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变革

2024/8/28 10:15:30  阅读:11 发布者:

我曾经对近一百位教研员、骨干教师代表展开问卷调查。问题一:面对“双减”,您最大的挑战是什么?词频分析结果显示,“课堂”一词占比最高。可见,如何为课堂减负增效已成为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问题二:在“双减”背景下,您认为课堂教学变革的关键是什么?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大部分教研员、骨干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变革的关键是“真实学习”(45.1%),其次是“学习能力”(21.57%),即指向了构建以培养学习能力为导向的真实课堂。

因循学科育人理念,从数学的学科特征来看,数学教学强调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学习能力,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育部发布的《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中也倡导以探究式学习、讨论式教学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需明白:只有构建以培养学习能力为导向的真实课堂,才能将学科知识、思维方式和关键能力等融为一体,真正实现减负增效、落实课程目标、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这固然是一种挑战,要求教师躬身入局,改变自己,改变学生。

那么,如何实施课堂变革,构建以培养学习能力为导向的真实课堂呢?

01

明确学习目标,找准真问题

孙晓天教授指出,不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再高效都是“无效”的。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若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很容易陷入“辛辛苦苦带学生走冤枉路”的境地,无形当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在日常备课时,我们首先要明确课程标准对本知识领域的教学要求以及教材的编写意图,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从而制定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学习目标。

以北师大版教材“路程、时间与速度”一课为例。我曾听过不少教师执教这节课,通常的做法是将完整的情境分割为三次来呈现:首先出示松鼠和兔子竞走时间相同但所走路程不同,发现所走路程多的走得快;接着出示猴子和兔子竞走路程相同但所用时间不同,发现所用时间少的走得快;最后出示松鼠和兔子竞走路程和所用时间都不同,发现只比路程或者只比时间都解决不了问题,由此启发学生产生计算速度的需求。这样的课堂看似冲突不断,体现了研究速度的必要性,实则把路程、时间与速度割裂开来。可见,教师对该课教学目标和教材意图的把握是有所欠缺的。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真实需求并未得到关注,他们只是沿着教师既定的路线“走完”一节课,多元的思考可能被人为封闭,既得不到真正的成长,也感受不到学习的意义。

速度的学习,不应拘泥于速度的计算方法,更不宜割裂。在“双减”的背景下,教学更应该回归育人本位,着眼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准确把握教材意图,明确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学习目标。教学中,应链接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直接呈现完整的情境,启发学生提出真问题“谁走得更快”,并以此为核心问题,引领学生置身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行主动观察和多层次比较,从量的比自然体会到关系的比。在整体分析表格中数据的同时,体会速度的本质是一种关系。追寻知识本质的同时,学生全身心主动参与,在不知不觉中从基础层面的认知走向深度思考,不仅主动构建起模型意识,更发展了数学的理性精神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领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02

创造学习机会,经历真体验

“在分析学生过重负担的构成中,我们发现,现在很多教学内容缺少与学生兴趣、爱好、生活、成长的关联;教学方式缺少对学生好奇心、探究欲、成就感的关注。教学内容不管多或少,学生都不感兴趣,觉得是一种负担。”身为教师的我们,常常打着“为了学生的明天”这一旗号,却做着“牺牲学生的今天”的行为。

以北师大版教材“周长”一课为例,以往的教学一般是先出示图形,描出图形的边线,然后向学生强调边线要有始有终,图形必须是封闭的,最后揭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在学生认识周长以后,教师紧接着会安排测量图形周长的活动,包括曲线图形(如圆)的周长,一般还会在学具里提供毛线,启发学生化曲为直。这样的教学虽然体现了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意图,但实际上,贴心的学具准备已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既不易感受化曲为直的必要性,也失去了创造新经验的成长可能。

