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基于“钻石模型”的学校教学创新

2024/8/28 9:35:09  阅读:12 发布者: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日新月异,义务教育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变革,逐渐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1]。这一转变不仅凸显了技术的巨大推动力,更彰显了人们对教育本质认识的深化。在此背景下,为了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压力,“双减”政策应运而生,进一步推动了学校教育系统的全面改革和社会教育体系格局的重塑[2]74。这不仅引导学校和家庭重新审视学习与发展的观念,更激发了全社会对教育的全新思考。

作为“双减”政策实施的重要阵地,学校必须紧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任务[3]。毋庸讳言的是,对于中学教育而言,减负的育人初衷与应试的需求某种程度上是相悖的。现实问题是,如果课堂教学无法帮助学生有效应对考试,那么减负难免流于形式。“双减”政策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应教尽教”的方案[4],试图将“育人”的初衷和“应试”的需求合二为一。这一过程中,实现课程教学改革变得尤为关键。课程改革并非简单地从一种状态转向另一种状态,而是要求教师去探索从未实践过的新理念、新方法[5]。唯有进行教学创新,才能打破传统束缚,寻找更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育路径。

当前,直面“如何在双减政策下进行教学创新,实现课程改革”的挑战,全国各地中学展开了诸多探索以聚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涌现出一批优秀创新案例。在此基础上,学界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提出了面向未来的诸多模型,如,丁美荣、王同聚基于人工智能背景,构建知识建构、STEM、创客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型提升高阶思维能力[6];钟柏昌、刘晓凡提炼出4C金字塔教学模式,从聚类教学、概念提取到关联内化、迁移应用等四个环节层层推进创新能力提升[7];吴怡君、陈丽从教学空间、教学理念、教学关系三方面关注基础教育领域的教育变革方向,提升在线教学效果[8]。在众多研究中,张晓军的“钻石模型”尤其引人注意[9]12。本文正是从面向未来的教学创新的“钻石模型”视角出发,分析现有教学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基于W中学的一系列教学改革探索的案例研究,探讨教学创新路径,旨在为推动“双减”政策落地提供最有效支点,为广大学校提供借鉴。

二、教学“钻石模型”创新实践的理论评述

(一)“钻石模型”的内涵

张晓军基于“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中众多优秀案例,总结提炼出了一个面向未来的教学创新“钻石模型”(如图1所示),旨在深度探讨“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学创新”、“如何界定优秀的教学创新”以及“如何创造出有价值的教学创新”等关键问题。该模型关注学与教的目标、考核及途径三个层面,包括学习目标、学习结果评价、学习场景、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五个要素[9]11。模型以学习目标为逻辑基础、学习活动为出发点、学习评价为支撑手段,强调学习活动、学习内容、学习场景是教学创新的主阵地。

该模型为教学创新价值的发现提供了理论框架,将教学创新实践嵌入五个关键要素进行深入分析。由此,能够明确判断每项创新的价值,进而有效指导学校教学改革,确保“双减”政策的落地。基于该模型,学者进一步构建了以学生为核心的“钻石”教学模型,从教学目标、课程考核、知识传输途径三个层面并行开展创新,包括优化学习目标、设计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设计配合学习活动的内容、搭建学习活动场景、形成配合学习目标的评价机制等。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合最新学术成果,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旨在实现知识探索、能力提升和素养增强的目标[10]

1 面向未来的教学创新的钻石模型

(二)“钻石模型”针对教学创新问题的解决路径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众多教学创新案例与模式被提出,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而钻石模型对真实问题的解释力较好剖析了当前教学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学习目标来讲,教学创新要瞄准促进学生能力和素养发展的高阶目标[11]。但当前学习目标设定中存在各类问题,如:(1)以内容为导向,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难以满足学生未来成长中的需求[12];(2)设置过多高阶目标,没有明确课程与学生能力素养的对应关系;(3)忽视能力和素养的分解,无法将二者落于实处;(4)目标太宏大、不具体,抓不到核心点。即使在课程大纲中已明确提出目标,但深究这门课程如何支持学生在几个月的时间内达到目标时,往往很难找到答案等问题。因此,好的教学创新需要把抽象的高阶目标细化为可执行的能力点[13],以设计出具体的教学活动,真正支持学生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从学习活动来讲,在教学创新中,一线教师多在学习活动方面进行创新尝试,如研究性学习活动[14]、同伴学习[15]与同伴评价[16]等。但这些教学创新并未解释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对能力和素养的针对性,以及提升这些能力和素养的原因。此外,多数学习活动由教师主导,学生没有机会主导自己的学习环节[17],这混淆了教学活动的创新与学习活动的创新。因此,好的教学创新需要探索什么是提升学生高阶能力的有效学习活动。

