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五育融合”视域下课程教学改革的校本化实践

2024/8/21 18:14:33  阅读:24 发布者:

一、“五育融合”视域下课程教学改革的“罗星理念”

“五育融合”视域下课程教学改革的校本化探索与实践,应以“纵向分层、横向分类、纵横交错、立体架构”的方式让课程教学“统整起来”“融通起来”。基于此,我校将“五育融合”的探索首先贯穿于课程方案编制、课堂教学实施的全过程,通过设计“课程-课堂-教师”等三位一体的校本化课程教学框架,为五育融合创设适切的载体,注入课程教学生命活力,促进“五育融合”课程体系完善、“五育融合”课堂样态生成、“五育融合”队伍能力提升。学校首先确立了课程教学的“罗星理念”——为每一颗未来之星设计学习经历。

“每一颗”:彰显“信任每一位学生都拥有潜力,未来能成为某一领域的实践者”的学生观。“未来之星”:使学生成为自强自立、人格健全、乐学善学、个性鲜明的“未来之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设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构建注重基础、丰富拓展、引领探究、具有跨学科特质的五星校本课程体系。“学习经历”:尊重学生原有学习和生活经验,设计德智体美劳方面的学习经历,满足学生五育发展的需求。

二、“五育融合”视域下课程教学改革的“罗星实践”

(一)架构“五育融合”的课程新体系

我们以校名“罗星”蕴涵的星罗棋布、满天星辰的美好景象为理念起点,将“星”作为重要意象渗透在学校的精神文化、目标体系及课程构架中,建设闪亮的五星校本课程,共同组成“五育融合”视域下校本化课程建设的“罗星体系”(见图1),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满足学生未来生活所需关键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璀璨的未来之星。

1724235262715.jpg

1 “五星(STARS)”校本课程体系图

随着研究的持续推进与实践的逐步深化,我们发现,原有的五星课程还是相对割裂,“五育并举”后如何实现“五育融合”?学校从课程层面开始关注“五育融合”,并与践行“双新”的要求进行整合,基于不同学习主题与领域,探索不同课程之间的联结点与融合点,创设同主题、跨领域的融合课程,完善“五育融合的课程新体系。

1.多学科综合活动项目设计

我校在学科之间积极推进项目化学习,如“星辰媒介素养提升计划”,课程目标分级进阶——六年级注重主持演讲,七年级注重拍摄、采访、后期制作,八年级注重综合应用,以活动采访、微视频的制作为任务驱动,活动主题非常广泛。通过项目化学习,学生真实体会到唯有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成就优秀的作品。

2.跨学科学习主题设计

我们打破学科边界,运用学科间的内在融合解决真实的问题。如课例“完美的六边形”,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为何大自然钟爱六边形?第一课时,了解六边形的数学性质,第二课时,实验器材的制作和探究实验。第三课时,分享交流优化实验情况。课后拓展项目为水车,通过资料查询,引导探究如何使水车转速大、稳定性更强?就这样,学生运用不同学科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全域性校本精品课程设计

我校从“五育融合”的视角深化校本特色课程的建设。如“罗星篆刻”课程经历了十四年的探索,发展到今天的3.0版,课程教学的实施与“五育融合”的理念浑然一体。以篆润德、以篆启智、以篆强体、以篆塑美、以篆践劳,通过课程融通、文化融合,寻找篆刻课程与五育的契合点,帮助学生在方寸古韵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积蓄成长的力量。

(二)打造五育融合的课堂新样态

我校以区、校两级种子教师为领衔,从“设计、实施、评价”三个方面去定义“五育融合”的课堂教学新样态。

1.基于单元教学设计,明确“五育融合”的教学点

在对整个单元教学内容分析统整的基础上,我们确定单元主题、设定单元目标,挖掘五育元素使其与核心素养对接;以学科知识技能为载体,融合学生生活经验,整合融通教学内容,明确学科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从相关学科知识背景、学生日常生活及其与学科知识的关联、学科史、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等方面挖掘“五育融合”教学点,实现德智体美劳元素与学科价值的深度融合与和谐共生。

2.以学生为中心,创设“五育融合”的学习活动

在明确“五育融合”教学点的基础上,我校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有效地将五育要素融合,以核心问题为引导,将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组成先后有序、相互关联、具有融合特质的系列学习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实现深度学习,以“五育融合”学习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以融通为标准,探索“五育融合”的过程评价

我校将“五育融合”的评价导向贯穿于课堂对教学设计、教学行为、学生活动等各个方面的观察要点中,促进课堂教学评价内容的多元化。鉴于仅靠某一节课不可能实现“五育融合”的贯彻落实,在大单元教学设计及实施的基础上,我们一以贯之地将“五育融合”的理念落实到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课堂教学中,灵活安排整体的教学活动以实现其对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价值。

(三)增强“五育融合”视域下课程教学的育人新能力

我校加强了对教师具有人格魅力的要求: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都能具吸引学生的力量,从“教书育人”转向“以人育人”,推动教师树立“融合育人”的教学生态观。

1.提升“五育融合”视域下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我校引导教师上接国家和学校的课程方案以及课程标准要求,下连教学评价的相关标准,将“五育”恰当融入教学活动之中。例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整合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从单向度的价值向全人的价值转变;对教材文本分析要以课程内容为教育教学起点,准确寻找五育的元素,加强不同学科课程内容的沟通与交流,设计“五育融合”学习活动;教学过程中要从单一的方法向系统的关联转变;在教学情境、学习活动、问题链等方面以融合的视角统整设计。

2.提升“五育融合”视域下课程教学的评价能力

我校通过说课反思等方式进行对教师的检验考评。如教学设计中“五育融合”教学点是如何体现的;围绕“五育融合”教学点设计了哪些学习活动实现育人目标;对“五育融合”的教学点进行了怎样的评价等,帮助教师以“五育融合”的视角去评价学生。

3.优化“五育融合”视域下课程教学的推进体系

我校确立组织领导,成立“五育融合”研究小组、推进小组、行动小组;重塑年级组形态,将同一年级不同学科教师适切组合,将包含不同学科党员教师的二级支部建在年级组上;组建“班研”共同体,推动同一班级不同学科的教师开展常态化班研;成立跨学科工作室,从“学生学习状态”和“教师教学行为”两个向度展开教学研究。

“五育融合”视域下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是一项系统而持续的工程,需要紧密有序地进行。我们的探索还在路上。学校还要进一步从“五育融合”的视角优化课程体系;学科组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教研机制,使“五育融合”的课堂教学常态化进行;教师还需要在尊重学科独特育人价值的同时,更多关注多学科综合项目、跨学科主题项目的设计,强化领域间的融合;家校社还要进一步拓展互动的内涵和形式,通过优质资源的深度整合强化家庭、社会对学生教育的积极作用,以期获得“五育融合”视域下课程教学改革的最大合力。

自第一教育专业圈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