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基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语境教学探究

2024/8/27 17:51:39  阅读:14 发布者:

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融合即为语境。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认为存在两类语境:一是“情景语境”,即“语言性语境”;是“文化语境”,即“非语言性语境”"就阅读教学而言狭隘的语境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语言所设定情境的一种教学,即限于语言性语境下的教学;而广义的语境教学则指研究文本表达与特定时代主题、作者内心情感、认知方式、人生经历等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文化传播中特定对象在阅读中产生的审美反应所构筑起来的教与学彼此呼应(对话)的一种教学模式。这里所说的语境涵盖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

一、情境教学与语境教学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人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激发学生的良好学习态度,并且帮助学生体验、感悟和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心理机能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李吉林老师倡导并践行情境教学法,进而发展出情境教育。她提出了六种情境化的途径:即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带人教材描写的情境之中。显然,这是发生在课堂、基于阅读情境的一种有效教学的范式这里谈语境教学,既与情境教学在指向上有交叉,又有区别。情境,在造境中“感情”的作用尤为突出,而在语境中,造境的基础条件是语言运用和语言发展,语言学习的作用被凸显出来。

我们重视语境教学,有其特定的教育改革背景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里特别彰显了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性。语言运用能力客观需要在语言交际、语言实践、语言活动中得到提高。这就预设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即基于语言学习,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还把语文学习任务群作为课程内容,因此,随着课程的普遍应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势必导向创建语文任务群教学。大众所期待的语文任务群教学应该是怎样的呢?课标组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中,提出了一个设想,即推进项目式语文教学。项目学习主张围绕一个具体的项目(或上位问题、此问题需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包含学科重要知识概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学习成果。项目学习与任务群导向的教学具有同构性,都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情境性等特点。语境教学应该具有综合性特点。过去基于文本的阅读教学局限在课文和课堂,这直接导致了肢解课文、教学琐碎化、功利化等诸多问题。基于此,我们主张构建的语境教学应该把生活和社会这个“大语境”与课堂及课文这个“小语境"统合起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听,说、读、写,思等进行语文活动。这里所指的综合性不仅体现在语文学习的多种形式的综合运用,还体现在语文课程育人的综合性,也就是说语文学习要促进学生综合奈养的发展。在推动语文教学改革中,我们需要突破单篇教学的内容局限,打破课堂的时空限制,强调构筑基于生活中语言文字综合运用的大语境

  PUBLIC SERVICE  

语境教学应该具有实践性特点。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实践活动,一度被狭隘化理解,转化为听讲和做题等学习形式。然而,发生在生活中的语言文字应用活动,往往是基于任务完成的系列化、程序化和多样化实践活动。语文实践的形式与我们的“人文化”生活完全对接和融合,即语文实践就是人们的生活实践。语境教学既然把语文学习的空间扩展到社会生活,则势必需要突出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广泛阅读、调查研究、探究与研究,创新性思考与研讨等都可以成为语文实践活动的表现形式。

语境教学应该具有开放性特点。这里所指的开放性,是多维度的,包括阅读视野的开阔,以课文阅读为原点或按照学习任务的指向,进行阅读的大视域拓展;课堂学习与课外语文实践活动的整合,使得语文学习与生活建立关联;语文学习与多学科学习、多元人际关系的建立、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等都有密切关联。语境教学强调开放性,这就为学生学习中思考的多维度、探究的多向度、交际的包容性、发展的全面性和个性化奠定了基础。知识教学的关注点集中在知识点、训练思维的关注点在能力点,应试教育的关注点在考点、课文教学的关注点在文本中的字词句,语境教学引导教师的关注要逐步脱离这些方面的局限,把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空间对接。

语境教学应该具有情境性特点。语境教学不等同于情境教学,可是不排斥情境要素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无数教学实践证明,引导学生进入规定情境可以有效驱动和激发学生学习。这里的情境包括三种情况:是在文本中作者的感情融人了对于客观生活的反映:二是阅读中文本可以唤起读者的情感体验;三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应该包含感情的交互作用。语境教学主张要充分利用各种情感要素,构筑起有效的对话。这种对话包括人本对话与文本对话。

