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大单元教学要把握好八度及教-学--评一体化案例

2024/8/20 17:41:32  阅读:65 发布者:

基于新课标要求的新修订教材将于2024年秋季学期正式投入使用。新修订教材有哪些变化?怎样落实新修订教材体现的新导向? 如何践行新课标,用好“新教材”,推进新课改?为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深化中小学教材改革,引导广大教师深入研究新课标导向、新教材内容和新课堂教学规律,创新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大单元教学设计”不是将原有知识点教学的简单相加, 而是最小的课程单位,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大单元教学设计需要大概念、大情景、大任务,把离散的事实和技能聚合起来,形成意义。更重要的是,大概念、大情景、大任务有很强的迁移价值,能运用到真实中解决实际问题。一个大单元,没有大概念、大情景、大任务的“透视”,一篇篇课文、一个个例题就可能只是浅显的关联,不能深度组织起来,教学的是碎片化的知识,不能身临其境,不能深度迁移和运用。

1

把握目标的适合度

大单元教学设计要把握好目标的适合度:目标适合是指制定的目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不是低标准的又不是高不可攀的。

2

做好课标分解度

大单元设计要做好课标分解度,分解课标,把握教学整体方向,首先是熟读课程标准,这样才有可能形成对课程标准的高度敏感性和自觉性。设计中、教学中就会下意识地受其支配。

3

做好教材整合度

大单元设计要做好教材整合度,研读教材,确定目标和内容。如果把课程标准比作圆心,那么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就是半径,无论圆有多大,都离不开圆心这个核心元素。教师通过解读教材来理解课程标准,同时用课程标准来驾驭教材。

4

读懂教参尺度

大单元教学设计要读懂《教师教学用书》尺度,用好教参,“站在编者的肩膀上”看教材。《教参》是教学的直接理论依据,是教师备课的最重要的参考资料。

5

了解学生程度

大单元教学设计要了解学生程度,确定教学起点和策略。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有了不同程度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所以,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备课。在备课时认真思考以下一些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哪些学习新知识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通过预习,学生是否已经了解了什么内容,有多少人了解?达到什么程度?哪些知识是重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

6

设计学生参与度

大单元教学设计要设计学生的参与度,大单元教学的过程实质是师生、生生双向和多向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必然要确保尽可能多的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互动。从课堂实践看,不少的课堂讨论有名无实,无论是精力投入,还是参与状态,都有很大差距,教师和学生像是在梦游。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设计时,就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度,设计什么样的问题启发学生,设计什么样的活动激活学生,采取什么样的组织策略调动学生,让学生真正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不考虑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7

明确课标深度

大单元教学设计要有效地达成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我们在备课中,在知识的把握上,明确课标要求达到什么深度,重点是识记,还是理解,是归纳概括,还是实践应用,明确问题设计的深度;在对问题的思考上,明确应该让学生达到什么深度;在对问题的处理上,明确学生的思维应达到的深度;在学习的过程上,明确探究的深度;在学习的方法上,明确指导的深度。否则,或过深,或过浅,或偏难,或偏易,都可能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失去探究的热情。

8

做好练习巩固强度

大单元教学设计做好练习巩固强度,在备课中,在谋划设计训练题时,就要整体考量所有学生的基础、能力、学力等因素,就要充分考虑每位学生的需要,要分层设计训练题,安排难易不同、梯次推进的训练题组,想方设法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的需要,既要让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吃得饱,也要让学习困难的学生有事可做,做有所得,既要让优秀学生有新的提高,又要让学困生在已有的基础有发展。

    “教--评”一体化如何落地

对于“教--评”一体化,很多教师仅限于听说过新课标倡导这个理念,却不了解其具体含义、用途以及如何在课堂上实施。

看到每次讲座后老师们恍然大悟,对“教--评”一体化有很高的认可度,我觉的应该让更多的老师了解这一理念,因此我将写系列文章,来阐述“教--评”一体化的落地问题。

“教--评”一体化含义

     “教--评”一体化的含义,用简单的话来解读,包括两点:第一,教学活动必须包括三个要素:教、学、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评三个方面”。第二,这三个要素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彼此一致,互相促进。

实施教学评一体化,关键在三个环节:

1.学习目标要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兼顾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用行为动词描述学生学习后的外显表现,可测、可评、可达成,成为教学实施和评价的"风向标"

2.教学实施要对标学习目标来设计和组织,围绕学习任务来开展探究、实践、合作、交流等,突出学生深度参与、自主建构。同时嵌入形成性评价,及时诊断反馈,调控改进。

3.教学评价要全面采集学生学习过程性和结果性的证据,运用多元方式呈现学生达成目标的表现和水平。重点实施表现性评价,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真实情境中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先来讨论三要素中的“教”。关于“教”,我想请老师们思考一个问题:在你的课堂活动中,是否真的有“教”?

