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五育融合”视域下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

2024/8/23 18:00:04  阅读:21 发布者:

“五育融合”是以发展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完整生命为目标,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融合,将五育中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学段的内容、知识、思想、经验,以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式有机融合为一体的实践过程。“五育融合”着重于实践方式,致力于在贯通融合中实现“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命题,也是教育回归初心的大势所趋。上海市辽阳中学聚焦具有“爱国自觉”“健康体魄”“启智创新”“国际视野”“幸福生活”特征的“现代中国人”的学生培养目标,致力于学校课程体系的重构,重点思考了综合实践活动、劳动课程、跨学科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统筹规划与融合开展,在“五育融合”课程实践中实现整体育人。

一、“五育融合”课程体系的顶层构想

1.“五育融合”课程体系的设计背景

一是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结合学校办学传统,在传承中谋创新。1933年,著名教育家陈鹤琴一手创办辽阳中学。在近90年的风雨历程中,学校始终传承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在教育改革中不断寻求发展。“活教育”理论体系包括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回答了学校要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学校对“现代中国人”的特征进行了细化分解,刻画了毕业生的形象:集爱国自觉者、健康体魄者、启智创造者、幸福生活者、国际视野者于一体的现代中国人,其中蕴涵的“五育融合”的思想是显而易见的。陈鹤琴倡导“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课程论,提倡“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教学方法,这些教育理论体系在当下的教育背景下,依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在“活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学校从课程教学改革理念到实践有了丰厚的积累。

二是基于学生、家长、社会的课程需求。相关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我校学生对活动类、实践类课程的偏好明显高于其他课程。不同于以往教育环境中广受批评的“唯分数论”,当前,家长对于培育孩子积极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道德修养最为看重,对德育、体育、劳育和智育的重视程度基本齐头并进,课程是育人的载体,要构筑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大格局,必须以“大课程观”为引领,聚焦课程实施,构筑协同育人场域。

2.“五育融合”课程体系的整体框架

学校围绕“现代中国人”的培养目标,优化学校课程结构,依托现有国家课程,通过学科内、学科间以及跨学科“五育”资源的开发、协调与统整,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和融通性,实现课程的融合育人价值。

学校聚焦“现代中国人”的五个细化目标,在学校传统优势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学生需求及教师特长描绘“五活”课程图谱,开发五大课程群,制定课程纲要,通过对同学科或跨学科的相关课程进行设计和整合,突出课程间的内在逻辑,使课程间相互贯通、相互补充,促进课程结构的优化,提升课程品质(见下图)。

此外,学校还对劳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跨学科主题学习、校本课程进行统筹规划与融合开展,在贯通融合的课程实践中实现“五育融合”。

二、“五育融合”课程设计

1.“五育融合”课程设计的路径

学校在整体课程框架的基础上,以“一育为主,各育并行”的逻辑关系整合课程内容,完成“五育融合”的课程设计。通过教师专题培训,学习“五育融合”相关理论,让全体教师了解“五育融合”的基本理念,认同“五育融合”的必要性;通过优秀案例学习,了解“五育融合”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基本要求;核心团队研发课程样例,为课程的全面开发提供基本规范;以备课组为单位,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开展跨学科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编制课程纲要,提交学校课程管理团队完成校级审核;经审核通过的课程进入教学实践阶段,未通过的课程经过改进优化后重新提交审核,通过循环实证的方式进行课程实践并不断优化课程。

2.“五育融合”课程的主要形式

一是基于学科融合的跨学科课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提出各门课程原则上至少要用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这体现了新课标鲜明的导向性——跨学科学习。跨学科性和综合性是跨学科学习的本质特征,强调学科间的关联与整合,并在此基础上结构化组织学习内容。正因为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综合性,使得跨学科主题学习成为实现“五育融合”的有效载体。学校深刻领会新课标的要求,积极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策略,开发了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通过跨学科主题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五育融合”的方式实现整体育人。

二是基于活动整合的综合实践活动。整体规划劳动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序列,组织教师发挥学科优势,挖掘学科资源,合力开发劳动教育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课程的融合实现育人效果的融合。以劳动教育为例,以劳动教育为引领,形成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课程体系结构。如: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农业生产劳动等。

三是基于资源整合的校本课程。我们聚焦“现代中国人”的五个细化目标,在学校传统优势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学生需求及教师特长,描绘“五活”课程图谱,开发五大课程群,描绘课程图谱,制定课程纲要,通过对学校资源、家庭资源、社会资源的整合,突出家--社教育资源的相互贯通、相互补充,促进课程结构的优化,提升课程品质。

三、“五育融合”课程的综合评价

1.课程评价

学校由教导处定期组织人员,评审学期课程纲要、单元教学等文本,分析文本是否严格落实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是否符合学情,是否能将德智体美劳的“五育”要素融入课程内容中。

2.教学评价

学校健全教学评价制度,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诊断、激励、评价、反馈和指导;积极探索增值评价在教学中的应用;评价主体多元化,让“五育融合”的当事人在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课程标准的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否以学生为主体等角度,形成以“融合”为特征的评价标准。

3.学习评价

学校建立指向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深入研究各类学科和各项活动背后“融合”的特质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要素确定评价内容;评价维度包括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评价方式注重量化与质性评价相结合,以质性评价为主,包括课堂观察、调研诊断等方式。

综上所述,在“五育融合”视域下进行学校课程体系重构,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打通“五育”之间的壁垒,能够真正使德智体美劳相互融通,形成育人合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自第一教育专业圈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