正是基于此,李海林在《言语教学论》中提出“语文阅读教学必须依傍语境、结合语境来进行,以语境为核心。语文阅读教学实际上就是语境教学”

二、语境建构与任务驱动

语境教学的主导模式是项目学习。项目学习(pm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现实问题,获得更深刻的知识和技能。简而言之,这就是提出问题(老师提出或学生自已提出)并解决问题(通常是小组分工,合作完成)PBL比较强调真实世界的任务和问题,并且产出“有形产品来解决问题。项目学习主要包括提出问题(项目选题)规划方案(项目设计)解决问题(项目执行)评价反思(项目展示)4个环节。项目选题是前置条件,选题的价值与意义,以及内嵌的任务或问题,无疑具有驱动学习的作用。所以在项目学习中,如何设置语境,以及在语境中用问题或任务作为导向,驱动学生主动学习就是关键点。

()语境构建

基于这个教学改革背景,任务群导向的语境教学在基于文本的教学语境构建上应该综合考量几个方面,即构建多个小语境。这就包括写作语境、阅读语境、教学语境。

写作语境,是一个文本产生的即时语境,也就是说在那时那地的那个人(作者),源于一个生活的出发点,他创作了一篇文章,这个思想的产生一定有生活基础。阅读语境,则是在读者阅读文章之时,社会文化环境与读者所需的和具备的认知能力与经验等,进而在这种特定语境下之于阅读所产生的一种综合性影响。所以,阅读语境是一个具有灵动性的环境,不同人的阅读产生的认知结果是不同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主流认知也是有差异的,在集体阅读的场合也会产生主导性的阅读经验。教学语境,则是在特定教育环境下这里特指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所建构起来的师生互动阅读所导致的一个文化语境。

写作语境、阅读语境与教学语境,这三者的交叉点在于课文,是基于文本的阅读与认知。阅读语境是读者审美活动出发的原点,而写作语境是读者要到达的彼岸,教学语境则是教师引领学生思想摆渡的小舟。基于文本的阅读,是否读懂了,这是阅读的基本任务。学生,作为读者所懂的,与教师所懂的,以及作者创作的用意之间,应该产生意义的同构,产生审美上的共鸣。阅读语境的认知较多应用在教学中,例如互文的解读,“上下文语境就是语言内环境,指语言符号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口语交际中的前言后语和书面交际中的上下文;从其内容和语义层次看,包括语音环境、语义环境、语法环境、语段环境、篇章环境、语体风格环境等。”教学语境在语境融合中是具有引领性作用的,三个语境的整合客观需要教师根据教学所需而进行组织和建构。语境教学特指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设语境和利用文本语境、文化语境、社会语境等,来有效准确解构和理解文章的一种教学方式。所以,语境教学在语境构建上与情境教学是有差异的:情境教学更强调构建教学所需的文本语境,要建立具有高度仿真性的作者创作的语境;语境教学则是强调把即时阅读(当时作者创作的文化背景)历时阅读(不同时代和处境下的多样化的阅读经验和文化背景)、现实阅读(教学指向的现实社会文化背景和阅读所需)整合起来,引导学生产生文化的多元性的比较与融合,甚至内化创造出一种带有个性特征的阅读经验。

()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的源头是在教学语境中,任务驱动的学习是指由问题或任务引发的一种学生主动学习的状态。其实,课堂教学中教师发出的指令,提出的问题也能引发学生的行为跟进,即形成驱动力。这里的任务驱动与之是不同的。这个问题与任务,不同于课堂教学即时对话中的小问题和教师指令。这个研讨问题或学习任务是由语境所设定的。这个语境往往是多科文化环境决定的综合产物。例如,2019年全国I卷,设置了写作语境,驱动学生产生学习实践,即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需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也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还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作文命题设置的是一个文化语境,主题是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此语境把热爱劳动这个传统观念与现实生活中学生的“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进行对比,因而引发我们的深刻思考: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如何树立学生的正确劳动观念,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学生作文的行为产生源自于一个重要问题的讨论,这个问题就是产生这个行为的原点:这就是典型的问题导向与问题探究。