从学习内容来讲,许多教学创新“以教师为中心”,强调内容重构,即对过去一门课程中的知识体系的重新梳理和重新组合[18],不同内容需要进行弱化或强化的调整。这些创新活动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将内容视为一门课程的核心。然而,好的教学创新应该“以学生为中心”[19],不仅关注学习内容[20],更要用学习活动支持学习目标达成,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习得知识,最终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能力素养。

从学习场景来讲,教师开展特定的学习活动时,需要考虑是否有相应的学习场景支持[21]。而当前许多教学创新在选择学习场景时,仍局限于教室、实验室等特定场所。在这些场所中,学生们被“隔离”起来,远离真实社会生活,难以满足教育需求。对教学创新而言,想要提升教学层次,学习场景的革新必不能少。必须打破当前以认知场景为主的学习场景,考虑线上虚拟场景[22]、实践与生活场景[23]、情感场景等学习场景。

从学习结果评价来讲,结果导向教育强调学习成果的重要性。这种理念源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实践,主要方式是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但这并不适合衡量学生的能力与素养[24]。当前绝大多数教学创新在学习结果评价方面仍然延续过往评价方式,过于重视终结性考核和认知水平的测量[25],缺乏过程性考核及对能力和素养的评价[26]。显然,这样的学习结果评价方式并不适应目前以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为目标的教学创新。

综上,钻石模型的五个要素[9]11针对当前教学创新中存在的学习目标模糊、学习活动无效、学习内容“以教师为中心”、学习场景特定与学习结果评价结果导向等诸多问题,提出了好的教学创新需要关注三个基本问题:教学创新需要支持的学生学习目标、教学创新的关键策略和手段以及教学创新的效果。

三、基于“钻石模型”的教学创新实践

“钻石模型”以问题导向的特性较好地指引了一线教学单位的实践。W中学以学生健康成长为中心,基于“办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围绕教学创新的“钻石模型”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探索,构建了“轻负高效”的课堂文化,旨在让学校改革成为推动“双减”落地最有效的支点。研究从围绕钻石模型的逻辑基础学习目标的实现情况以及推动目标实现的政策保障情况等采用问卷调查法,分两个时间节点(T120229月、T220237月)对教师与学生进行调研。第一个时间节点,向180位教师、400位学生发放问卷,各有156份与363份问卷返回,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分别为150份与358份。第二个时间节点,向前期返回问卷的教师和学生再次发放问卷,返回问卷135份和337份,其中有效问卷分别为131份和315份。调研内容上,请教师填写教案检查、集体备课参与、教学督导反馈整改等相关情况,请学生填写课堂参与度、人际互动水平、自主学习能力、课程满意度、社会实践能力等相关情况。其中,教案检查题项询问教师学校是否对教案进行检查,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的自我评价分数(百分制),其他均为五级李克特式评分法(15分)。研究期待通过对比教学创新实践前后情况,展现其效果。学校的教学创新实践从学习目标、学习结果评价、学习场景、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等五方面展开。

(一)立足育人初心,设定具体化的学习目标

“双减”政策的实施必须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27] 。基于此,W中学结合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教学规律,秉持课程目标应该以支持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为宗旨的理念,着眼于学生当下和未来学习生活中成长与发展需求,设定以能力和素养为导向的高阶目标,并将这些抽象的高阶目标分解和具体化为可执行的能力点和素养点,使课程目标不仅停留在抽象层面,而是具体落实到课堂中。致力于通过系统性、全方位的课程目标设定,最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具备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为保证高阶目标的设定和落实,学校从教案检查、集体备课和教学督导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政策保障,在确保知识目标不被弱化的前提下,强调和落实课程的能力和素养目标。从实施保障政策落实方面来看(见表1),在一年的研究中,W中学教案检查覆盖率保持了全覆盖(100%),集体备课参与水平得分从原来的4.321上升到4.809,教学督导反馈整改水平从原先的4.176提升至4.542。这些措施推动了课程目标不仅仅是停留在抽象层面,而是能具体落实到课堂中。

