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全面深化新时代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重点与路径

2024/8/28 9:18:31  阅读:10 发布者:

一、深刻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大意义

(一)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谋划,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以及建设教育强国等一系列新的命题,为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使命和根本遵循,也是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行动

20235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建设教育强国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当前,国家正加快制定教育强国建设的规划纲要,谋划引领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主题、重大任务。

基础教育发展得好坏,直接决定了教育强国建设基础的稳固程度。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点是基础教育,而课程教学改革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质量的高低。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特别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基础教育质量的高低,关键看人才质量的高低,人才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育人的核心环节,即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行动,也是战略选择。20235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这是继21世纪新一轮课程改革持续推进以来,教育部发出的又一份加强课改的重要文件。《行动方案》中提出14项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对全面深化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作出总体部署。

(三)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

新课改已持续推进20多年,自2001年义务教育新课改全面启动以来,2011年、2022年先后两次对课程进行修订,特别是2022年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了全面修订。2004年普通高中的新课改全面启动,2017年进行了全面修订,近两年也在不断持续完善。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不断深化、不断推进的过程,可以说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接续式改革。每一次课标的全面修订都是一个课改新阶段的展开。2017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比如,首次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要求全面推进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2022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也提出很多新的改革要求,其中核心素养全面进入课标。核心素养的提出,是这一阶段课改的重点和亮点,是引领新课改又一次走向全面深化的新标识。新要求、新举措、新理念的提出对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必须以改革创新的思路持续做好新课改,加大改革力度。

二、准确把握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形势

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历经二十多年取得了巨大成就,课堂教学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育人的质量全面提高,一系列新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在广大中小学落地生根,大批教师在新课改中快速成长。新课改为新世纪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提供了强大动力,是新世纪以来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重大的历史性事件。新课改的作用是全方位的,它全面牵动了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大量优秀的课程教学改革经验及优秀改革成果。其中,近三届的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一轮课改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当前,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改革动力不足。经过二十多年高潮迭起的改革之后,现阶段课程教学改革进展明显放缓,不少地方和学校已经听不到改革的声音,甚至认为课改已是过去时和完成时,陷入了认为当前阶段课改任务已经基本完成的误区。二是课程教学存在深层次的关键性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比如,五育并举的育人模式、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机制等还没有完全形成,基础也不牢固。另外,以知识为中心、考试成绩为导向的格局还未完全打破,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再比如,教学关系的调整、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评价的创新等尚未达到理想状态。

党的二十大指明了发展方向,教育部发布的《行动方案》也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在当今数字化时代,高新技术驱动创新型社会建设,很多新知识新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数字化技术,对课程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也是改革必须应对的突出问题。因此,课改远远没有结束,不能是过去时,更不能是完成时,而是一个进行时,一个未来时。我们当前面临的形势是改革依然在路上,改革的任务依然很艰巨。新课改任重道远,需要再部署、再动员、再出发、再深化。

三、进一步聚焦课程教学改革重点

(一)关于课程改革

根据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新课改的要求,当前,课程改革重点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坚持五育并举。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建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将劳动教育明确纳入其中。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1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教育方针做了新修订,明确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劳动教育正式纳入教育方针的表述,形成了五育并举的育人要求和育人格局。因此,积极探索五育并举的新型育人模式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大任务。

第二,聚焦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近年来课程标准全面修订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在不同学科中育人的细化要求,它主要聚焦和关注在教育教学、知识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学生未来生活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018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颁布后,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热词。之后出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也明确把核心素养纳入各学科课程要求中,每个学科课程标准都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这在历史上是首次重大的创新。其目的就是要把党和国家教育方针贯彻到基础教育不同学段的培养目标,再细化为各学科全面育人的具体要求。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育人过程要切实实现由知识导向向素养导向的转变。

