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常态教学与项目式学习如何保持平衡?

2024/8/22 8:33:39  阅读:37 发布者:

“怎样做项目式学习不耗费教师太多额外精力”“是否要严格按照项目式学习的程序进行教学”?这些问题实际上是将项目式学习与常态教学割裂了。

为了更好地平衡常态教学与项目式学习,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结合课程标准与教材进行项目设计

常态教学与项目式学习本身并不冲突,如果仔细研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会发现,项目式学习已被视作一种可以作为常态的综合性教学活动。

结合课程标准与教材进行项目设计需要做好两项工作:

一是系统梳理所教学段各年级课标与教材内容,这些内容通常可以作为描述学习过程或呈现学习产品的一种方式。例如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模块、初中语文“戏剧单元”、高中信息技术“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块等。

二是与学生一起寻找与他们息息相关的真实且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社会热点问题,也可以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只做到前者,则可能变形为任务式教学或问题式教学,例如排练一部课本剧、制作一本植物成长图册等。尽管在这些任务中学生也有主体参与,但本质上仍然是一种“被动”学习。唯有真正寻找到真实存在的、有一定挑战性,且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能动性。

2

优化项目式学习的作业设计

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延伸与补充,在“双减”背景下,优化作业设计成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家长绞尽脑汁帮助孩子完成各种手工作业,市面上也出现很多类似手抄报模板的作业神器,这些现象令人深思。

好的作业要让学生感受到作业本身的意义感,这种意义感可以来源于高效的记忆题型和知识点,也可以来源于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不断探索的过程。

项目式学习作业作为一种产品导向的具有实践探究性的作业,应该有梯度地贯穿于整个学习周期。

多数情况下,项目式学习的作业很难用标准答案进行校对,但可以通过表现性评价的方式进行判定,并给予学生有效的作业反馈。

此外,需要进一步区分独立完成的作业和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两者在项目式学习中都不可或缺。尤其是在假期中开展项目式学习时,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在线沟通与协作工具来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3

将项目式学习的思维、方法和策略

融入常态教学

经过20多年的课程改革,教师逐渐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问题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融入不同类型的课堂。近年来,关于跨学科主题学习、大单元教学、STEAM等新的学习形态已进入教师视野。

从本质上看,项目式学习与上面所提到的学习方式在思维与方法层面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既关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强调通过合作完成最终的学习目标,既关注现实问题,也天然地具备跨学科的特性。

当然,项目式学习也有相对独特的地方,例如具有真实性、挑战性的驱动问题,需要创造独特的产品、服务或成果,学习周期较长等。

面对教学方式变革,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树立“整合”意识,根据学习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弥补单一教学方式的不足,比如通过项目式学习开展大单元教学,可以更加有机地将跨学段的自然单元进行统整,在主题学习中强化真实情境,可以实现从多学科到跨学科的转变。

无论项目式学习,还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教学变革,其核心目标都在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从机械记忆式的学习转向理解应用式的学习。一线教师不必囿于特定的教学程序,而应该根据学情综合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4

营造适用于开展项目式学习的课程生态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劳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总课时比例应在14%18%之间,且这些课时可统筹集中或分散使用,这也为学校开展综合性、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提供了重要依据。

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将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和创意物化作为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与项目式学习具有高度一致性。

教师可以将项目式学习作为优化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路径的重要抓手,并在考察探究活动、社会服务活动、设计制作活动、职业体验活动等基础上,融入跨学科要素,以此让更多学科教师参与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与实施过程。

经历过数轮项目式学习迭代后,教师与学生将逐渐适应这种学习方式,与之相关的文化建设、管理制度和教师培训也将更加完善,并最终形成适用于开展项目式学习的课程生态,从根本上解决常态教学与项目式学习之间的不平衡问题。

自中国教师报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