对于这个问题,有的老师认为不必回答,觉的自己在课堂上当然“教”了。然而,我发现不少课堂缺少“教”这一要素。请看下面的真实案例。

案例1

在阅读教学中,许多老师在详细处理课文内容之前,会让学生快速读课文,做段落主旨大意的搭配题,如下图(讲授的是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三Unit 1中的课文:My Amazing Naadam Experience):

学生做完后,老师会让一个学生说出答案,如果正确就进入下一个环节,如精讲课文。如果这个学生回答有误,就换一个学生说出正确答案,然后进入下一个环节。

我想问大家的是,在这个搭配活动过程中,是否有“教”?老师“教”学生知识或阅读技能了吗?

有的老师可能会说,我这个活动目的是锻炼学生总结主旨大意的能力。但是这个搭配活动,只是评价(测试)了学生是否有这个能力,学生上课前会总结的自然会,不会的学生做了这个活动还是不知道如何获取主旨大意。

如果老师在对答案时,能让学生说出他如何得出主旨大意的,其他学生就能从中受益。他们会学到有的段落可以通过看首句和尾句来获取主旨大意,有的则不能从首尾句看出,如第2段。他们会学到新的技巧,即可以从该段内重复出现的高频词得出主旨大意。

以上这样才是真正的“教”,学生能从中学到新东西。而不是仅仅测试学生是否能回答正确就结束了。

有的老师可能会说,如果按照上面的处理方式,课堂时间会不够用,为保证进度不能花费太多时间处理。我想说的是,既然你已经花了时间让学生做上面活动,并且花了时间对答案,学生却没有学到任何东西,那不是更浪费时间吗?

如果你实在担心时间不够用,也可以灵活处理,比如对于学生容易找到主旨大意的1345段,可以不做处理,只询问他们如何确定第2段主旨大意的方法,只教那些对学生来说是新技巧的内容。

案例2

请看下面听力教学的例子。下图内容来自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4 Natural DisastersListening and Talking的内容。

教师让学生听音频完成上面的填空题。听完后让学生说出每个空的答案。如果回答不正确,换一个学生回答。如果发现有困难,再让学生听一遍音频。然后这个活动结束,进入其它教学环节。

以上教师的操作和你平时听力教学是否有相似之处呢?听音频,对答案,如不懂,再听一遍。

我想问的是,在这个听力填空活动中,教师教了什么?可以看到,他其实没有“教”什么内容,只是测试了学生的听力水平而已,学生通过这个活动也没学到什么新的知识或技能。

如果这个环节教师真的要“教”点儿新东西,那就应该采取相应措施,看看学生哪个空没填上或填错了。比如通过让学生举手的方式,查看他们哪个正答率低,然后进行相应的处理。

例如上图中Remember to后面的第一个空的drop没填上,教师要询问他们在这个情境中,drop是“落下”的意思?还是别的什么意思?引导学生了解到地震时,如在房屋内,需要“趴下”。让学生知道了这个常识,他们很容易猜出drop在这里是旧词新意,是“趴下”的意思。

通过以上“教”的过程,以后学生再遇到新的阅读或听力语篇中drop是“趴下”的意思时,很可能理解就会不太困难。

总结

请各位老师反思一下,你是否有过与以上案例类似的课堂操作,只提问学生、对答案,而缺乏“教”的环节。也就是教师只做了评价学生会不会的事,而学生没有从中学到新的知识或新的技能。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一定堪忧。

教学活动的实施,应当首先考虑学生从中能学到什么,也就是以学为本。基于这个出发点的活动设计,才是真正的“教”学活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答案”之类的机械操作。

由于篇幅有限,下次的文章,我们再接着探索“教什么”,以及“如何教得有效”。后续的文章也将深入探讨“学”与“评”这两个要素,以及如何将它们有效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打造更加高效和富有成效的英语课堂教学。

英语阅读教学评一体化实施原则

01

主体性原则

阅读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

首先,教师是教学评的主导者,指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通过评价丰富语言体验和实践经验。

其次,学生既是学习活动参与者和自评者,也是他人活动的观察者和评价者,在课堂上通过完成学习任务,在交流、合作和探究中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5]再次,形成性评价的重点是指互动层面上,涉及学生和阅读材料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这种互动方式为教学评一体化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学生获得反馈信息和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便利。[6