1 调研数据汇总表

(二)立足课堂教学,设计针对性的学习活动

“双减”政策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了教育改革的关键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真正将“双减”政策落到实处,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赋能[28],使其适应时代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要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W中学以师生发展为根本,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行为,探索有助于学生高阶目标达成的学习活动。构建“四疑”课堂教学活动,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促进其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四疑”课堂教学活动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首先,通过创设情景来“导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次,设计合理的探究学习活动来“探疑”,点亮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导其主动探究问题;再次,通过找出规律、得出结论来“释疑”,让学生体验知识建构和成功的喜悦;最后,通过理论结合实践来“用疑”,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通过引入“四疑”课堂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有了明显提高。据统计,实施“四疑”教学活动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得分均值从原来的3.516提升到4.084,人际互动水平也上升了约10%(见表1)。

这种课堂教学活动以“情景”为依托,追求教学过程的真实性和生活化,呈现知识学习的发现过程、思考过程、探究过程和运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所提高,均值从3.705提升至4.023,提升了8.58%(见表1)。

这种朴实的、具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活动不仅响应了习总书记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号召,更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三)立足学科教研,重构特定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在过去几十年的教学中一直是最关键的要素,教好内容是整个课程和教学的核心目标。“双减”政策的实施要求教师重新思考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将其从单纯的学习目标转变为实现高阶人才培养目标的手段。同时,还应重新匹配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求[29]。此外,面向“双减”的教学创新,需要进行由特定学习活动决定的课程内容重构。教师要认识到知识之间并不是在同一学科框架下才能形成体系,而是存在多种不同组合方式。因此,要提供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加强各学科教师之间、同一学科教师内部之间的交流学习,促进跨学科知识整合和学科知识内容重构。据统计,课程内容经重构后,W中学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满意度均值从原来的3.781提升至4.451,有较大幅度提升(见表1)。

在教育中,“讲一听十”制度的落实与坚持,不仅鼓励教师间互相学习、互相评价、互相促进,更在深层次上促进教学资源共享与优化,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通过“讲一听十”制度,教师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品质,为更好地吸引学生、提升教学效果奠定基础。这一制度为教师们创造了一个持续学习、不断进步的平台,有助于打造出具备高素质、高能力,且能全面承担“双减”教育使命的优秀教师团队,为教育事业注入更多的活力与创新。

(四)立足家校共育,创设学习活动场景

学习场景是落实“双减”的教学创新中起决定作用的条件。学习场景是支持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的空间和场域,不仅包含物理空间,也包含通过技术创造的虚拟空间,更有基于情感要素关联而营造的社会空间和价值场域。对教学而言,学习场景的革新能让其达到一个全新的层次[30]。因此,为推动“双减”工作有效实施,W中学结合线上线下两种方式,构建了学校、社会与家庭的三维育人空间。

一方面,学校利用信息技术创造虚拟场景,开展网络教学。充分利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了智慧教室,旨在满足新型教学方式的需求,如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此外,开发虚拟现实学习场景,让学生能够通过先进技术的支持,切身体验,达到沉浸式学习的状态。另一方面,学校实施“家校社”共育,创设生活场景。通过整合家长资源,邀请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经验或具备特殊专长的家长,为学生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生活常识,把真实世界引入课堂。同时,学校也积极把课堂引入真实世界,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和生活,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学习,从而实现能力和素养的提升。经过对参与这些活动的学生的测评,其社会实践能力得分平均值从80.422分提高到88.178分(见表1)。

(五)立足公平公正,创新学习结果评价方法

实现情况是反映教学创新成效的核心指标。当设定好高阶目标并匹配了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后,就要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及结课后进行考核和学业测评,以清晰地衡量这些高阶目标的达成度。因此,为了实现“双减”政策的目标,确保学校教育的公平公正,并提高考试管理水平,建立规范化的考试制度显得尤为重要[2]77。在这一背景下,W中学积极构建了考试数据应用与管理制度,旨在通过运用大数据、学习分析等信息技术,实现对考试评价体系的全面升级和转型。

学校在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对考试评价体系进行了全面升级和转型之后,不仅实现了从传统的试卷、问卷评价模式向基于大数据采集分析的评价模式的跨越,还推动了从总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的过渡。更重要的是,评价焦点不再仅限于知识掌握情况,而是拓展到知识、能力、素养并重的综合性评价。这种数据驱动的精准多元智能评价模式,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前面统计的数据,课堂参与度、人机互动水平、自主学习能力三方面均有提升,学生整体的学习参与度提高了11.43%,学业成绩的平均提升幅度较为明显。同时,教师们也表示,基于数据的教学反思和教研活动使他们更加明确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的辅导更加精准。

总之,创新学习结果评价方法,确保了教学创新的公正公平,提升了考试管理水平,为学生提供更精准全面的教育服务。此举不仅推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回归主体的“钻石模型”与相关启示

