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基于教学活动重组的设计:选择教学活动节点

2024/8/26 9:23:36  阅读:11 发布者:

教学活动是一个特殊的环境,身处其中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思考,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学会思维活动和思维方法,进而达到思维的迁移。核心素养下的大单元教学,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善于观察、分析,积极动员和组织的思维品质。这是学习活动和教学活动效率提高的基础,也是重组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教学活动的节点入手,重组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引入环节”的节点

教学活动的引入一般是提供有意义的结构化材料来创设教学情境。这时就需要结构化的材料。这些结构化的教材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材上明确规定的或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加工组装的材料;二是学生记忆中已有的经验材料。二者是学生思维的一个节点,与教学效果有密切的联系,是教师必须充分关注的部分。为此,教师要在充分掌握好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前提下,从营造认知冲突,引发内在动机的角度出发,重组教学内容。

某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利息”这一内容前,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相距较大,于是重组教材,用课前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做两项准备工作:一是到银行存一次钱,二是调查一下定期存款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的年利率分别是多少。学生满怀浓厚的兴趣,在课后,或邀同学,或邀父母,或独立操作,兴致盎然地完成了这一特殊的任务。接下来在预习展示课上,学生们纷纷带来了他们的存单,还分享了自己的发现,有的学生把自己与父母以前的存单比较了一下,发现利率下调了;有的学生经过计算,发现存单上填写的本息合计少了,怀疑是不是银行弄错了……这样一来,重组后的教学内容不但避免了利息的教学公式化,又密切了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上述案例充分说明,教师在重组教学内容时,不要被教材所禁锢,要科学重组教材,将其盘活,让生活成为学科教学的源泉,成为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源泉。以“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去重组教学内容,方能让大单元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

当然,这样重组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即学生的经验系统。教师在重组教学内容时,要在重组后的导入环节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这个节点能“发光”。教师必须认识到,教学活动的引入,一般是由旧知过渡来启发联想。根据学习心理学理论,学生现有水平表现为直接再现能力,通过当前事物唤起旧经验,充分让学生产生直接再现经验是这个环节的显著节点。如何在导入环节这个节点重组教学内容呢?那就要在知识的间接反映上做有用功,即内容引入不仅要了解学生现有水平,更要了解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如此一来,重组后的导入环节才能有力推动活动开展,激发学生思维。

“有意义讲授环节”的节点

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是教学活动中的必备要素。在参与和指导中,教师要对重点、难点、关键以及学生共同面对的困难进行讲授,且确保所讲授的都是学生需要的,是有意义的。这里的有意义,就是隐含的观念信息和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观念发生相关作用时,产生的潜在距离推动学生知识的内化。这也是重组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节点,即讲授环节的关键节点。

下述案例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中有意义讲授环节。

四、完成任务

1.通读本单元4篇课文。

2.辨析4篇课文的说明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问题1:这4篇说明文都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问题24篇课文中,有哪些句子同时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举例。

【示例】

1.4篇说明文都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1)作比较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句话解释了斯石英和普通沙子的区别,强调了被压扁的沙子的重量。

《大自然的语言》: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这句话突出强调了物候现象对农业的影响。

2)打比方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大自然的语言》: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这句话说明了物候观测的特征。

《时间的脚印》: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就好像一柄铁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这句话说明冰河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巨大。

3)举例子

《大自然的语言》:在春天,早春和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这句话通过举例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差别而不同。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例如,在1986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这句话列举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说明了不同科学领域的相互影响,并为后文做铺垫。

《时间的脚印》: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这句话举例说明了人为因素对地质变化的影响。

2.四篇课文中,哪些句子同时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举例。

《大雁归来》:如果一只主红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遭遇了……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在了黑夜飞行200英里……这个句子通过举例子和作比较的方法表现大雁对季节判断的准确性。作者举出一些动物遭遇一些恶劣的天气之后会怎样的例子和大雁很少回头作对比,侧面表现了大雁对于季节判断的准确性很高。

《大自然的语言》: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这个句子运用了打比方和作比较的方法。把活生生的生物比作“活的仪器”,且和气象仪器进行了比较,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物候观测的特征在于生物观测,且十分灵敏。

【教师点评】细致、仔细、准确,没有知识性错误,关注了说明方法对说明对象特征的强化作用。

从案例可以看到,紧扣“科学道理”这一主题的4篇课文进行的大单元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重组上,联结了有意义的讲授这一关键环节。