02

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特指目标一致性。教学评一体化需要教学评三个维度目标达成一致,这是“目标导向”使然。教学目标统领教师“教”与学生“学”,教与学过程性评价以教学目标为基准、与教学目标相对应。教学评一体化只有保持目标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才能指向有效教学。

7]有研究者把“教学评一致性”称之为“目标—教—学—评”的一致性。[8]判断教学评的目标是否一致性,其依据是看教学评是否围绕“人的发展”目标展开,即教学评的目标是否能够有效发展学思读写的教学目标。

03

过程性原则

课标指出:“课堂评价活动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有效的评价必须同教与学整合在一起,成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使教学评三者融为一体。“一体”问题是指教师需要一体地考虑教的内容、学的方法和评的方式。“一体”问题最具起点性的考量应当放在学习上——说得更精确一些,放在学习过程上。[9]建构主义认为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学习者知识获得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过程性原则关注的是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因为教和评都必须服务于学。

04

反馈性原则

教学评一体化强调师生共同获得教学反馈,反馈的目的在于提高教与学效能。这里“反馈”承载双重功能:一是通过评价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及时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二是通过评价学生获得教师或同伴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心理情绪,努力改进学习方法并体验成功。

从教的角度看,评价反馈应注意四个方面:实时监控,确保教学各环节按预设目标发展;即时诊断,矫正学生的知识缺漏和认知错误;及时反馈,让学生认识到不足,促使其反思并调整认知策略;适时激励,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英语阅读教学评一体化课堂实践

01

目标设定

采用北师版(2019)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三第9单元Human Biology第二篇课文To Clone Or Not To Clone教材,探究教学评一体化课堂实践。这是一篇议论文,主题是人与社会,全文606词,分六个自然段:第1段讲述克隆定义、两种类型以及自然克隆的历史、方法与相关例子;第2-3段描写克隆羊个案与克隆其他哺乳动物及相关问题的思考,描述科学家克隆灵长类动物取得的巨大突破与科学意义;第4-5段分别阐释公众对克隆灵长类动物的争议:一方面肯定克隆医学上的积极价值,另一方面担忧克隆会导致伦理问题;第6段预期克隆技术未来发展趋势,提醒人类谨慎使用克隆技术。

根据教材要求及主体性、一致性、过程性和反馈性教学原则,把教学过程分为“阅读—探究—言语”三个阶段,设计对应三阶段的教学评一体化目标。

第一阶段目标:学生能够独立阅读课文、边读边动笔批注,所填写的阅读理解答案基本正确。

第二阶段目标:学生能够解读写作意图、发现克隆研究的事实和观点,与同伴交流个人观点。

第三阶段目标:学生能够在教师帮助下用一段话概写课文内容,并开展同伴互评、分享习作。

02

教学过程

1.阅读阶段

1)导读

教师用莎士比亚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名言,让学生关注课文标题To Clone Or Not To Clone。接着引导学生学习语篇知识,即通过标题判断文本体裁。有的说,课文标题包含AB两个选项,属于议论文;还有的说,议论的焦点是“克隆”(clone)。教师对学生的应答表示满意。

2)细读

指令学生持续默读8分钟,要求学生拿起笔,边读边做记号、或查阅生词表。教师启动持续默读仪式后,在班上巡回走动,对个别示意求助的学生及时给予指点。

3)检测

检测是指教师向学生提出若干理解性问题,测评学生细读后整体理解课文的程度。检测手段是填写学习单(见表1,表格中非加粗部分由学生,表2同),学生书写答案后组织同伴问答,最后教师核对答案。

阅读的阶段设计“导读—细读—检测”三个环节,其目标是学生能够认识标题、独立阅读、整体理解课文大意,并进行同伴问答。在“导—读—测”三环节中,教学评交织并行:教的活动即教师用一句名言导入话题,进行课文标题导读,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检测学生阅读理解情况;学的活动包括学生判断文本体裁、指出议论焦点、独立持续默读、批注阅读,读后填写问题答案;评的活动即教师借助若干问题评估学生的理解水平,对学生语篇知识及阅读理解的应答做出反应以及学生同伴问答。

2.探究阶段

1)解读意图

利用Why does the author write this article? 问题,引导学生从五个角度解读写作意图。[10]活动中,有的从主题(subject)入手,说The author wants to tell us a topic about cloning and two types of cloning

有的从(style)切入,说This is an argumentative; the author wants to say that science is a powerful instrument and we must use cloning technology carefully

有的从内容(content)角度解读,说The author wants to tell us facts about cloningresearch and opinions on cloning  technology

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说Every coin has two sides; cloning is no exception. We must take advantages of cloning and avoid its harm.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how to use cloning technology.