(一)回归主体:对“钻石模型”的一种解释

1.回归学校的主体责任

学校作为传统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在“双减”政策的推进下,逐渐承载了更多以往由社会承担的教育职能。基础教育特色化发展战略的实现,越来越依赖于学校作为主体单位的努力和探索。这要求学校不仅要探索符合自身特定风格的教育模式,还要展现出其独特优势,更好地肩负起这一重要的教育责任。围绕“钻石模型”进行的教学创新与实践,强调“以生为本”与“以师为本”。一方面,坚守教育以生为本的原则,旨在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致力于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进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这种做法凸显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确保了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路径。另一方面,突出办学以师为本的理念,通过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充分激发教师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仅将教师视为教育的实施者,更将其作为教育的合作伙伴和共同创新者。通过以师为本的实践,学校从依赖教师到发展教师,最终实现成就教师。

2.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学校的教学创新必须面向未来,实现“教师为中心”理念下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的体系,向“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以培养学生未来成长和生活所需要的能力和素养为核心目标体系的转变[31,32]。因此,W中学践行围绕“钻石模型”的教学创新,需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理念,重点关注学生学习和成长,持续开展“学在课堂,教在课堂,落实在课堂”的高效课堂文化建设。发展学生的能力素养,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满足未来社会新型工作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同时,有效缓解家长焦虑,遏制家长安排学生参与校外培训的需求,从根本上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

(二)相关启示

在切实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促进学校教学改革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在学习目标方面,切忌出现设置过高目标、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目标不具体与难以落实等问题。要以培养并提高学生素养能力,适应并支持学生成长与未来发展为目的,设置明确可执行的学习目标,并确保目标可以分解并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最终实现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学习活动方面,要明确该学习活动是否合理有效,针对的是学生的哪一项素养能力,该如何培养并提升这项素养能力。注意学习活动需要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主要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做到切实有效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此外,学习活动的设置要符合学校实际,避免“一刀切”,应该根据地区差异和校际差异实施针对性的改革措施,而不是将文件中建议性的举措强制执行。

在学习内容方面,要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不能单纯的以内容作为课程核心,而是要匹配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使学习内容成为支撑培养学生高阶素养能力的手段。此外,还要注意提高学校教师团队的质量水平,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学习,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为学习内容的建构、学习活动与学习内容的匹配提供有力支持。

在学习场景方面,不要局限于传统的教室、实验室等以认知场景为主的特定场所。在当前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可以结合信息技术革新学习场景,满足各类新型教学方式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才能支持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进而实现培养并发展高素质能力人才的目标。

在学习结果评价方面,避免结果导向,不能仅仅以知识掌握程度作为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标准,而缺乏过程性评价与能力素养评价。一方面,学校需要建立结合知识、能力、素养的综合评价体系,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减负”。“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将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自主安排,这就需要家长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学校共同履行教育孩子的责任与义务,无形之中对家长的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3]。如果家长没有树立“育人”的正确教育观,仍将分数作为孩子的唯一评价标准,不重视孩子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就会出现政府和学校着力“减负”,但家长们却补课热情不减,着力“增负”的悖谬现象[34]。因此,学校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2]77

此外,“双减”政策的真正推进,课堂教学创新的真正实现,关键环节在于教师[35]。教师是学校的主动脉,是落实“双减”政策的主力军,但部分学校存在教师保障不足问题,例如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师负担重与教师补助不到位等[36]。随着“惠民工程”的展开,课后服务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了教师保障的需求。想要保障“双减”政策落地且持续,就要建立相应的政策支持配套体系,做好教师保障工作。

五、结语

“双减”政策的目的在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主体功能,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有着重大意义[37]。落实“双减”政策,既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也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了避免越减负担越重的现象出现,面向“双减”的教学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是把支持学生未来五年、十年甚至终生的生活和工作需求作为教学基本使命的创新,也是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和实践的探索。育人与应试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育人是一个长期的、全面的过程,它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发展;而应试作为教育评价的一种方式,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这两者之间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本文基于未来教学创新的“钻石模型”,分析了现有教学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W中学在落实“双减”政策要求下进行的一系列教学创新实践。学校设定以能力和素养为导向的高阶目标,从“四疑”课堂教学活动出发,在活动中承载丰富的学习内容、拓展的学习场景,并将抽象的高阶目标分解和具体化。从而,在学生的学习融入和全面成长中,推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充分调和了育人和应试之间的矛盾。这系列实践对教学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与借鉴价值,旨在使学校教学创新改革成果成为推动“双减”政策落地的有效支点。

自教育牧笛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