在综合性学习中,这种语境的设置与任务驱动就更为常见。例如吴素荣老师在"结识新朋友"项目学习中,学生的观察走访并不只是走过场,而需要经历“制定方案--预约--记录--材料整理”等真实的情境,需要走出班级,实实在在地走访校长、教务主任或某位校工。采访时,小组内的各成员要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必要的时候,还要解决任务中遇到的困难,比如如何约见校长,如何说服不愿采访的同学或校工等。这个语境设置把学习活动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把真实的人际交流与学习互助结合起来。在这个任务的驱动下,"学生才能真正悟出人物描写的方法,学得在陌生环境下与人交往的技巧,练就成长历程中尽快融入环境的本领””,这显然是一种综合性能力。

三、语境教学导向:"偏于教"到“偏于学”的转型

语境教学,把写作语境、阅读语境和教学语境统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协同教学机制。就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而言,这是一种综合性学习;就教学环境的叠加而言,这是混合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与一般意义的教师主导的教学有所不同。我们藉此要实现教学的转型:从偏于教到偏于学的转变。

()现实教学“偏于教”

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学校与教师存在知识权威与垄断的情况,即教师在信息传播中,所处位置是信息流的源泉,他在知识传播的前端。这种文化环境决定了传统教学模式--讲授式,注重奠定和维护教师教学权威,因此如何有效讲授,讲课的方法的研究变得至关重要,并且强调学生认真聆听和勤于练习。这种教学中的师生活动,客观上有讲与听、指令与服从的不对等关系。我们把这种传统教学的现象概括为“偏于教”我们对此逻辑的解释为,“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会的老师”。如何改进教,如何优化教学,这一度是教学改革的重大关注点。传统意义的教学模式,都是把教师讲课作为重要环节和主要抓手。

()教学改革“偏于学”

这是一种教学发展的转轨,即从“偏于教”转向“偏于学”。因为现实社会的文化环境,即教与学的条件在发生变化。工业化发展进人4.0时代,信息化发展跃进到2.0阶段,人工智能的产生与应用,网络的普及与对于人类生活的深刻改造,慕课、微课与混合式学习等,这些变化正在进行。教育生态环境的改变决定了教与学的环境在发生重大变化,因此,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大势所趋。在这个教育生态环境中,我们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要能够主动在现实社会采取多种方式获取学习资源,进行信息的筛选和比较并且处理信息,这种能力日益重要。语境教学,与情境教学比较,把聚焦点从文本与局部的范围扩展为群文,是多媒介融合的,是非连续文本的,是注重名著阅读,是广域性阅读,等等;又把教学关注从课堂拓展到社会,需要建立起语文学习与生活应用的关联;还把师生之间的简单问答,拓展为学生在任务驱动下的主动学习和探究;更把肢解课文、碎片式的阅读,改变为项目学习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这些重要改变,无疑更加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因为,“在学的活动中,学习者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以体验、建构为主要形式,充分展开学的过程,生成学习成果”,“学生自主发现和建构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整体发展提升的过程。”

()“偏于学”的教师导向

我们以为教师与学生是建构教学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而且两者具有互动性。教学关系最主要的表现是人际关系。我们强调新型教学应该是基于真实学习语境的任务驱动,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可是这不是要隔断师生之间的密切关系,也不是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来抹煞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坚持一个基本理念:技术化的物质化的环境与资源获取的便利,即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不能让教育教学变成纯粹的人机对话,而且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那么。在语境教学中,该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

为了规范项目式学习,美国巴克教育学院2013年推出了评价PBL的“黄金标准”,他们认为能让学生最大程度学习和参与项目,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应该具备一些基本条件。主要包括: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或困难、持续探究、真实性(真实的情境、真实的研究、真实的评价标准、真实的评价等)、学生的发言权和选择、全程的反思、批判和行为修订、作品的公开展示。在这些推进项目学习的满足条件创设中,我们会发现存在教与学的两条主线,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全过程的引领与监控,甚至说没有教师参与并发挥主导作用,就无法把一系列的学生行为贯连起来。如果教师缺位,则学生个体与这些行为要求,就会变成无序和无效的状态教师的关注应该是教学全过程的,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师生都始终要用'第三只眼’去考察项目研究的方方面面,逐渐让反思成为无时无刻不存在的课堂文化。”

