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关注要义与条件,完善更为系统的教学设计

2024/8/26 11:11:37  阅读:12 发布者:

关于设计的特征,戈登•罗伦德(G.Rowland)经过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在其《设计与教学设计》一文中提出了适合于教学设计的十条主要特征:

设计是目标定向的过程,设计的目标在于构思和认识某种事物;设计出来的新事物有实际效用;设计的基本任务在于把需求信息转换成具体的产品技术说明;设计需要社会性互动;设计包括问题解决,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解决都是设计;设计中问题理解和问题解决可能同时或相继发生;设计可能是一种科学,或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或既非科学、也非艺术;设计需要技术能力和创造力,是理性和直觉思维的过程;设计过程是一个动态的非确定性过程;设计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

戈登•罗伦德的这十条主要特征,分别围绕“教学目标”“教学结果”“教学过程”“教学属性”四个方面展开,阐述了教学设计“为什么”“成为什么”“如何进行”“是什么”。将其进行梳理、归并与解读,可以得出关于教学设计的三大要义:

其一,设计具有方向性:有明确的目标,设计为了抵达既定的目标;

其二,设计具有价值感:有明确的结果,设计确保预期结果产出;

其三,设计具有操作度:有明确的过程,设计为学习做出了安排,也为安排中不确定因素的出现做好了准备。

关于设计中的“社会性互动”“问题解决”“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技术和创造力”“理性和直觉思维”“动态非确定性过程”等,都在印证设计是一个自洽的系统。系统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作为各种各样的系统而存在。任何事物、现象、过程都自成系统,又互成系统。作为系统的教学设计,存在不可或缺的三个条件:

条件一:由一定要素组成,要素之间形成不同的版块,各个版块可以区分,也可以重组、合并,版块之间维持着一定的关系;

条件二:具备一定的结构,设计的各个要素之间是可以找到关联的,如果没有联系,也可以反证设计失败;

条件三:受到一定的局限,设计必须基于一定的环境。所谓的“环境”,可以看作是这一设计的生成条件,设计成果的适应范围,还设计到设计在操作过程中,涉及的诸方面人与事的复杂情况。

了解了设计的要义,知道了作为系统的设计,应满足的条件,教师可以此为参考,认真执行,完成一节课的设计。具体就两步:

第一步:做好预设与比对

教师可以针对要设计的课程或者课题,进行预设,做好最初的计划。之后,将自己的计划与设计的三个要义进行比对。比对的意义在于认定预设能否算得上是真正的设计。

以统编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为例。假设教师的预设为,在执教时如何进行配乐的朗读指导;播放何种煽情的音乐;选取何种“抗美援朝”的纪录片视频等,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被感动到当场落泪。将这些预设和要义进行比对就发现,预设还算不上设计。

作为设计,需优先关注方向。这一“优先”,奠定了设计有效的基础。目标的解读,本身就能发挥设计的功能,例如:帮助教师筛选教学方法;安排学习核心环节与历程;收集可用的学习资源;更精确地掌握学习内容;让教学评量更有针对性,更易于自我诊断;提示学习环境的布置等。

此课的教学目标为“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教学设计不能引导学生对文中描写的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予以充分关注,对这些描写进行细致分析,对分析的结果进行梳理总结,聚焦指向人物的内心探索,获得与人物内心情感相同的情感体验。那么,所设计的活动可以视为无效,即视为不合格的设计。

同时,教科书中呈现的是“单元学习目标”。这与一节课的“具体学习目标”,或称之为“学习行为目标”在理解和执行上还是有较大差别的。例如,单元学习目标常用概括性较强的动词,如:了解、知道、认识、学会、欣赏等,这些动词有较为宽泛的内涵。而具体学习目标的动词,在执行中应转化为更为具体的,可看、可听、可测的词语。例如:说出、写出、画出、分类、分辨、比较等。因此,设计中对方向的把握,对目标的理解,还应在具体执行时,有更多细致部署。

从成果产出角度看,当学生有了情感体验之后,还要从自我的情感体验,再次回归文中,去真切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确保成果是目标规约下的成果,是由条件限制的,而不是无条件的。

从这个角度看,当学生在课堂上感动到落泪的时候,的确是成果的体现。但是否能更为准确感受到文中主人公毛主席的内心体验,能否表达出对文中人物内心情感的解读,这才是关键所在。

从过程角度看,让学生获得成果,产生与文中人物相同的情感体验,教师需要组织学习活动,并做好活动的序列安排、轻重缓急的程度计划等。犹如烹饪食材,在什么时候下料,什么时候关小火,什么时候撒盐,过程决定了成果的质量。

倘若学习成果是通过播放音乐,硬生生煽出来的,缺乏学生和文字的亲密接触,设计是不完整的。相反,倘若成果是通过有序组织学生对文字进行阅读,对关键部分进行分析、理解,对产生的体会进行梳理总结而得的,则可视为设计催生了成果。

因此,比对的最后一步,教师可以在自己预设的环节中做好调整,调校挪移学习步骤,增删替换学习活动,对预设进行进一步加工。

第二步:基于条件的规划

当初步预设满足了设计的方向性、价值感、操作度之后,即设计基本成型。此时可以继续关注设计中的细节,对一节课上“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候做”这三个方面予以策划,然后设计满足作为系统应具备的条件时,设计就能促进学习成果产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所著的《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中,提出学习是一种心理活动,具有特定的内部过程。与之相对应的设计,应结合学习者的心里反应,做出相应的回应,完成教学事件、学习行动的安排。具体如下表:

例如,上文提及的目标中,涉及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动作”“语言”“神态”,三个类型的描写,可以视不同的课堂学习版块,让学生体会文中不同的描写内容所反映出来的人物内心。

而教师要筹划的是:以内容区分版块后,各版块如何进行教学;版块间如何相互融,形成学习的合力,共同指向目标——体会人物内心;如何确保从一个版块到另一个版块的推进中,学习体验更顺畅,不至于有断裂、撕扯感;版块间保持着怎样的一种关联;版块与版块间该怎么衔接;编制何种承接语,助力推进学习进程;如何应对学情的突发状况;如何制止学习方向的跳脱,预防学情的意外等。

可见,在系统中的设计,教师要考虑的不是支离破碎的小伎俩、小套路,而是基于目标的达成,对整个设计进行统筹规划,对教学进行牵引与补救。

在上文提及的“环境”这一关键词中 ,教师可以在此阶段对设计的细节做更多的思考。设计时,教师可以多考虑学情,考虑搭建支架辅助学力升级,这些都是周密部署教学设计,让系统更为完善,填补可能的漏洞的做法。

例如上文课例中,考虑到时代隔阂,学生需要了解本文所述事件的“抗美援朝”这一历史背景。生疏感怎样通过设计弥合?教师采用剪切视频、播放音乐等手段,的确是可取的途径。但也不能喧宾夺主,这毕竟是营造学习的环境,而不是学习本身。在40分钟的课堂上,控制媒体使用的时间,让媒体在关键时刻发挥出作用,解决学习的难点,这就成了设计者必须考虑的。

再比如文中写道“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学生不理解为什么毛主席要“一支接一支地吸烟”?这样的行为,到底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内心情感?此时就可以节选毛泽东主席身边工作人员的采访视频,让学生直接听工作人员的讲述来辅助理解,完成对文中人物内心情感地体会。

教学设计是一个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或者说,就如戈登•罗伦德所述,是“艺术和科学的融合体”。教师作为课堂学习的设计者,需在理性的指导下,累积经验,不断让自己的设计趋于完美。

自语文榕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