如何抓住有意义的讲授环节的节点进行教学内容的重组呢?这就需要教师找到有意义的讲授环节产生的两个条件:一是教师是否能将有潜在意义的学习材料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二是学生能不能采取和保持相应的学习心态来进行学习。为此,教师在重组教学内容时,就要有选择性地提取学生认知结构中最有联系的原有知识作为整合新材料的“类属观念”,增强学生对新材料的熟悉感。这样一来,讲授只是串起教学内容的脉络,是促成和学生的主动思维协调一致的手段,更是获得较高教学效率的保证。

当然,依据有意义的讲授环节这一节点重组教学内容时,除了具体内容分析归纳的过程介入,还包括课堂训练的作业处理。教师也可以利用即时提问和分布设问将教学内容串在一起,重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降低难度和分解难点,在及时疏通与评点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能力。

必须注意的是,有意义的讲授环节这一节点离不开精心设计的问题。关于这一点,后文将专门论述。

“反馈与评价环节”的节点

在明确大单元教学活动目标后,接下来就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如何重组呢?找到不同教学活动环节的节点就是一种重要的依据。

下述案例是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的部分内容。这一大单元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亲近鲁迅”这一主题组织内容,与“革命文化”紧密相关,选择了不同文体的文章,并结合相应的学习目标和评价内容,借助于教材单元提示,围绕编者的目的,将其与课标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相联结,进而从学生知识与能力成长的评价与反馈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见表3-1)。

鲁迅先生印象展

【导引】学习这个单元,我们除了阅读课文,还搜集阅读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对鲁迅先生有了新的认识。接下来,我们结合课内所学和课外搜集的资料,在教室里的宣传栏上,策划一次“鲁迅印象展”。

一、剖析资料,讨论布展内容

分析自己搜集的资料,根据自学提示将其简单归类。

1.我查找的是关于鲁迅哪些方面的资料?

2.我可以按怎样的顺序或规律对资料进行分类?

二、整合资料,小组讨论布展主题

1.小组表达:我们组搜集了关于鲁迅各方面的材料。

2.组内讨论本组哪方面的资料最翔实、最有特色,商定本组布展内容。

三、结合实际,学习设计策略

1.观察部分展览馆的海报

,发现展览主题的价值,从而明确展览应当有一个相对具体的主题。

2.师生共同确定鲁迅纪念馆的展览主题,各小组确定展览内容,明确重点。

教师提示:当组内针对同一内容有较多材料时,要根据展览重点,大胆取舍,才能突出重点,吸引参观者。

3.回忆参观经历,力求展览形式丰富多样。

教师借助学生参观城市规划纪念馆、唯美陶瓷纪念馆等经历,引导学生发现亲手操作、亲手实践的展示环节更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

4.转换视角:想象你是一位参观者,一个好的纪念馆、一个好的展览,应该让你产生怎样的感觉?

要求:想尽办法激发参观者的兴趣,让参观者更多地了解鲁迅先生。

四、内容准备,小组设计布展

1.小组讨论,为本组的展区设计一个小主题,思考适合布展的位置。

2.确定本组展示内容,如我为鲁迅先生画肖像、鲁迅先生小档案、鲁迅先生经典作品分享、童言童语说鲁迅……

3.小组讨论,商定计划运用何种方式展示内容(如图文结合、视频短片、作品讲解等)

4.根据展示内容,小组内进行分工,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相关内容准备。

五、分享展示,博采众长

小组汇报:组员依次陈述—组长总结亮点—征求其他小组意见—小组互评。

小结:也许20年后、30年后,那个设计鲁迅纪念馆的人就是你们,你们要把一个更有趣、更有爱的鲁迅先生展现给大家。

从案例中可以发现,在重组后的教学内容中,学生借助于随时评价和嵌入式评价,及时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情况,有准备和有目的地强化或改进学习行为,巩固或调整学习方式,确保提高学习效率。这正是学习活动方式检验的调节与强化功能的体现。

这就提示我们,任何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在一定标准下的检验。检验是促进人的认识提升的重要手段,更是人类各种实践活动得以不断发生的重要前提。作为人类特殊的实践活动的教学活动,要成为不断提升学生的认识和能力的重要手段,就离不开检验。教学活动中的检验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活动方式,即借助于活动将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进行对照,从而获得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程度的各种反馈信息,这是决定教学策略的方向和前提,也是设计和控制下一步的教学过程的基础;二是学生学习成效,就是借助于某个活动获知学生究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获得了相应的新的能力,学习品质是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等相关反馈。