四、语境教学的范式研究

语境教学是一种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混合式教学,也是基于传统教学模式而发展演化出来的,一种杂糅传统课堂教学与基于学程设计整体学习流程并加以教学干预的一种新型教学设想。因此,这个教学一定是双线结构,即统合考虑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实践。这样一来,课堂就成为学习流程这条线索上的一个节点。我们要基于教学目标,构建一个任务驱动的学习流程,还要考虑课程实施中每一节课需要怎么上、怎么才能上好课。

这个模式的示意图如下

语境教学的基本条件如下:

一是确定项目学习主题。我们要根据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设定一个时间范围要完成的学习项目。基于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的项目主题,应该是任务群的下沿概念,即基于学习任务群所确定的主题。例如,完成“当代文化参与”这一学习任务时,课程标准强调必须围绕特定文化现象剖析、社区文化调研、文化学习共同体建构等学习活动展开,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评价能力、文化理解和阐释能力、文化传播和交流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特定文化现象的剖析、社区文化调研等都可以转化为具体的学习主题或成为学习任务。

二是构建语境。我们需要统合写作语境、阅读语境、教学语境等,引导学生在多个语境中学习,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综合听说读写等行为,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在课文阅读中,需要进人课文叙事语境,以及了解当时社会语境、作者创作中的心理语境(这就是与作者对话);还需要进人课文每一个情节片段的描绘语境,由此产生的审美情境;更需要了解多样化的读者,他们在阅读中产生的多元化解读语境;并且需要洞悉现实环境下本文的意义,以及主导的价值,这种文化认知在阅读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语境教学指向的语境,不局限在文本语境,而是关联到社会生活,若“以生活热点为视角,在学生习惯的认知视域建构思维起点,让游戏思维成为引导学生思考的突破口,让问题意识成为激发学生思考欲望的引擎”,“当参与性、角色性、情境性、挑战性成为整本阅读的过程执行力时”,则“聚焦问题、质疑辨难、资料整合、问题写作成为我们廓清认知的有效渠道。”

三是任务驱动下的学习实践。

在规定语境下的学习活动,这种项目化的预设,有一个可期待的学习成果。由此建立学习中的“结果倒逼"机制。我们由预定的学习结果,推演出与之适应的学习方案和教学方案。任务驱动下的学习实践,不同于教师讲授导致的学习方式。后者自然是听讲和与之关联的讲练结合;前者则是贯通课堂与课外,把课本学习与社会实践副合起来的一种语言运用实践活动。传统的局限在课文的教学,在意义解构中客观存在“文本阐释抽象与具体的失衡,文本阐释局部写整体的失衡,强制阐释导致感性体验中的敏锐感丧失”四等问题,当学习实践突破了课文、课堂、教师解读的局限后,语文实践活动必将结出丰硕的学习成果。

四是构建基于学程的教学。偏于学的教学,而且是因学设教的,自然要综合考虑设置一个完整的学习流程,并且构建服务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指导体系。在这个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和教师对学生的帮助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中教师参与集体研讨和提供个性化服务,而是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全学程预设、学习的全程监控与全程管理都应该是教学的重要任务。学习过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指向概念的知识获得过程,指向技能的习得过程,指向过程与方法的体验经历,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过程。可知,在学程的规划与构建基于学程的教学中,我们要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要重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角度看,这就是要抓好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落实。语境是一种客体存在,指向文本建构的特定语言环境。当阅读行为产生时,读者也在审美活动中建构特定的心理语境和文化语境。由此延伸到教学语境,将多样态的语言环境贯通和整合起来,让语文实践从课堂的狭小境地中走出来,融汇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之中,从而实现课程育人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最终目的。这就是我们倡导语境教学的目的所在。

自语文学研究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