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对“目标”的理解,成为有效教学的保障

2024/8/26 11:12:40  阅读:18 发布者:

理解目标,是教学有效的首要因素。3-6年级上下册统编版教科书在单元首页直接亮明目标,无疑是编撰上的一大特色,也是巨大的进步。

目标的陈列,让一线教师在执教时明确“我要做去哪里?”“我要做什么?”。指向目标的教学,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倡导的“教--评一致性”的前提与基础。

统编版教科书的目标陈列相对简单,以当前教科书为例,均为一句话。虽然表达准确,言简意赅,但由于不提供更多信息,一线教师无法进行精准地把握与解读。这将导致理解目标的偏差。

例如,统编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学习目标为“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看起来就是让学生去“了解一下”“感受一下”,至于具体要展开哪些学习活动?要达成何种程度?要获得什么样的学习成果?目标均未明示,需教师自行进一步解读。

基于此,一线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参考的内容丰富,诸如课后练习、交流平台、教辅书籍等,一起综合得出对目标的理解,找到目标落地的具体实施方案。这样的“见仁见智”的个性化、分散式、自由度极高的解读,正是造成教学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

在解读目标时,鉴于教师个人水平的差异,忽略催生三方面的问题:

问题1:造成对达成目标主体的混淆。教师很容易将目标当作自己“执教”的目标,而忽略学生才是目标抵达的主体。没有搞清楚这是“教师教的目标”还是“学生学的目标”,容易让学生的学习活动陷入被动。

课标的颁布,意味着我国课程改革正式进入“学为中心”的时代。教科书中的目标,应指的是“学生要学成什么样”,设定的是本次学生展开学习后需抵达的终点。教师的主要职责是通过教学设计,提供支持,辅助学生抵达目标,而不是顾及自己要“如何教”,不是要让自己成为教学中的“主角”。

问题2:缺乏对达成目标过程的重视。以上文目标为例,表述中指明了本次学习的结果状态为“了解作家是如何写清楚的”。仅学生单方个人表态“我知道,我了解”就算是抵达目标了么?“知道”“了解”的结果如何获得?怎样量化?学习中的方式、路径、策略等程序性知识应如何掌握?学生要经历何种过程才能抵达?教师在解读目标时,经常忽视“经历”而直奔“结果”。

因此,也常有将“背诵、抄写、记忆陈述性知识条目”等对结果的直接认定,视为目标达成,导致陈旧的灌输式教学的复辟。也常见教师将部分优等生的个性化解读成果,当作全班学习成果,直接宣布学习完成,导致教得风生水起,考得一地鸡毛的窘况。

问题3:简化对达成目标的效果认定。是否达成目标,评估系统无法提供证明。例如,有时结果是由部分优等生的“顿悟”产生,这原本就是个案,是特殊的学习结果呈现,不是集体的学习成果。教师却急于以偏概全的认定。

又如,不少时候教师仅限于自身临场的随机观察,就施予口头评价,就认定目标抵达,缺乏合理的检测与评估手段,不能真实衡量、刻画完成的情况。

在《理解为先单元教学设计实例》一书中,格兰特·威金斯与杰伊·麦克泰对“理解”有两个界定:“一是‘意义建构活动’,即学生能够主动建构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利用已知内容从新信息中创生意义,通过推断和联系获得深层次的理解;二是‘学习迁移活动’,即学生能够将理解、知识和技能有效运用到新的情境之中,并逐渐减少相应的指导或提示,直到完全不需要他人的扶持。[[]格兰特·威金斯 杰伊·麦克泰.理解为先单元教学设计实例[M.盛群力,等译.浙江:宁波出版社,20202.]

可见,对于学习目标的理解,不是笼统意义上的“一读就懂”,而是能清晰分解,清楚认知,让目标经过解释、建构,加工后,能关联新旧知识,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有效运用到新的情境之中,并不断向往更为深层次的学习领域[[]格兰特·威金斯 杰伊·麦克泰.理解为先单元教学设计实例[M.盛群力,等译.浙江:宁波出版社,20202-8.]

要正确理解目标,首先要理解目标是怎么来的?有什么用?即认识目标的“确立步骤”与“来源”及其“功能”。

李坤崇教授在《学业评价》一书中提出确立目标的三个步骤为:

1)依据能力指标来剖析新设计的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的重要内涵。

2)分析学生在学习前会做什么、知道什么,了解所设计的能力指标与其他能力指标的关系。

3)根据前两项的预期能力指标或教学目标、学生现状,掌握各学习领域的精髓与理念,并同时学习原则,以决定认知、技能、情意等目标的层次。

[李坤崇.学业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1.]

