一线教师而言,看起来是增加了前期的工作量,实则是弥补了教学中必要且至关重要的一环,让教学更为规范。习惯运用模型理解目标,教学则越来越精准,越来越有效。

自语文榕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