我们想,如果不给学生提供毛线,可能催发学生获得什么样的发展呢?要知道,真正驱动学生成长的,是好奇心和想象力。所以,教学中,我们充分相信学生,在认识周长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了测量圆周长的活动机会,为学生的真实体验与可能发展提供充足的时间与空间。那么,学生是怎么测量的呢?我们发现在小组合作中,有的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学具里的量角器,三年级的他们没用过这种工具,天真地以为这就是量曲线图形的工具,可操作许久发现不能贴合,急得直呼:“谁有大号一些的?”在这种悬而未决的状态下,在好奇心的支配下,学生“脑洞大开”,有的发现自己的软尺可弯折用于测量,“化曲为直”自然生成;有的用指甲面的宽为单位,量一量、数一数圆的周长有几个这样的宽,直指测量本质;还有的学生拆下随身的口罩带、拔下头发丝拿来当工具……真实的体验中,各种可能的生长充盈着课堂。

学生的学习不是未来时,而是现在进行时。我们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需要,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乐于探究,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这样的学习,有讨论、发现、提问(分析),有争论、批判、辩论(评价),还有设计、修正、制作(创造)……既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也有高阶思维的卷入。学习真正发生了,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形成了。

“‘双减’的治本之策,在于改变教学内容与方法,增加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学业负担为学习享受。我认为这是最本质的办法。”教学中的学生操作不是教师给定工具后的走过场表演,而是教师创造各种机会,提供真实的任务和挑战,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进行理性分析和实战演练,把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起来,建构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多元联系。学生在这种学习机会中自然乐此不疲,没有负担,内驱力也会不断地增加。

03

改变学习方式,享受真思考

让所有的学生按照既定的节奏、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学习,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无形的学习负担。“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语)“双减”呼唤教学回归育人的原点,从看见学生开始,想办法让学生主动地思考、质疑、探究与分享。当学生的真实声音被听见,真实需求被看见,真实想法被悦见,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趟奇妙的发现之旅。

那么,如何改变学习方式,驱动学生主动地“学”,让思考看得见呢?前测单、学习单和作业单这三单可以说是“学”的主要载体。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前测问题、预习单来探明学生的学习起点,让教学有的放矢;借助核心问题、学习单,让学生走上“再创造”的学习之旅;通过作业(练习单)、后测问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反思提升。

仍以“周长”一课为例,我们不仅通过前测问题“你知道什么是周长吗”来了解学生对周长的已有认识,更通过一道周长比较问题来挖掘学生的认知困惑。

结果表明,参与前测的125名学生中,近四分之三已经知道什么是周长。那么,这节课还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哪些可能的成长?我们相信“少即是多”,摒弃细碎问题的累加,借助学习单提出“说一说,什么是周长”“量一量,它们的周长各是多少”两个核心问题,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素材,启发学生对每个核心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并自主解决。在经历再创造的学习过程中,每名学生都能基于自身的经验,尽可能地自然生长,不仅建构起对周长的认识,更在自主探究、互动协作中不断成长为成熟的思考者、学习者。

优化作业设计,发挥作业的增值功能,也是当前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课题。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吃饱、吃好”呢?结合“周长”一课的学习,我们将教材中的练习进行改编,其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从作业单中,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不同角度的思考,有的从测量的角度来比较,有的基于两个图形边长不一样的地方来推理,还有的结合图形运动的视角来推敲……巩固知识的同时,学生不仅触及周长的本质内涵,更主动打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增长了数学智慧。

构建以培养学习能力为导向的真实课堂,要求教师成为一名好的学习设计者。结合前测调查,准确把握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优化前测单、学习单、作业单的设计,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使每名学生都有机会以自己的方式投入到学习中,让思考看得见,让成长看得见。

顾明远教授说:“把课上好了,学生听懂学会了,作业,就可以少布置一点了,负担就减轻了。所以,我觉得‘减负’的出路最主要是在课堂上。”以培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素养为导向的真实课堂,需要教师转变自身观念,以切实的努力推动课堂教学的变革,使教学目标的明确、学习机会的创造与学习方式的改变自然融合,相互作用,形成学科育人的合力,帮助学生发现更好的自己,从而让“双减”真正落地。改变很难,不仅需要时机,还需要达成理念和价值观的认同;不仅需要自省,还需要具有否定自己的勇气。但只要我们能够抓住教育发展趋势,顺势而为地改变,一定能成就一份属于自己的教育智慧。

自小学数学名师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