那么如何抓好核心素养的落实?一是顶层设计。核心素养的落实不是对应单独具体的知识点,而是建立在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整体设计上。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正确认识核心素养在整个知识体系、学科体系中的作用。也就是要求教师对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学段的学科知识内容做系统分析,要对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知识板块内容具体承载着什么样的素养培育要求做深入研究,挖掘不同知识板块背后蕴含的核心素养要求,并建立一个完整的以核心素养为主线的学科知识体系图谱,也就是形成一个建立在学科知识体系基础上的素养培养图谱。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发挥教研的作用。教研人员要与教师结合,形成专业指导和教师自身努力的合力。比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阶段要强调文化传承,义务教育阶段重视培育文化自信,按照这一素养培养要求,就可以将语文学科中的相近、相关知识整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学科知识整合。核心素养的培育仅靠单一学科是无法全面完成的,它的培育是不完整的,这就出现了跨学科整合的需要。所以建立素养图谱坐标系,既有助于在纵向上进行整合,也可以发现横向整合上的有效结合点。当前教师面临的难题是不知如何整合资源和跨学科教学,而核心素养图谱可以为跨学科知识整合和跨学科学习提供有效指导。二是系统设计。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全过程的,从教学设计角度来说,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环节都要形成与核心素养的对照关联。目标设计、内容重组、教学方式的选择都要有机纳入核心素养这个主线下的教学系统设计,引导教师把握核心素养的要求。

第三,把握学业质量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是本轮课程修订过程中首次纳入课程标准的新内容,其实质是核心素养在学科中的细化,是对学生学习程度、学习表现的界定。学业质量标准是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考试和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具体标定了教学的深度、广度和难度,它关系到教师教学是否能够准确把握质量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加入学业质量标准后,实施多年的高考考试大纲随之废止,按照国家关于考试改革的相关要求,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学业质量标准作为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的基本命题依据已正式实施。因此,教师、教研人员以及校长应重视并加强对学业质量标准的研究。

第四,推进跨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是本轮课程标准修订的新要求,旨在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改进过去长期以来单一学科、单科教学的不足,形成学科之间的配合和联系。抓好跨学科学习一是要坚持问题导向,找到跨学科学习的主题。二是要坚持实践导向,跨学科学习不仅是为了传授掌握知识,更重要的在于推进学生的问题解决、动手实践、体验探究等能力的提升。加强这方面的学习要求,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获得成长。三是要坚持素养导向,分析素养图谱,找到跨学科的结合点,在此基础上提炼整合相关内容,设计解决方案。四是要坚持创新导向,跨学科学习是个动态的过程,在推进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创新生成的价值,根据需要及时调整主题、重组内容、创新方法,充分发挥跨学科学习独特的实践育人价值。

第五,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科学教育在人才培养、推进科技强国建设,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意义。科技强国建设基础在于人才的培养,中小学科学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尊重科学、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情怀,为他们将来成为科技创新人才作准备。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不是简单地增加课时,而是要切实认识到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意义。本次课改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把科学教育由过去三年级开课提前至一年级。此外,地方和学校要通过地方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更多的学习资源,开展好相关的兴趣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同时要加强科普教育,加强与社会联动,统筹用好社会领域的科学教育资源。

第六,落实地方学校课程规划。《行动方案》14项重大举措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地方要做好区域性课程实施方案和指导意见,各学校要做好学校课程规划,实行“一校一策”,也就是说要整体设计规划好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如何结合学校特点在本校落地生根,转化实施。过去改革只提全面落实好国家课程方案,开足开齐各门课程的基本要求。但是改革经过多年后,现在学校的改革已经跨越过去的阶段,开始追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特色。这次的新课改给学校已经留出了空间,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中阶段,都进一步明确要赋予学校课程实施的自主权。

(二)关于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要重点把握三个方面。第一,大力倡导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深入调整教与学的关系,切实推进课堂教学重心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这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亟待打通的“最后一公里”。课堂教学如果不能真正实现这一关键性转变,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就得不到有效保障,学习时空仍会被习惯性压缩,学习状态难以摆脱被动,学习方式往往陷入单一。这种状况既不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课程教学改革的理想目标,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课堂教学很容易回到传统的标准化、工业化、单一化的培养模式和教师包办一切的老路上去。