2)探索发现

“探索发现”指学生在字里行间探寻描写克隆研究的事实与公众对克隆技术的观点。教师需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相关信息,并把文字内容填入学习单的不同栏目中;填写时不抄写句子,而应根据句意写出关键词语。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表2任务,并自查一遍。

3)同伴交流

填写“事实—观点”后,组织同伴交流活动,要求学生交换学习单,互查互问,了解对方填写某些信息的理由。随后,教师随机抽查2位同学,让他们读出所写内容,教师即时反馈或适当补充。

探究阶段设计“解读意图—探索发现—同伴交流”三个环节,其目标是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解读作者写作意图,理解事实观点,把握内容要点。在三个环节中,教学评螺旋循环:教的活动包括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出写作意图、总结解读要点,提示学习单填写方法;

学的活动以思索探究为主,学生言说写作意图,在字里行间发现细节信息,用关键词填写学习单,并同伴交流学习;评的活动则与时俱进,如解读时学生口头言说、教师即时评价,探索时教师指令、学生自查,交流时同伴互查、教师抽查。

3.言语阶段

1)提供支架

教师创设“写我所读”的任务情境,要求以To Clone Or Not To Clone为题,用120词左右概写课文。接着,为学生提供三种言语支架:一是提示学生利用“事实—观点”学习单的关键词语,二是给出第一个句子There are two types of cloningnatural cloning and artificial cloning,三是要求末尾用一句话概述个人看法。

2)概写课文

根据任务要求和言语支架,学生用10分钟时间各自概写课文,以下是一篇习作。

To clone or not to clone

There are two types of cloningnatural cloning and artificial cloning. Natural cloning has a longer history; it is done by gardeners or identical twins. Artificial cloning is divided into animal cloning and primates cloning. Scientists cloned Dolly in 1996 and then cloned over 20 mammal species. Primate cloning is much harder. Some scientists found a way to successfully clone a monkey in 2018. However, primate cloning has brought disputes. Some people think we can use it to cure various diseases, to get more effective treatments, and to prevent the aging process; others think it will raise the ethical questionsclones may be treated as objects or individuals, viewed as mere copies of originals, and abused for unethical purposes. In my opinion, cloning should be used to help people, but not to harm humans.123 words

3)评价反馈

“评价反馈”的主体是学生与教师。学生的评价反馈,即同伴互评概写作文,要求全班参照“同伴互评表”(见表3)进行相互评价。教师的评价反馈,主要指学生互评后抽查2份作品,及时评价学习结果,恰当地提供反馈信息。[11

言语阶段设计“提供支架—书写短文—评价反馈”三个环节,其目标是学生能够利用言语支架完成概要写作学习任务,重构文本内容。在三个环节中,教学评互动协同、逐层推进:教主要指教师设置任务情境、为学生搭建言语支架、提供写作时间、启动概写活动;学主要指学生构思写作及写作过程自我监控的概要写作;评即先通过同伴互评推动互助互学,在通过教师抽查反馈促进反思改进,在自评—互评—师评中,自评是自我调控活动、互评是协同学习活动、师评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

结语

《课标》指出: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评三个方面。基于教学评一体化课程理念,对照“阅读—探究—言语”三个阶段的教学评目标,发现文章设定的三个维度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整体上,教学评三要素交织并行、螺旋循环、逐层推进,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过程性原则。教学上,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探究和言语,师生对话交流、生生交往互动,体现了教与学的主体性原则。评价上,检测—自查抽查—同伴互评旨在获取整体理解和文本细节信息、增强读者意识、提高习作质量,体现学习活动的反馈性原则。过程上,三个阶段的教学评分别发展学生细读课文和整体理解、发现学习和深层理解、言语产出和学思读写的能力,体现了目标导向的一致性原则。

英语阅读教学评三要素之间存在合理的逻辑关系。首先,学决定教。“学”是教的基点或出发点,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确立教学评三个维度目标,体现“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其次,教辅助学。“教”是学的手段和目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以教导学”与“以教促学”,使教的过程中实现“导学”与“促学”的动态统一。再次,评促学促教。一方面,通过各阶段学的证据进行表现性评价达到促学目的;另一方面,利用评价获得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改进教学。

综上,探索阅读教学评一体化实施路径,为英语同行提供可借鉴的具体方法,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一线教师对评价认识不足、评价操作失范及评价方法失当等问题。同时,践行教学评一体化课程理念能够实现教材编写意图、发展学生的学思读写能力,适应新高考内容改革的要求。

自论名师之道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