步骤1说明了目标源于课标。因此,任何单元导读页面中出现的学习目标,都能在课标的学段目标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条目。

例如上文目标中的“写清楚”,在课标第二学段的“阅读与鉴赏”中就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表达与交流”中也有“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步骤2说明了目标不是孤立存在,也不是横空出世,而是由前后关联的几个目标共同组成前后关联,逐步提升的目标系统。这一系统确保学生在目标的核心学习点上呈现着承前启后,螺旋上升的发展趋势。

例如上文的“写清楚”,在三下第三单元中就有要求,表述为“了解课文时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到了第七单元时又提出“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可见“写清楚”的要求是从一段话,到一篇文章,再到对多个作者的一整组文章的关注,复杂度不断提升。

又如表单所示,上文目标中出现的学习动词“了解”,在不同单元的学习目标中,不止一次出现。可见,“了解”这一学习活动是多次进行的,且伴随着不同的学习内容,有着不同的结果出现,满足着不同的学习需求。亦可见,“了解”这一能力,是小学学必须掌握的,是对语文学习提供持续支撑的关键能力。

步骤3说明目标中蕴含的学习并不是“单一点”,而是“复合体”。至少包括学生应学习的知识、需掌握的技能、要发展的情志等。目标为日常教与学中的执行依照,同时对课标所提及的“核心素养”总目标产生密切且积极的回应。每一次的学习都要朝向目标,这就是落实核心素养最为简单且有效的行动。

基于目标的来源,确立后的目标对“教”与“学”均具有特殊的功能。具体表现为以下6个:

功能1:优先筛选。为学生获得认知的升级,教师应筛选教学方法,设计学习活动;

功能2:助力推动。为了学习过程的顺畅推进,教师应合理安排学习历程,提供必要的辅助资源;

功能3:提前预备。在学生掌握学习内容之前,教师有必要事先精确地掌握学习内容;

功能4:设计评价。为测定学生是否获得学习成果,教师应优先设计评量标准,且让其更适用于全体,更为客观,易于操作;

功能5:预估困境。为最大限度确保学生获得学习成果,教师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充分预估,并设计补救教学的方案;

功能6:诊断改进。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处理复杂的学习情况,教师应具备诊断及改进教学的意识和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在统编教科书所呈现的简单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对目标进行更为丰富且精准的解读。叙写理解目标的结果,成为教师自己可读懂、可执行、可监控、可检测的清晰的计划,在具体的单元课文学习中落地执行。

理解目标应兼顾学生应学习的知识,需提升的技能,要发展的情感、意志、品格等。对应形成的目标叙写要点为:

其一,学生能学到什么知识,获得哪些认知的提升?此条在叙写表述时,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应知道”为引导词,叙写目标中提示的必备知识点。

其二,学生能发展哪些能力?或者是能更为熟练掌握哪些技能?此条在叙写表述时,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需能够”为引导词,叙写目标中蕴含的核心技能。

其三,学生能培植何种的观念、态度?培养何种的理想、兴趣,形成何种的人生观、价值观?此条在叙写表述时,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可发展”为引导词,叙写目标中可开发的人文素养。

为论述方便,集中使用统编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学习目标“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逐步分解叙写过程,提供叙写目标的一线样本。

1.学生应知道课文中,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写清楚。应知道方法是什么?用在何处?发现并标注出使用方法写清楚的部分。

2.学生需能够对课文写清楚的部分进行分析,能欣赏写清楚的部分。特别关注方法在这些部分中的使用效果,能理解方法在表达中发挥的作用。

3.学生可发展“清楚”的言语表达素养,培植“按步骤有序执行”的处事品质。

之前,教师习惯地将目标叙写成“三段论”:

第一段,基础知识的掌握。如:能认识多少个生字,能书写多少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

第二段,基本能力的提升。多瞄准句意、文意的理解。如:理解难懂的句子;学会某种写法等;

第三段,思想情感的宣教。如:培养某种思想感情等。更准确说,这些目标是教学的内容,不用写,教科书中已经是“摆着的”,在教学中直接去做即可。

例如要认识和书写的字词,有多少,是什么,都在生字书写表中,教学时应扎实让学生完成。要朗读的课文,课后题也反复提及,教学中就要同步落实。同时,这样叙写的项目,仅对教师一方做出约定,对学生一方,不构成约定。因为是否完成了生字词的教学,教师自己说了算,并未对学生应该学到什么程度有所涉及。

对比可知,改良后的叙写方案,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瞄准“知”“能”“意志品格”三个层面,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当教师能正确理解目标后,才能精准定位教学。之后就是设定评估方案,收集证据,评估教学的成败。在目标与评估方案的共同指引下,设置教学流程,执行教学任务,组织教学活动,直至抵达目标。可见,理解目标是一切的基础,也是教师极为容易忽视的部分。

此文意在唤醒一线教师对目标理解的关注,提供目标续写的具体方法,让达标教学成为可能。

自语文榕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