第二,努力创新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学生全面成长和自主发展。当前教学方式变革的关键是努力做到少讲多学,这与教学关系调整是一致的。魏书生老师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提出,一节好课应该是教师的讲不多于10分钟,学生的学和练不少于10分钟。20世纪90年代末兴起的山东杜郎口“10+35”模式,即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参与为特色,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大于35分钟),教师仅用极少的时间进行“点拨”(教学不能超过10分钟)。这项改革当时取得巨大成功,最终使一个濒临撤并的农村初中短短几年内一跃成了全县先进学校。其成功的实质是把握住了教学规律,即在课堂里多给学生一点自主学习时间,教师精讲,学生多学。此外,新课改还特别强调加强学生实践动手环节以及数字赋能。可以预见,强化动手实践、做中学以及实践性教学,将为学习方式创新增添新的动力。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将为个性化学习、分层分类学习、选择性学习、自主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的落实提供有效支撑。

第三,营造良好的教学生态。良好的教学生态意味着要建设良好的课堂文化,良好课堂生态或课堂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宽松、民主、选择、自主、质疑、探究等,这些恰恰都是培养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营造好的教学生态就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生长的土壤。过去常说没有好的土壤就培育不出好的庄稼。同样,良好课堂生态对于创新人才的成长极为重要。

(三)关于教学评价改革

教学评价改革首先是要抓好核心素养的落实,结合已经推行的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表现,进一步提炼、探索以素养为导向的新型评价方式。其次,要进一步树立好的教学就是适合的教学的评价理念,探索多元评价的新标准。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多把尺子就为学生的成长留出了更大的空间和多个通道。所以,适合的教学必须依靠多元评价,单一评价是不可能的。在这样的评价导向下,教学就可能为学生留出更多的空间,成为真正适合学生成长发展的好的教学。当前,差异教学、个性化指导教学、分层教学、分类教学以及在新课改要求下的选班走课等方式都有利于兼顾不同学生的需求,增大学生个人的自主选择空间,走向适合的教学。加大这些方面的改革探索力度,不仅有利于评价方式的改革,也会极大地撬动学习方式的变革。

四、探索建立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有效机制

第一,激发改革内在动力。针对当前一些地方和学校改革动力不足、进展放缓等问题,《行动方案》就进一步合理放权,激发动力提出了具体举措。其中,激发改革内在动力最关键的就是要提高认识,合理放权,明确定位。合理放权,就是让学校有一定的课程实施自主权。《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学校要做好课程规划,就是要落实学校课程实施的自主权。另外就是定位要明确,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科研机构是改革的推动者,学校是改革的主体,教师是改革的主力,课堂是改革的主战场,明确各自的任务。

第二,强化教研支撑引领能力。教研部门要着力聚焦改革的重点、难点、痛点,在这方面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案,引导教师把握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同时,要加强对教师的新课改培训和岗位研修指导,形成长效的培训研修指导机制。教研是保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过去我们讲的中国基础教育的成功密码所在,在国际上具有特殊影响力,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教研工作高度重视,教研战线充分发挥好新课改的支撑引领作用可谓正当其时。

第三,总结宣传推广成功经验和实践模式。当前,改革进入深化攻坚阶段,新课改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要求如何有效落实,基层学校和教师迫切需要具体、有针对性的引领和指导。连续三届的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涌现了大量有示范性、有指导意义的实践性强、可操作性强的优秀案例,宣传推广好这些成功经验和实践模式,将有力推动新课改走向深入。为此,要大力推广国家基础教育成果奖凝炼的好经验、好做法,指导各地形成落地转化的操作模式。

第四,形成效果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目前改革进入高原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激励评价机制没有跟上。地方和学校要建立激励机制,把课程教学改革的工作业绩纳入评优评先、职级晋升的评价过程,形成持久的动力。

第五,营造有利于改革的良好氛围。主要是要取得社会的理解,加强与社会、社区和家庭的沟通。过去,学校改革很大的阻力往往来自与家长沟通存在困难,负面舆论往往使改革陷入困境。所以,要加强与社会、家庭的有效沟通,主动为改革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应鼓励创新,尊重地方学校的创新实践。一方面家庭社会要支持,另一方面行政部门自上而下也要支持,这样课程教学改革持续深化的社会大环境才能形成。

自中国教育学刊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