为此,教师在重组教学内容时,就要从反馈和评价环节的节点出发,让重组后的教学内容利于教师及时对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进行提升。

“小结与概述环节”的节点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小结与概述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将已学的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使新的认识迅速地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牢固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经验,并体现为一定的能力。在大单元教学设计中,借助于这样的环节节点,同样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

1.从知识归类入手

小结与概述环节是知识归类整理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节点。在这一环节中,借助于教师的指引,学生自己陈述,对知识进行归类整理,有利于其形成思维整理的品质。

以下是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宋词大单元群文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的小结环节。

三、总结提升

1.以《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鉴赏为例,总结怀古诗词的特点。

1)怀古实为伤今;

2)多将当时的国事身世写入;

3)上阙多为写景,下阙多为抒情议论;

4)多用典,借历史人物或事件讽喻现实;

5)风格多为雄浑、豪放、悲壮。

2.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两首词都是怀古之作,都是借景抒发自身的感情,但从人文精神、人生体验上着眼,二者有没有差别?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主要是悲叹自己华发早生,壮志未酬。这是对于自我人生价值的观照,是道家个体精神的集中体现。

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主要是对于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是对社会的观照。这是儒家“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兼济天下精神的体现。

从案例的内容可以看到,这一教学设计就是基于三首词共同的知识点“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进而重组形成的。

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获得知识结构化的认识,这就是概念、原理、法则等基本规律性的知识。于学生的学习而言,掌握科学的基本结构有利于其从整体上形成对知识的认知,有助于实现广泛的迁移。借助于这样的功能,教师可以从小结这一节点入手,结合相关的知识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

2.从方法总结入手

方法是一个比知识包容性更大的认识,需要教师进行程序性的提示,帮助学生总结。在教学的小结和概述环节,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总结,让学生了解并懂得方法的应用,其根本目的就是澄清“虚学”和“假学”,以保证学生获得的是真实的经验。而这一环节,也是实施大单元教学时进行内容重组的一个节点。

下述案例是苏科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六节“整式的加减”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片段节选。

3.例题教学,强化运算

师:非常好,当给字母赋值后,我们就把整式的加减与有理数的运算建立了联系。从式的运算转化为数的运算。我们以此为例,来求解。

从案例可以看到,教师借助于概述,将知识应用方法加以概括,并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这正体现了大单元下教学内容整合的一种方式,即从方法总结入手,在概述环节的节点进行整合。

需要注意的是,以数学学科为例,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方法认识包括知识应用方法的认识,也就是原有知识应用方法的检验、新的知识应用方法的掌握,也包括基本方法运用的反思与提炼。前一种认识的总结多出现在概念等新知识的学习中,后一种总结则多出现在问题解决的学习中,要结合不同的情况,即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重组。

3.从学习成功感的培养入手

心理学把学习成功感称为自我效能感,它是指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际能力的推测和判断。学生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后,其自我效能感就成了行为的决定因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重组教学内容时,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还要唤起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某教师教学人教版生物2011版八(上)第五单元第五章“病毒”、八(下)第八单元第一章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和第二节“免疫与计划免疫”时,在解读课标和教材等教学指导性资源后,根据“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以及授课学校教学进度和学情特点,进而打破教材顺序重组教学内容,实施大单元教学。

这位教师以“预防传染病”为主题进行教学设计,将切入整个单元主题的方法作为重点思考的内容。最后,这位教师选择小结活动环节的节点为:在第一课时围绕预防传染病展开这一框架,用概念引入病毒的教学;第二课时的学习任务要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完善“预防传染病”这个单元的框架,在小结知识部分找到切入点,进入传染病的完整学习;第三课时则在概念环节回到传染病的病因,除了病原体导致传染病的发生,其实还和自身免疫有关系,然后小结确立和完善整个单元体系。这三节课层层递进,体现了大单元设计的整体性和递进性,如图3-7所示。

案例的大单元设计,就是从小结和概念环节的节点入手,让重组后的教学内容形成一种整合,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结构,使之掌握和体验这种认识活动过程的思维方法,并运用这种思维方法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此外,还要注意的是,大单元教学设计,在基于教学活动重组时,要考虑到教学过程的诸环节,同时要注意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紧扣目标,每一个任务或活动都指向大单元目标的达成,并与单元大情境相呼应;二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三是要尽量做到生动有趣,驱动和激发学生的自我系统;四是要具备一定的综合复杂性,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让学生形成持久的思考和探究;五是要具备可评估性,这也是实现素养目标的重要证据。

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